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2)对人炎症牙髓组织来源的牙髓干细胞(dentalpulpstemcellsfrominflamedpulps,DPSCs-IPs)体外骨向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取第三代DPSCs-IPs,按是否于培养基中加入BMP-2分成:BMP-2+DPSCs-IPs组(实验组)和DPSCs-IPs组(对照组)。无成骨诱导条件培养1周后,对各组分泌的胶原基质行Tri-chrome染色,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骨向诱导分化情况;实时定量RT-PCR检测二者的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Ⅰ)mRNA表达情况。在成骨诱导条件下,培养3周后对各组分泌的钙化基质行VonKossa染色,通过实时定量RT-PCR检测转录因子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无成骨诱导培养1周后,实验组DPSCs-IPs分泌的胶原基质Trichrome染色较对照组深,COL-Ⅰ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说明BMP-2可诱导DPSCs-IPs沉积更多的胶原基质;成骨诱导培养3周后,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DPSCs-IPs沉积了更多的钙化基质,Nanog、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transcriptionfactor4,Oct4)、性别决定区因子(SRY-relatedhigh-mobilitygroupbox2,Sox2)等转录因子表达升高,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涎蛋白(bonesialoprotein,BSP),牙骨质蛋白1(cementumprotein1,CEMP-1)、COL-Ⅰ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BMP-2在成骨诱导条件下可促进DPSCs-IPs进行体外骨向诱导分化。

  • 标签: 牙髓干细胞 炎症牙髓 骨向诱导分化 骨形态发生蛋白-2 BONE morphogenetic
  • 简介:近年来,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方面的分子水平研究成为头颈鳞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在头颈鳞癌侵袭与转移相关的动物模型、相关基因与临床预后、生物治疗相关分子靶点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鳞状细胞癌 侵袭 转移
  • 简介: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是将特定的限定因子导入动物体细胞内,使其重编程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iPSC,这一成果揭开了干细胞研究的新篇章。各国研究者们就如何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效率及安全性,进而推动细胞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广泛研究。iPSC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牙髓、牙周及黏膜等口腔组织来源细胞被诱导形成iPSC,而其他组织来源的iPSC也成功诱导向牙齿、牙周特定细胞分化,有望为口腔组织再生提供足量、可靠的细胞来源,展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口腔医学 牙周再生
  • 简介:目的研究牙周膜相关蛋白1(PLAP-1)在人牙周膜细胞(PDLC)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为明确PLAP-1在牙周组织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酶消化法培养人PDL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其来源和PLAP-1的表达,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实验鉴定其成骨分化能力,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成骨分化过程中,PLAP-1、Periostin、RGD-CAP、RUNX2、OCN和OPNmRNA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PLAP-1、RUNX2和OCN蛋白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培养的人PDLC来源于间充质;人PDLC矿化诱导21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矿化诱导后7、14、21d时ALP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具有成骨分化能力;PLAP-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人PDLC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表达PLAP-1,且mRNA表达量随人PDLC成骨分化过程发生变化,诱导14d上调,诱导21d下调,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显示类似的表达趋势.结论PLAP-1在基因及蛋白水平均高表达于人PDLC,其表达量随人PDLC成骨分化成一定模式,提示其参与调控牙周膜的功能与稳定,但其精细的调控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牙周膜相关蛋白1 牙周膜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蛋白质组学是对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寻找骨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志物、筛选药物作用靶点,以及对探讨成骨细胞分化的相关机制等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本文对蛋白质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骨疾病和成骨细胞分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骨疾病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周期性张应力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施加不同大小的周期性牵张力(6%、12%、20%细胞表面拉伸率),24h后检测其对细胞的总蛋白合成、ALP活性、Col-Ⅰ和OCN分泌的影响。实验结果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较小的牵张力对人牙周膜细胞生物活性无显著影响,随力值的增大,牵张力能够呈强度依赖性抑制人牙周膜细胞的活性,减少总蛋白合成及ALP活性,抑制C0l-Ⅰ及OCN的分泌。结论:周期性张应力可以抑制人牙周膜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并呈强度依赖性。

