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三细胞减少的检验。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验并诊断。结论引起三减少的常见病因包括骨髓性病变所致的造血障碍、致病因素引起的外周血细胞破坏过多以及造血物质缺乏引起的细胞成熟障碍等。有时导致三减少的病因在病程的某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二减少,如脾功能亢进也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PNH也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可表现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

  • 标签: 三系血细胞减少 检验
  • 简介:目的研究过表达Tenomodulin(TNMD)对NIH3T3和C3H10T1/2细胞肌腱相关分子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NIH3T3和C3H10T1/2细胞,利用脂质体法在两种细胞中分别转染pCAGGS空载体和pCAGGS-TNMD表达载体,G418进行稳定筛选。RT-PCR确认成功转染后,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同时定量PCR检测肌腱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种细胞转染后细胞形态均无明显改变。基因水平上,NIH3T3细胞过表达TNMD后,collagenⅥ和biglycan显著降低,collagenⅠ没有显著差别。而在C3H10T1/2细胞中,collagenⅠ和biglycan显著升高,collagenⅥ没有显著差别。结论过表达TNMD对NIH3T3和C3H10T1/2细胞细胞形态没有影响,但能影响肌腱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标签: 肌腱 过表达 Tenomodulin NIH3T3 C3H10T1/2
  • 简介:目的构建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因(ECM1)的真核表达载体ECM1-pEGFP-N2,检测其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以ECMleDNA为模板,扩增出ECM1基因,用Bg1Ⅱ和KpnⅠ双酶切ECM1基因和pEGFP-N2载体,连接酶切目的片段,转化大肠杆菌DH5,筛选阳性克隆酶切、测序鉴定;利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转染MCF-7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报告基因表达产物EGFP,免疫组化检测ECM1蛋白表达。结果利用PCR克隆出约1.6kb的ECM1基因;PCR鉴定、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构建ECM1-pEGFP-N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MCF-7细胞后,可在细胞内观察到报告基因产生的绿色荧光,用免疫组化方法可检测到ECM1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ECM1-pEGFP-N2真核表达载体,并在MCF-7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CM1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细胞外基质蛋白1 绿色荧光蛋白 真核表达载体
  • 简介:摘要肾小球细胞作为肾脏内最为活跃的细胞,参与并维持肾脏的多种功能。因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细胞息息相关,这也使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以下将从细胞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形成中的作用,细胞膜基质的关系,细胞与肾小球基底膜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描述细胞的相关功能,同时还会介绍部分细胞相关的信号通路,进一步阐述细胞在肾小球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肾小球系膜细胞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系膜基质 基底膜
  • 简介: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具有向多种组织分化的潜能,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BMSCs能明显改善心脏的功能。本研究的目的为BMSCs是否能够对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产生影响。方法:共培养大鼠BMSCs和新生乳鼠心肌细胞;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大鼠心肌梗塞模型;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K^+电流 缺血性心脏疾病 BMSCS 冠状动脉前降支
  • 简介:从分子中医学研究证实,每个人生命都存在生命轴场,主要是能量转换及能量辐射场产生能量,正常情况下人基因组是人体生命轴场能量补充主体,是有程序的能量供应源表;人体生物钟场主要是耗能型并有不断变换磁极的辐射磁能场,为人体提供所有系列新陈代谢统一生物钟标准节律,其补体系统主体是人体干细胞列是本文主题;在正常情况下,

  • 标签: 干细胞系 补体系统 分子中医学 主体 中医学研究 人体生物钟
  • 简介:证明了图2Kv的可旋转(4,6)圈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为:v≥10,v≡0,5(mod10).更多还原

