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研究

次仁拉姆

炉霍县仁达乡双语幼儿园   626500

摘要:幼儿因年龄特点,各项思维素质都没有形成,正处于活泼好动时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关注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幼儿园以增设区域活动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从而提升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其游戏活动价值的发挥,每个活动都要蕴含相应的价值主题,应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增强各项思维素质,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以此满足幼儿对新事物、新知识点的探究需求。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言

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国家认同的奠基性工程。面向福建所课题基地幼儿园中已参加过中华优秀文化启蒙教育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幼儿教师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树立童心本位开展中华优秀文化启蒙的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研究表明,中华优秀文化启蒙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民族文化认同以及幼儿全面健康成长等都有积极作用,而以音乐方式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精神陶冶之“礼乐合一”的启蒙教育成效最为显著。为提升教育质量,需进一步涵养教师文化素养,加强有效研训,构建中华优秀文化启蒙教育的良好教育生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标准化教学的必要性

1.1有效的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老”就是指学前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是儿童学习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对儿童的文化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教育对之后的生活影响巨大,甚至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此,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其次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述,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实现儿童的全方面素质教育[1]

1.2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经过反复的洗涤和筛选才留下弥足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优秀品格、民族气概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标准化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小为儿童灌输传统的优秀文化,是儿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启蒙教学时期激发儿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促进其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以便于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2]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研究

2.1巧设隔断,封闭与开放的相互结合

区域活动中要创设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既是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他区域的干扰,又应保持着程度不同的开放性,以便于区域之间产生互动和联系,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合作。教师创设区域环境时,在保持每个区域固定的通道以外,通过桌椅、矮柜、屏风、展示架等隔断物来分割班级空间,这些隔断物的特性本身符合幼儿身高特点,既方便幼儿取放材料,又方便幼儿展示游戏结果。所以在游戏中,隔断物的巧妙利用,让区域相对独立又尚存开放余地,使教师视线没有盲点、便于观察指导,更不会阻碍幼儿观察其他人的活动情况,获取其他有关的游戏信息[3]

2.2挖掘材料的一物多玩,拓展区域活动的广度

材料本身具有很多属性,教师在提供时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材料属性,使材料除了符合某个单一区域的需要以外,还要能促发其他区域之间的联动。例如小班游戏材料“五彩袜子”,可以投放在“生活区”,让幼儿进行袜子配对的游戏,从中学会整理袜子,同时,还可以投放在“创意美术区”,加上填充棉花、彩绳捆扎等辅助手段,制作成毛毛虫,而毛毛虫又能成为“娃娃家”的宠物,让幼儿爱不释手。这就使得每个区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相通相融,通过材料让区域之间产生联系,同时无形中增加了同伴间交流、合作与分享的机会。

2.3利用手工活动,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等众多方面,其中不仅仅包含着我国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这些非物质的文化,还包含着戏曲、手工等有形文化。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标准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手工活动为儿童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调动儿童学习兴趣。例如:我国的剪纸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师可以为儿童展示古代著名的剪纸艺术作品,让儿童感受到剪纸文化的魅力,然后为儿童准备手工活动所需要的工具,通过多媒体视频资料演示教授给儿童剪纸的技术,同时为儿童普及相关的剪纸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活动参与度,让儿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让儿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更加深层次地体会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2.4丰富活动材料,满足个性化需求

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同幼儿对活动材料的需求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性,单一性材料无法满足幼儿的现实需求,还可能限制幼儿的发展。只有运用多样化游戏活动材料,让幼儿进行选择,才可以充分提升幼儿的兴趣,促使其更好体现出游戏价值。区域活动材料应该结合幼儿需求进行投放,可能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等材料需求都是不同的,这要求材料投放既要多样化,也要体现出层次性。在材料投放上,园区现有材料一般是无法满足所有幼儿需求的,应该发挥出家校合作的作用,让家长根据园区活动安排提供幼儿喜爱的材料。家长也可以将家庭中不使用的各类生活材料提供给幼儿园,既可以让各类废弃物实现再利用,也可以满足幼儿需求的多样性。例如,在幼儿的参与角色扮演游戏中,应该要让幼儿以社会人角色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将幼儿每天饮用的酸奶盒放置到材料区;也可以让幼儿将自己不穿的衣物放置在材料区,用以锻炼幼儿穿衣能力,增强幼儿环境适应性;也可以将空水瓶、鸡蛋壳、一次性纸杯等放置在材料区,通过美术创作等方式实现再利用,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出游戏活动的价值。因此,借助投放材料的多样化,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逐步提升全体幼儿的思维素质,推动幼儿教学目标的实现。

2.5以环境为前提创设积极氛围

一是在整体设计上要突出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和地区文化特色,创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区域。例如,南方地区的幼儿园可以利用水流、模型、花朵等打造“江南水乡”,让幼儿在类似于生长环境的空间中充分感知、开心模仿、主动交往。二是在材料投放上要注意针对性。区域活动的设置,离不开功能材料的投放。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为不同幼儿提供针对性的材料,调动不同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对小班幼儿要加强生活类材料的投放,对中班幼儿可以加强艺术类材料的投放,对大班幼儿则可以投放具有创造性、合作性的探索性材料。例如,为提高大班幼儿对数字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供了贝壳旗子、瓶盖、玻璃弹珠等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结束语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常规环节,看似平坦但做好做精却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希望通过教师行为观念的改变,持续不断发现儿童的力量,持之以恒相信儿童的能量,让“老环节”能焕发“新活力”,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常研常新。

参考文献:

[1]徐羽洁.新时期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0,(01):96+98.

[2]陈玉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刍探[J].成才之路,2020,(36):106-107.

[3]麻洁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的有效策略分析[J].科幻画报,2020,(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