  • 标签: 周期性张应力 人牙周膜细胞 生物学活性
  • 简介: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ADM)修复颊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颊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8例,其中20例应用异种ADM治疗,18例应用异体ADM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缺损修复治疗效果,并对2种ADM在组织相容性、引导组织再生及补片成活情况等方面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应用异种ADM修复的患者,修复膜完全成活18例,大部成活2例,修复区表面颜色多为粉红色,质地柔软,瘢痕轻微;应用异体ADM修复的患者,修复膜完全成活17例,1例患者术后补片与创缘边缘有约0.8cm脱离区,补片与基底组织面贴合,补片色泽呈红色,愈合尚可。38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局部或全身反应,进食基本不受影响,无明显异物感,张口度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异种及异体ADM对颊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均较为满意。

  • 标签: 脱细胞真皮基质 颊部软组织 缺损修复 口腔修复膜 脱细胞异体真皮
  • 简介:目的探讨导致恶性肿瘤出现细胞染色体非整倍数现象的着丝粒蛋白-H(CENP-H)在舌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舌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舌黏膜组织组成配对子.采用RT—PCR、Westenblot分别检测8对配对子的舌鳞癌系TSCCa、Tca8113及原代培养的舌黏膜细胞中CENP-HmRNA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同样8对配对子舌黏膜中CENP-H的表达:采用MTT法、克隆形成实验法分析转染CENP—H对TSCC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舌鳞状细胞癌中CENP-H在mRNA、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高于舌黏膜上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显示CENP—H高表达,且阳性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细胞核,而在舌黏膜鳞状上皮细胞中未见表达;MTT法、克隆形成试验显示转染CENP—H后舌鳞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未转染的对照组细胞(P〈0.001)。结论舌鳞癌细胞中高表达的CENP—H对舌鳞癌细胞增殖起到促进作用。在舌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着丝粒蛋白-H 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过表达MTUS1/ATIP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检测人舌鳞癌系UM1、SCC鄄9、SCC鄄15、Tca8113细胞株中MTUS1的表达水平。应用含ATIP1片段的质粒转染舌鳞癌细胞,48h后MTT检测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舌鳞癌细胞中MTUS1、p53、ERK1/2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MTUS1/ATIP1后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其抑制率约为40%(t=0.023,P<0.05);高表达MTUS1/ATIP1可导致舌鳞癌细胞株G1期阻滞(G1期:t=0.032,G2期:t=0.036,S期:t=0.027,P<0.05)并诱导细胞凋亡率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05,P<0.05)。Westernblot检测显示,转染MTUS1/ATIP1后ERK的表达升高,磷酸化的ERK表达下降,p53的表达升高。结论MTUS1可抑制舌鳞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舌鳞癌 MTUS1ATIP1 增殖 凋亡
  • 简介: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小鼠BMSCs为研究观察这些前体细胞群的生物学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模型。本研究从转基因小鼠骨髓中早期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鉴定。把Twist2-ere小鼠与含有Cre报告子的小鼠(如Z/EG和Ai9)杂交,可分别表达EGFP和番茄红荧光蛋白,其中的Cre可切除终止子序列。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小鼠骨髓 分离培养 转基因 BMSCS EGFP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阻断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FAK)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亚系细胞(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Lungmetastasis,SACC—LM)侵袭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应用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处理体外培养的SACC-LM细胞,应用transwell小室观察Genistein对SACC—LM细胞侵袭的影响,并应用RT-PCR法检测FA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mRNA的表达。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t检验进行分组分析。结果:Genistein使SACC-LM细胞侵袭能力减弱;检测到随着Genistein抑制剂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FAK和ERKmRNA的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阻断FAK表达导致SACC-LM细胞侵袭能力减弱,原因可能是FAK和ERK表达水平的改变。