  • 标签: (4 6)圈系 1-可旋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脂质相关膜蛋白(lipid-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 LAMPs)刺激人单核细胞THP-1细胞表达醌氧化还原酶1(quinine oxidoreductase 1,NQO-1)的作用及NQO-1对LAMPs诱导IL-8分泌的影响,初步了解机体对Mp感染所致炎症反应的调节及机制。方法大量培养Mp,提取LAMPs,CCK8试验检测LAMPs的细胞毒性。用不同浓度LAMPs分别作用THP-1细胞不同时间,Western blot检测NQO-1蛋白水平。用特异性siRNA沉默THP-1细胞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后,Western blot分析LAMPs对NQO-1蛋白表达的影响。用NQO-1抑制剂Diminutol(Dim)预处理THP-1细胞后,ELISA检测LAMPs刺激后IL-8的分泌水平。结果提取的LAMPs对THP-1细胞无毒性;NQO-1蛋白表达水平与LAMPs刺激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5.0 μg/ml和7.5 μg/ml LAMPs刺激12 h后THP-1细胞产生的NQO-1蛋白浓度最高。沉默Nrf2表达后,LAMPs诱导THP-1细胞产生的NQO-1蛋白显著减少。Dim抑制NQO-1后,LAMPs刺激细胞分泌的IL-8增多。结论Mp LAMPs经Nrf2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的NQO-1可抑制IL-8的分泌。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脂质相关膜蛋白 醌氧化还原酶1 NF-E2相关因子2 白细胞介素8
  • 简介: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期间,除对一些常规的消化道疾病进行了专题演讲和深入探讨外,还邀请了干细胞研究方面的学者,就胃癌细胞的起源、将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诱导其分化为肝细胞、肝癌诱导分化治疗、干细胞与肝再生、干细胞生存和死亡生物特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炯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与细胞凋广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为如何将干细胞与消化疾病研究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干细胞 胃肿瘤 肝肿瘤 肝再生
  •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细胞凋亡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就蛋白酶体抑制剂Z-LLL-CHO与经典的凋亡诱导剂足叶乙甙(VP16)对白血病细胞M-07e及TF-1的联合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MTT法及台盼蓝拒染法显示Z-LLL-CHO及VP16联合作用于M-07e及TF-1细胞,可增强两种药物单独的细胞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单独应用Z-LLL-CHO及VP16均可使S+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两者联合应用导致细胞凋亡峰比例的显著增高.通过对M-07e细胞裂解物做免疫印迹检测,发现在Z-LLL-CHO及VP16单独作用中均导致Bcl-2蛋白被酶解为22kD的片段,而联合作用时Bcl-2的酶解现象具有叠加效应.结论:Z-LLL-CHO与VP16联合作用较单独作用有更强的细胞杀伤及诱导细胞凋亡活性,细胞周期S+G2/M期比例的增加及Bcl-2酶解片段的增加是导致蛋白酶体抑制剂Z-LLL-CHO及VP16对白血病细胞联合效应的可能机制.

  • 标签: 蛋白酶体抑制剂 足叶乙甙 细胞凋亡 白血病细胞系 M—07e TF-1
  • 简介:为选择合适的抑菌剂和适宜的浓度来防治不同地区的烟草青枯病,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新型抑菌剂KK1、K2、K3)对我国46个不同地区烟草青枯菌的抑制率,同时比较了K抑菌剂与农用链霉素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100mg/LK1对印江等27个县市,100mg/LK2对遵义县等30个县市,50mg/LK3对莒县等25个县市,254.5mg/L农用链霉素对保山等28个县市青枯菌的抑制率达100%。2)50mg/LK1对金沙等15个县市,50mg/LK2对仁怀等21个县市,50mg/LK3对江口等23个县市的青枯菌抑制率显著高于同浓度农用链霉素;100mg/LK1对洋溪乡等,100mg/LK2对江口等青枯菌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同浓度农用链霉素。

  • 标签: 抑菌剂 K系 青枯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Crx-iCreERT2红色荧光报告人胚胎干细胞(ESCs)及其3D视网膜类器官培养。方法对H9细胞靶位点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验证后,利用CRISPR/Cas9技术设计多条sgRNA并对其进行活性检测,根据活性、特异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sgRNA。经酶切鉴定和测序确认打靶载体构建完成后,将打靶载体电转H9细胞,在hES-ZLM-001基因Exon4和3’-非翻译区之间终止密码子前插入P2A-tdTomato-P2A-iCreERT2,进行药物筛选、阳性克隆富集。设计引物对目标区域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和测序峰图选出纯合去抗性敲进阳性细胞克隆。培养所得1-A07细胞,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OCT4阳性细胞比例,采用细胞爬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干细胞标志物SOX2、NANOG和SSEA4表达情况。采用核型分析方法检测细胞核型。应用3D培养技术获得视网膜类器官,于分化后不同时间点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不同种类细胞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H9细胞靶位点序列与Genebank和Ensembl所提供序列一致。根据H9细胞靶位点序列共设计16条sgRNA,最终选择sgRNA8和sgRNA12作为sgRNA。电转后通过PCR筛选得到4个去抗性敲进阳性克隆,其中1-A07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析OCT4阳性细胞比例约为98.7%,所得细胞外源性tdTomato-P2A-iCreERT2片段重组位置正确,正常表达干细胞标志物,核型分析结果正常。应用3D培养技术可定向诱导1-A07细胞分化为表达tdTomato红色荧光的视网膜类器官。分化后30 d,出现BRN3A阳性神经节细胞、CALBINDIN阳性水平细胞、CHAT阳性无长突细胞,分化后45 d,出现RECOVERIN阳性光感受器细胞,分化后90 d出现PKCα阳性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类器官深层,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双极细胞分布于中深层,光感受器细胞主要分布于顶层。结论成功构建Crx-iCreERT2红色荧光报告人ESCs,该细胞可经3D培养诱导分化为表达tdTomato红色荧光的视网膜类器官。得到的视网膜类器官同人类正常视网膜的神经细胞组成一致,且发育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接近于正常的人类视网膜。该细胞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帮助实现人类视网膜发育和疾病产生的相关研究,并促进致盲疾病治疗方法的开发。

