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红”色词族的艺术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1

汉语“红”色词族的艺术文化

周梅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汉语“红”色词族文化蕴含的分析对于进一步研究汉语“红”色词族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主要讨论汉语“红”色词族的哲理文化。

关键词:汉语红色词族文学艺术其他艺术

在广义的概念外延上,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刻、建筑、手工等领域。颜色词的运用也渗透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尤以“红”色最为典型。

以下从汉语“红”色词族所体现的艺术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其蕴涵的文化意味。

一、汉语“红”色词族与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属于艺术的范畴,具有审美形式。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是通过语言文字的韵律、结构等因素的有机结合而得以表现的。运用文学语言中的颜色词来描景画物、表情达意就形成了独特的色彩美。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心理情绪的刻画以及描摹景物,都离不开“红”色词族的运用。举例分析:

“柔嘉脸红得像斗鸡的冠,眼圈也红了,定了定神,再说:‘我是年轻女孩子,大学刚毕业,第一次做事,给那些狗男女学生欺负,没有什么难为情。’”(钱钟书《围城》)

“来了一位客,娘喊她去行个礼,她便过去弯了一弯腰。客给她糖或饼吃,她红了脸不肯去接,但看着娘,她说‘接了罢,谢谢!’她便用两手捧了,弯了一弯腰。”(鲁彦《菊英的出嫁》)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前一个例子从“斗鸡的冠”、“给那些狗男女学生欺负”等可以推知柔嘉是因为发怒和激动而脸红的;后一个例子,从“不肯去接”、“弯了弯腰”等可见小菊英是怕生害羞而脸红的。同样是描写女孩子“脸红”,同样是心里情绪的刻画,却因语境的不同,具体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了。

二、汉语“红”色词族与其他艺术

艺术除了文学之外,还有其他的门类,如绘画、雕刻、建筑、手工等。这些艺术文化中包含了浓厚的“红”色词族文化。具体来看:

从绘画艺术来说,色彩是绘画中最主要的一个要素。而红色和黑色一起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使用的主要颜色,所以绘画在古时又称“丹青”。而在中国民间绘画中又将色彩分为“软”和“硬”两类,其中把“软”又分为“冷调”和“暖调”,而“红”色就作为了暖调的主要成分。可见“红”色在中国绘画艺术上是非常重要的。如:明代画家戴进在其《秋江独钓图》中,就画一红袍人垂钓于江边,整幅画的点睛之笔就在这一抹红色上了。

雕刻艺术中的色彩成分也是很重的。雕刻以其形象款式取胜,但是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上色彩的合理搭配,就会使整个作品焕发神彩。雕刻家往往还以色彩来表达其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情绪。“红”色虽然作为暖色调,但不同程度的“红”色表达出来的韵味又不一样。比如,表示色明的“绯红、鲜红、艳红、红艳艳、红橙橙、红堂堂”等,可以表达出创作者的欢乐喜悦的情绪和心态;而表示色暗的“红褐色、酱红色、红棕色、黑红色”等,则表达的是创作者沉重忧愁的情怀以及作品所要传达的厚重的历史文化的诠释。

在建筑上,色彩文化也是很浓重的。汉民族传统中的“尚红”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也很丰富。精致典雅的红色长廊;厚实凝重的红围墙;光芒四射的红琉璃瓦;华美壮观的红色宫殿。早在晋代以来,“朱门”就是王公贵族之家宅第的标志。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钧“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纯阴咽管弦。”都是用“朱门”形客显贵之家的。一般平民百姓的居室不施彩,故以“白屋”为称。可见,古代建筑中的色彩文化也包含了等级观念。“红”色在古代建筑中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了现在,建筑色彩虽然向多样化发展,但红色依然是建筑主色中最受青睐的一种。

对于手工艺术来说,色彩文化直接就是它所要彰显的一个方面。而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特别是民间手工艺术,色彩文化就更是显得厚重了,尤其是红色。红彤彤的中国结,精巧的红窗花,舞动的红绸子,耀眼的大红灯笼,这些手工艺术品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装饰品。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3)除了实物,更重要的是这个“红”色所积淀下来的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它承载着那么多美好的希望和寄托。

汉语“红”色词族的艺术文化蕴涵,我们分别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和手工艺术等几个方面做了分析。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了解了汉语“红”色词族中的艺术文化,也就了解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语文化中,红色成为人们心目中象征权贵、魔力、喜庆、幸福、热情、正义等的一种人文特征很鲜明的颜色。汉语“红”色词族就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红色是汉民族经久不衰的国色,这也使得汉语“红”色词族的文化蕴涵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共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王国安汉语词汇的文化透视[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