  • 标签: 黏着斑激酶 阻断 涎腺腺样囊性癌 侵袭
  • 简介:目的:探讨miR-223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过表达miR-223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内RANKL和骨保护素(OPG)的表达,计算RANKL/OPG比值的改变。结果:过表达miR-223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RANKL的表达明显下调,RANKL/OPG比值下降。结论:miR-223可调控RANKL的表达,破坏RANKL/OPG比例的平衡,改变破骨细胞的微环境,影响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微小RNA-223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素
  • 简介:检测RNA编辑酶1(ADAR1)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对口腔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特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实时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ADAR1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化学合成siRNA(si-ADAR1)转染细胞,观察其迁移和侵袭能力;检测ADAR1敲减后口腔鳞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指标(Vimentin、E-cadherin)、干性指标(Sox2、Oct4)以及onco-microRNAs(miR-21-3p、miR-18a-3p、miR-210-3p、miR-155-5p、miR-181a-3p、miR-19a-3p)表达水平。结果:ADAR1在口腔鳞癌细胞中高表达;ADAR1敲减后的口腔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P〈0.05),上皮间质转化指标E-cadherin低表达、Vimentin高表达,干性指标(Sox2、Oct4)及口腔鳞癌相关onco-MicroRNAs低表达。结论:ADAR1与口腔鳞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推测ADAR1可能通过促进口腔鳞癌相关onco-microRNAs成熟影响口腔鳞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口腔鳞癌 双链RNA编辑酶1 迁移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2(specialAT-richsequence-bindingprotein2,SATB2)及相关分子在不同年龄段女性颌骨来源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中的表达,及其与BMSCs衰老表型的关系。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获得因多生牙拔除或牙齿种植的年轻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女性下颌骨松质骨,贴壁培养法获得BMSCs;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衰老染色检测细胞衰老,Westernblot检测SATB2及NANOG、OCT4、SOX2等干细胞多潜能因子及衰老相关蛋白P16、P21、P53的表达;采用SATB2过表达病毒载体转染老年BMSCs,并分析其对BMSCs干性及衰老表型的影响。结果:颌骨BMSCs随着增龄性变化,其增殖活性逐渐降低,并呈现相应的衰老表型,核基质蛋白SATB2及多潜能转录因子表达逐渐下调;SATB2及多潜能因子与BMSCs体外复制性衰老及衰老信号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通路关系密切;老年BMSCs过表达SATB2后,干性指标表达升高,衰老染色阳性细胞数减少,mTOR、P-mTOR及衰老相关蛋白表达降低。结论:女性颌骨BMSCs呈现增龄性衰老特征,SATB2可能通过调节干细胞多潜能因子、抑制mTOR衰老信号通路,增强BMSCs的抗衰老能力。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颌骨 衰老 干性 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2
  • 简介:目的:研究Wnt5a在炎症微环境作用下的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stemcells,PDLSCs)中的作用。方法:有限稀释法分离获取PDLSCs并进行干细胞鉴定;实时定量qPCR检测正常PDLSCs组及炎症因子组(10ng/mlTNFα预刺激24h)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实时定量qPCR检测两组成骨诱导前后成骨基因Runx2、ALP的mRNA表达水平、Wnt5a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两组成骨诱导前后Wnt5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炎症因子组与正常组的克隆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炎症因子组TNFαmRNA表达水平IL-1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常规培养条件下,炎症因子组Runx2、ALP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成骨诱导后成骨基因表达水平正常组显著高于炎症组,(P﹤0.05);常规培养条件下,炎症因子组Wnt5a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成骨诱导后正常组及炎症因子组Wnt5a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培养条件;WesternBlot结果示,Wnt5a蛋白表达量正常组diff(成骨诱导后)、炎症因子组undiff(成骨诱导前)、炎症因子组diff分别为正常组undiff的1.2709倍、1.8246倍、2.2176倍。炎症因子组Wnt5a蛋白表达水平增加,成骨诱导后两组Wnt5a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炎症因子组高于正常组。结论:在炎症微环境下,PDLSCs的炎症因子表达增加,成骨能力降低,Wnt5a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Wnt5a非经典通路可能通过与经典Wnt通路的交通等参与PDLSCs炎症及破骨的过程。

