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参芪地黄汤加减方联合抗病治疗艾滋病的疗效及作用。方法:纳入88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探究分析,(时间:2019年01月~2021年04月),行对比性治疗研究,电脑数组排列随机分组,对照组(抗病治疗,n=44),实验组(参芪地黄汤加减方联合抗病治疗,n=44)。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肝损伤、皮疹、肾损伤、胃肠不适、贫血、失眠)。结果:(1)治疗有效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改善显著,(P<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肝损伤、皮疹、肾损伤、胃肠不适、贫血、失眠发生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参芪地黄汤加减方联合抗病治疗艾滋病,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较少,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参芪地黄汤加减方 抗病毒药物 艾滋病 疗效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精细化临床护理路径在抗病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HB患者中选取108例,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108例患者均给予抗病,随机分组,对照组54例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54例行精细化临床护理路径,组间干预效用分析。结果:经干预,观察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GSES 评分数值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精细化临床护理路径 抗病毒药物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精细化临床护理路径在抗病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HB患者中选取108例,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108例患者均给予抗病,随机分组,对照组54例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54例行精细化临床护理路径,组间干预效用分析。结果:经干预,观察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GSES 评分数值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精细化临床护理路径 抗病毒药物 负性情绪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以及耐药性 。方法:选取 2016 年 12 月— 2018 年 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 128 例艾滋病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 64 例 ,对照组患者以常规疗法进行治疗 ,研究 组患者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耐药性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 ,患者耐药性发生率显著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结论: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并且其耐药性发生率相对更低,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艾滋病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治疗效果,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索磷布韦(Sofosbuvir,SOF)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断为CHC的儿童,接受SOF(体质量≥17 kg 200 mg/d,<17 kg 150 mg/d)/雷迪帕韦(Ledipasvir, LDV,体质量≥17 kg 45 mg/d,<17 kg 33.75 mg/d)或维帕他韦(Velpatasvir,VEL,体质量≥17 kg 50 mg/d, <17 kg 35 mg/d)±利巴韦林(RBV,15 mg/kg/d)治疗12周,停药随访12周的资料。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和停药随访12周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观察治疗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3例儿童中10例(76.92%)儿童均在抗病治疗后2周内HCV RNA转阴,2例(15.38%)在2~4周内HCVRNA转阴,1例(7.69%)患者在8周HCV RNA未转阴时加用RBV,第10周复查HCV RNA转阴。停抗病后12周和24周(SVR12,SVR24)复查HCV RNA持续阴性。不良反应:头痛2例(15.38%)、3例乏力(23.08%) ,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索林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 标签: 丙型肝炎 慢性 儿童 治疗 索磷布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治疗,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70例,根据其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给阿德福韦酯核苷类抗病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HA、PC3、LN和CIV等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纤维化治疗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与ALB等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类抗病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而且有利于患者肝功能的改善。

  • 标签: 扶正化瘀胶囊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微信随访式延伸性护理对慢性乙肝患者服用抗病依从性的影响价值。方法:研究样本为慢性乙肝患者60例,探究不同护理方法,分析其临床效果,研究时间段2018.03~2021.05,密封信封抽选分组,对照组/30(一般护理),实验组/30(微信随访式延伸性护理),对比患者(1)药物服用依从性;(2)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药物服用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有明显改善价值,(P<0.05)。结论:微信随访式延伸性护理对慢性乙肝患者药物服用依从性有明显促进意义,同时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微信随访式延伸性护理 慢性乙肝 服用抗病毒药物依从性 影响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跟踪护理对其抗病服用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21.1至2022.12的时间内收集病例,958例均为接受抗病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依据1:1比例分组,479例为甲组,479例为乙组,各自实施跟踪护理、常规护理,服药依从性为组间对比项目。结果:甲组与乙组的服药依从性比较显示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跟踪护理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服用依从性和临床疗效,是值得采纳和推广的护理模式。

  • 标签: 抗病毒药物 依从性 跟踪护理 乙肝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病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A组采用病毒唑进行治疗,B组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患儿以水肿、皮疹、瘙痒和肝功能异常症状为主,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患儿的预后良好。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病用药不良反应的表现多样化,把握药物适应证,严密观察不良症状,有助于改善患儿抗病治疗的预后情况。

  • 标签: 抗病毒 小儿呼吸道感染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口服抗病的护理意义。方法:201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病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以信封法分组,对照组20例,研究组20例,对照组使用干扰素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使用炎琥宁。组间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均发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水肿等不良反应,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与对照组(15%)相近,统计学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抗病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患儿均可引发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水肿等不良反应,临床可通过合理用药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小儿呼吸道感染 抗病毒药物 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在接受临床药物抗病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总结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前两年服用艾滋病抗病治疗的艾滋病患者 84例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对比 3组艾滋病抗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药物主要有:齐多夫定( AZT)、拉米夫定( 3TC)、奈韦拉平( NVP)、依非韦伦( EFV)、替诺福韦( TDF),在这些药物中选取成 3组治疗方案且采用双盲法随机分配患者为:甲组选用 AZT+3TC+NVP( 28例)、乙组选用 AZT+3TC+EFV( 28例)、丙组选用 TDF+3TC+EFV( 28例)。结果:在分析资料报告中发现,三组治疗方案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贫血、白细胞数减少、药疹、胃肠道反应、脱发、皮肤干燥、肝功能损伤等。但是三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接受艾滋病抗病治疗药物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治疗方案,并且医生要依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情况,谨慎选取高效的治疗药物组以及药物剂量,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不同抗病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7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拉米夫定片予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片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予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拉米夫定片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最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拉米夫定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Vsv)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613);组间比较,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1、10.28、4.76,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χ2=4.13,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χ2=5.12,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χ2=6.22,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χ2=4.92,P=0.02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χ2=0.43,P=0.513]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增加血管活性功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HBV复制,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 标签: 柔肝化纤颗粒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 血管活性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缩短病程,了解抗病更昔洛韦联合中药全瓜蒌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更昔洛韦0.25g,每日1次;全瓜蒌煎汁约350毫升,早晚分两次服。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更昔洛韦0.25g,每日1次。用药10至15天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中药全瓜蒌治疗带状疱疹的皮损愈合及止痛时间均缩短,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病更昔洛韦。

  • 标签: 更昔洛韦 全瓜蒌 带状疱疹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