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心灵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批注阅读要点构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9
/ 2

批注,心灵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批注阅读要点构架

叶秀娟

厦门市同安区褒美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摘要批注是阅读时的常用方法,在阅读时进行批注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小学中高年级已经具有一定数量的文字储备,同时也掌握了陌生文字、词语的查阅方式,因此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批注习惯,让学生“用心”阅读,本文就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批注阅读要点构架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批注;阅读要点

批注阅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只有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主动阅读才可以认真的进行批注,为批注要点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否则批注阅读就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让学生主动阅读,通过批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批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情一知半解,单向备课传输阅读技巧

尽管部分语文教师意识到批注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采取专题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可是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情一知半解,单向备课传输阅读技巧。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他们认真备课,精心选取批注阅读练习材料,建立系统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时按部就班的执行预定计划,本以为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却事与愿违。按照教师拟定的教学方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内容,由于缺乏互动,教师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阅读情况,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批注阅读学习建议,因此让阅读教学变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影响到教学质量。

(二)批注内容止步于表面,未能纵向的深入挖掘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批注是阅读的辅助性手段,而不应该成为模式化或教条性的程序,让学生照本宣科的“标准化”完成。在阅读教学时,普遍存在批注内容止于表明,未能纵向深入挖掘的问题。按照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呈现出“三板斧”的状态:其一,标注出文章不懂的字词,用查字典的方式解决;其二,对文章内容分层,并概括段落大意;其三,划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种批注方式只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对于文章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却没有涉及到。这就造成学生在分析字词、句子或修辞方式时自觉的进行批注,而在分析文章主题、思想、作者情感、心路历程等关键性知识内容时,不能自觉地运用批注,造成阅读批注片面化的学习现状。

二、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批注阅读要点构架

(一)课前预习,自由批注

预习是提前掌握知识内容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时更加“从容”,增强课堂听课效率。在语文预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在批注的过程中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背景介绍、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学习《落花生》时,通过预习,学生在文章中标注出涉及到人物是父亲、母亲、我、哥哥、姐姐,文章的段落层次可以分为种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文章的重点部分在议花生,父亲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揭示出了花生不过度张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从对文章的学习中我们意识到做人就要做一个不追求功名利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文章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文章创作于“五四”思潮阶段,作者许地山先生强调务实精神,反对虚荣浮夸,号召所有人做一个老实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就可以把自学掌握的知识内容在文章中批注下来,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感悟,主题批注

阅读就是一个探寻知识的心路历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探寻文章主题思想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文章中标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作者的心路历程,一边阅读,一边进行主题批注,增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记叙了四个故事,分别是“评《水浒》”、“碰壁”、“救车夫”、“关心女佣阿三”,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折射出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评《水浒》”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肃、认真和对“我”的关爱,为了让“我”养成读书的习惯,还给我赠送了两本书;鲁迅先生用自己鼻子“碰壁”的幽默方式道出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他对黑暗旧社会的不满与憎恨;在很冷的环境下,人力车夫仍然光脚拉车,他们甚至没有钱买一双靴子,以至于脚踩在玻璃渣受伤,鲁迅先生为车夫上药和包扎表达了对社会底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当“我”想要继续追问“伯父”人力车夫为什么在很冷的天气里光脚拉车的原因,“伯父”用沉默表达了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当伯父已经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写作到深夜时,还会关心佣女阿三,让她早些休息,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对他人的关爱,最后作者用简单而又深刻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他是一个为自己想的少,为他人想的多的人。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分层,按照文章的结构把文章的故事区分开来,然后批注每一个故事的梗概并写出故事反应出的中心思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课后总结,升华批注

当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之后,会对文章产生较为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此为契机,进行课后总结,升华批注教育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学生思维。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学生都会对文章中的“父亲”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文章末尾进行拓展性批注,写下自己与父亲生活中的“闪光”点,不要求字数,只在乎真情实感,于是有的学生写出父亲把时间都交给了自己,以至于放弃了去其他城市继续深造的机会,这就是学生对父亲默默付出的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感受到了“父爱如山”,联系现实生活却发现所谓的“父爱如山”就在自己的身边,因此会倍加珍惜,通过拓展性批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阅读批注是一种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保持充足的耐心,深入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兴趣爱好,不断的创新阅读教学策略,在长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阅读批注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曾丽.开展批注阅读,张扬学生个性——小学语文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