  • 标签: 炎症微环境 牙周膜干细胞 成骨 WNT5A WNT通路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65例TSCC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MT标记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同时CD34联合PAS双重染色检测VM情况。结果Vimentin在癌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1.5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15,P=0.000),Vimentin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E-cadherin在TSCC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阳性率56.92%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51,P=0.000),E-cadherin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M在TSCC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出现的例数比率是33.1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46,P=0.000),VM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E-cadherin与Viment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07,P=0.000),Vimentin表达与VM具有正相关关系(r=0.592,P=0.000),VM与E-cadher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18,P=0.000)。结论TSCC中存在EMT及VM,存在EMT和VM的TSCC具有更高临床分期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对TSCC侵袭、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鳞状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血管生成拟态
  • 简介:的:探讨高血糖大鼠牙髓干细胞(DPSCs)增殖及成牙/成骨分化能力。方法:选取3个月龄糖尿病模型动物GK大鼠及正常对照Wistar大鼠,测定尾静脉血糖值,待血糖稳定1周后,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两组大鼠DPSCs,通过MTT法测定两组大鼠DPSCs生长曲线,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两组大鼠DPSCs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Osterix(Osx)、骨钙素(OCN)等成牙/成骨向分化指标的表达。结果:GK大鼠餐后2小时尾静脉血糖值稳定在20.1~22.3mmol/L,Wistar大鼠为5.8~6.3mmol/L。MTT结果显示,GK大鼠DPSCs增殖能力从培养第3天到第7天均较Wistar大鼠DPSCs低(P<0.05)。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GK大鼠DPSCs成牙/成骨向分化指标的表达明显较正常对照Wistar大鼠低。结论:高血糖大鼠DPSCs增殖能力及成牙/成骨向分化能力均较正常大鼠低。

  • 标签: 高血糖 牙髓干细胞 成牙 成骨
  • 简介: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牙源性肿瘤,好发于年轻患者的颌骨。最常见的特征为附着于牙根的局限性X线阻射团块,周围环绕一圈细窄的密度减低透影区。然而早期病变常为密度减低区,可与死髓牙的根尖周病变混淆。肿瘤在引起疼痛和颌骨膨隆前,不易被发现。如果能及早诊断,经牙髓治疗后的根尖切除术和肿瘤摘除术,可以保存患牙。本文报告了一例成牙骨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和非自限性生长趋势。逐年拍摄的系列X线片,显示了病变在4年的时间里,从开始的牙周膜间隙增宽,长成直径达30mm的密度不均匀肿物。同时,本文还综述了成牙骨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以及一些有助于区分成牙骨质细胞瘤和与之表现相似病变的标准。

  • 标签: 进展性成牙骨质细胞瘤 病例报告 鉴别诊断 进展
  • 简介:目的:检测外源性骨形成蛋白4(bonemorphogeneticprotein4,BMP4)对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生长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催化亚单位(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BMP4对BMSCs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细胞老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取第1、3和7代rhBMP4诱导组和对照组BM—SCs,细胞计数,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TERT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第3和7代BMSCs中hTERTmRNA表达,统计学分析。结果:rhBMP4诱导组各代BMSCs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示hTERT在第1和第3代rh—BMP4诱导组和对照组BMSCs均为细胞核表达,在第7代诱导组保持细胞核表达,而第7代对照组则表现为细胞浆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显示,hTERT在第3和第7代诱导组BMSCs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MP4可促进BMSCs生长,维持传代后期hTERT表达,延缓细胞老化。

  • 标签: 骨形成蛋白-4 端粒酶 骨髓间充质细胞 体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