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对白血患者化疗后口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中所收治的100例患有白血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个性化护理,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经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口腔炎发生率为90.00%%,对照组发生率为59.99%,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白血化疗后口腔炎患者给予临床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口腔炎的发生机率,减轻患者口腔炎严重程度,临床护理疗效理想。

  • 标签: 个性化 护理 白血病 口腔炎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评价伏立康唑对患儿白血伴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白血伴有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儿30例,患儿经诊断为白血伴有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后给予伏立康唑治疗,临床症状较轻的患儿给予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临床症状较重的患儿给予伏立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3月不等;评价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0例患儿给予伏立康唑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5.33%,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症状较轻,具有良好的难受性。结论:采用伏立康唑治疗儿童白血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较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伏立康唑 儿童 白血病 侵袭性 肺部真菌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内容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对复杂核型MDS和AML的疗效与副反应。方法将收治的11例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观察疗效与副反应。结果4例CR,PR与血液学改善分别1例,有效率为54.55(6/11)%;患者中6例(54.55%)输血依赖状况有所好转,1例(9.09%)存在恶化,4例(36.36%)输血依赖情况未见明显改变。患者中Ⅳ、Ⅰ~Ⅲ骨髓抑制分别为4、6例,1例未见明显骨髓抑制状况,2例(18.18%)出现化疗相关感染,轻度药物性肝损害3例,停药并给予护肝处理后均得以改善。结论给予复杂核型MDS和AML患者采用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疗效确切,患者发生严重骨髓抑制与其他副反应较低,但当前对其与其他药物联用、缓解后的维持治疗等还需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 标签: 地西他滨 复杂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 简介:目的:评价和颜坤泰胶囊(HYKT)对体外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毒性保护作用。方法:取原代培养的小鼠颗粒细胞,分别予不同浓度的多柔比星(DOXO)和去氧乙烯环己烯(VCD)诱发细胞毒性;设定高、中、低剂量(分别为16.7、8.35、4.18mg/ml)坤泰胶囊组及空白对照组,药物干预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测定各组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存活率。结果:空白组显示,DOXO及VCD作用下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55%、33%左右;HYKT干预后,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存活率均较空白组明显提高(P〈0.05或P〈0.01),其中对DOXO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存性,而对VCD无明显的剂量依存性。结论:和颜坤泰胶囊对DOXO和VCD所诱发的生殖毒性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和颜坤泰胶囊 卵巢颗粒细胞 多柔比星 去氧乙烯环己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甲状腺功能亢进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药物治疗的作用。方法通过对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伴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例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及药物选择和治疗。结果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发挥专业特长,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结论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临床药师 粒细胞减少 病例分析 安全用药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其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发现,白细胞介素在牙周炎和阿尔茨海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白细胞介素和牙周炎、阿尔茨海默的关系,对牙周炎和阿尔茨海默的病因研究、预防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牙周炎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猪附红体细胞作为近年来最新流行的猪之一,已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腾冲市固东镇自2003年以来常有该病发生,肉食品检疫中也曾先后多次检出感染该病的病猪肉,给当地养猪业造成较大危害。本文以45例畜的治疗为例,介绍了猪附红体细胞的治疗原理、治疗方法。

  • 标签: 附红体细胞病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为提高临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小儿患者诊断准确度,探究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超敏CRP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4~2016.4期间48例经诊断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小儿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48例入院健康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抽取静脉血,对血液中超敏CRP、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进行检测。结果未治疗时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比率、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指标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指标水平比较差别无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小儿患者诊断中,对患者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超敏CRP水平进行检查,能有效诊断患者疾病情况,同时反映反映患者恢复情况。

  • 标签: 疾病诊断 呼吸道感染 小儿 血常规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测定NLR比值,分析有无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对照,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II期胃癌患者术后辅助紫杉醇、氟尿嘧啶类似物联合化疗后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III期胃癌患者211例,按照CTCAE的CIN程度分为G0组、G1-2组、G3-4组,均采用既定的化疗方案,连续治疗6个周期,每三个周期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评定,化疗结束后做好随访工作,直到2015年6月30日为止。结果到截止日,211例患者中,复发转移者203例(96.2%),无复发转移者8例(3.8%),死亡者191例(90.5%)。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10%、73.93%、18.01%。中位DFS为13.1月,中位OS为31.9月。经过单因素分析,CIN程度、CIN时间以及病理分级对OS与DFS具有显著影响。COX多因素分析显示,OS方面,G1-2组大于G3-4组但都大于G0组。结论III期胃癌术后化疗中出现CIN预示更好的预后,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则预示预后不良,说明化疗程度不够,早期发生CIN要比晚出现CIN预后好。