  • 标签: 视网膜类器官 3D培养 胚胎干细胞 光感受器前体细胞
  • 简介:急性髓白血病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可来源于白血病细胞和正常前体细胞.DC可在骨髓和淋巴结捕捉、呈递白血病抗原,进而刺激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发挥抗白血病效应.在临床和实验中使用的树突细胞可由白血病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而来,体外负载白血病特异性抗原或肿瘤共同抗原的DC,回输后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就AML的DC免疫治疗中的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是一种生理状态下由间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以激活其受体Met的酪氨酸激酶为介导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浸润.研究发现许多肿瘤细胞有HGF/SF及受体Met的高表达,激活HGF/SF-Met信号通路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血管生成和扩散转移[1].本文就HGF/SF-Met的生物学特性及它与泌尿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泌尿系肿瘤 分子生物学特征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ICO)对高糖或糖化终产物(AGEs)培养肾小球细胞(GMC)增殖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含AGEs或高糖的培养液配制ICO、氨基胍,同时设对照。GMC培养48h后MTT法考察GMC的增殖情况,试剂盒测试细胞悬液中细胞蛋白含量,再进行Na^+,K^+-ATP酶测定。结果:于葡萄糖或AGEs中GMC的吸收度值增大,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而加入ICO后,则表现为对抗高糖或AGEs对GMC的增殖作用,并能提高Na^+,K^+-ATP酶活性。结论:ICO能抑制高糖或AGEs对GMC的过度增殖,修复高糖或AGEs致GMC的Na^+,K^+-ATP酶活性降低。

  • 标签: 肾小球系膜细胞 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 细胞增殖 NA^+ K^+-ATP酶
  • 简介:目的对杜仲抗骨质疏松的药效成分进行初步筛选。方法采用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体外培养模型,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ELISA方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观察杜仲中槲皮素、京尼平苷及桃叶珊瑚苷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槲皮素促MC3T3-E1细胞增殖的有效浓度为10-6mmol/L,桃叶珊瑚苷则为10-5mmol/L;10-4μmol/L京尼平苷在干预后4d,才逐渐显现出促进MC3T3-E1增殖作用。槲皮素(10-5、10-3mmol/L)、京尼平苷(10-3mmol/L)和桃叶珊瑚苷(10-3mmol/L)可增加MC3T3-E1ALP活性。结论槲皮素、京尼平苷和桃叶珊瑚苷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作用强度具有浓度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可能为杜仲抗骨质疏松的药效物质基础。

  • 标签: 杜仲 成骨细胞 骨质疏松 槲皮素 京尼平苷 桃叶珊瑚苷
  • 简介:目的研究应用RNA干扰技术早期抑制人CathepsinK(CTSK)基因的表达对延缓软骨细胞的去分化过程及维持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pGCsilencerTMH1/Nco/GFP/CTsKRNAi质粒体外转染人软骨细胞,并用G418筛选3周.再通过RT—PCR检测CTSK、Ⅱ型胶原和AggrecancDNA转录的表达,Western-Blot、免疫荧光检测转染后软骨细胞的CTSK、Ⅱ型胶原和Aggrecan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装入质粒载体转染第1代的软骨细胞,在体外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可发现,抑制CTSK基因后3周软骨细胞仍大多数保持多角形,而对照组则向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变化。RT—PCR结果显示,在mRNA水平抑制了CTSK的表达,而不影响对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和Aggrecan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和Wesfem—blot的结果证实了在早期抑制了软骨细胞CTSK基因表达并维持3周左右。软骨细胞的特异性基质Ⅱ型胶原和Aggrecan在蛋白水平明显增加。结论早期抑制了软骨细胞CTSK基因的表达,可使软骨细胞去分化过程中其软骨特异性基质Ⅱ型胶原和Aggrecan增加,说明可以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

  • 标签: 组织蛋白酶K RNA干扰 软骨细胞 去分化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