  • 标签: III期胃癌 辅助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白血患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白血患儿予以研究,根据硬币法分为两组,即甲组(n=30)、乙组(n=30)。甲组患儿给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乙组患儿给予常规浅静脉穿刺化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结果甲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是93.3%,明显高于乙组患儿的73.3%,对比差异明显(P<0.05)。甲组患儿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是6.7%、6.7%、6.7%、3.3%,明显低于乙组患儿的33.3%、26.7%、36.7%、23.3%,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白血患儿治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一次置管成功率更高,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推广应用。

  • 标签: 白血病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白血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急性白血患者54例资料,分析化疗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其治疗对策。结果:54例急性白血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人数为42例,其感染率为77.78%;直接死于感染的患者12例,感染病死率为22.22%;大于60岁患者感染率大于〈60岁患者(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VL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组(P〈0.05);采用氟康唑加G—CSF的联用组患者的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至〉1.5×10^9/的时间优于单用氟康唑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采用氟康唑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是合理的,能够降低急性白血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发热时间。

  • 标签: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易感因素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机体易造成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造成血管钙化,减少动脉顺应性,导致血管硬化,从而增加心血管死亡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作为最近发现的一种新型调节磷代谢的细胞因子,具有促进尿磷排泄、维持血磷稳定的作用。其水平与血管钙化密切相关,在CKD-M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CKD早期即可检测其水平的增长。α-Klotho作为辅助因子,明显增加FGFR与FGF23的亲和力,使得FGF23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器官特异性。故FGF23可为CKD患者心血管钙化早期诊断的新生物学标记及其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参考。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慢性肾脏病 心血管钙化
  • 简介:目的:对急性白血患者不同时期行PICC置管的效果进行观察,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接收的急性白血患者8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PICC置管时期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在入院后第一次化疗方案出来后立即给予PICC置管,观察组42例患者在接受化疗2疗程后,外周血与骨髓细胞形态以及临床症状等均达到正常后再行PICC置管,观察2组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感染、出血、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堵塞、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的机率分别为9.52%,2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行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机率不同,接受2疗程化疗后给予血小板、白细胞以及红细胞计数进行纠正后行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患者,并发症发生机率较小。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PICC置管 不同时期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AML)成年患者I-mfa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发展、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AML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44例;年龄14-77岁,中位年龄32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方法检测初治AML成年患者骨髓标本I-mfa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疾病特征、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以110例初治AML成年患者I-mfa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I-mfa基因低表达组66例和高表达组44例。在初治AML成年患者中,I-mfa基因表达水平在年龄、性别、FAB分型、外周血象、原始细胞比例、遗传学危险度分层及CD34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fa基因低表达组完全缓解(CR)率高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8%vs59.1%,P=0.032)。I-mfa基因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622d(17-1787d),而高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18d(14-18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I-mfa基因低表达组初治AML成年患者CR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其中位生存时间亦较高表达组长,提示I-mfa基因高表达AML成年患者可能预后较差,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I-mfa基因 完全缓解率 总生存时间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西替利嗪联合苏黄止咳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咳嗽疗效。方法选取106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服用西替利嗪联合苏黄止咳治疗,对照组54例服用苏黄止咳治疗,以治疗10天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后3天、10天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咳嗽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用药10天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西替利嗪联合苏黄止咳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咳嗽安全有效,可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

  • 标签: 盐酸西替利嗪 苏黄止咳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自1993年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gelatinase-associatedlipocalin,NGAL)被发现以来,这种小分子分泌性蛋白一直被用于进行各种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如肿瘤和炎症等,然而近年来最引起重症医学工作者注目的是其在非选择性重症患者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早期诊断和预测能力,而且NGAL在重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方面也得到一些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高血压患者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压水平。结果对照组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在综合护理前后存在明显差异,患者血压明显下降,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高血压患者在综合护理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患者血压水平稳定,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进一步临床推广。

  • 标签: 慢性高血压患者 综合护理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