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桡骨远端FrykmanVIII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7年9月-2014年6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FrykmanVIII骨折的病人,并获随访45人,随访时间12月~36月,平均23月,其中男25人,女20人,年龄为23~78岁,平均为48岁,其中16例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29人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人工骨植骨术,部分加用克氏针内固定术,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FrykmanVIII骨折的手术治疗较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好。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克氏针 石膏 外科 非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随访用七厘散内服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MasonI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l3年1月,采用七厘散内服配合长臂石膏外固定治疗35例MasonI桡骨小头骨折,男15例,女20例;年龄36~64岁,平均45.5岁;左侧12例,右侧23例。受伤到入院时间1-20h。患者入院时肘部肿胀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肘关节未闻及骨擦音,x线片示桡骨小头骨折。对患者拆除石膏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观察采用Mayo肘部评分系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6个月随访,平均4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分,优25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用七厘散内服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MasonI桡骨小头骨折消肿止痛效果良好、固定可靠、方法简单,骨折愈合及功能锻炼满意。是种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理想方法。

  • 标签: 桡骨小头骨折 七厘散 骨折外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多向克氏针治疗桡骨小头骨折MasonⅢ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单纯桡骨小头MasonⅢ骨折24例,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23~45岁,均为MasonⅢ骨折,采用肘后外侧切口,复位骨折后采用多向克氏针固定。结果随访12周~1年,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骨不连发生。经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分,24例中优16例,良4例,中4例,差0例。结论多向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小头MasonⅢ骨折损伤小,固定可靠,费用低廉,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桡骨小头 MASON Ⅲ型骨折 多向克氏针 内固定
  • 简介:而骨片钉内固定+植骨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骨片钉内固定+植骨术MasonⅢ骨折,作者认为Ⅲ桡骨小头骨折如果关节面骨折块>3块患者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C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300例C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均采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方法进行整复,手法整复处理骨折端后,用小夹板固定患肢。于治疗后当时即拍摄患肢腕部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治疗后1个月拍摄复查患肢腕部正侧位的X线片,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以治疗后1个月患肢掌倾角或尺偏角同治疗后即刻的片子进行比较,如角度变化〉5。作为判断骨折移位明显的标准,计算患肢骨折移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即刻,掌倾角80~19°(平均14°),尺偏角15°~31°(平均21°),。治疗后1个月,掌倾角80~190(平均140),尺偏角12°~310(平均21°)。并发骨折再移位8例。通过X线测量掌倾角、尺偏角,进行Cooney评分(即改良Green—O’Brien评分)。300例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Cooney评分显示优良率81%。结论手法整复C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效果良好,采用小夹板固定对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效果良好。采用手法整复C桡骨远端骨折后采用小夹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C型 手法整复 小夹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MasonⅢ桡骨骨折患者实施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7年03月--2020年10月对本院接入的60例MasonⅢ桡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干预,其中一组设为常规组(桡骨头切除),另一组设为研究组(Herbert螺钉内固定),分别30例。结果:术后,研究组前臂旋后幅度、肘部关节屈伸幅度、前臂旋前幅度均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 Herbert螺钉内固定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研究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方式对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治疗起到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随机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本院实施治疗的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8例,按照患者选择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纳入的为选择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观察组纳入的为选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29例患者,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身体多项指标实施对比。结果:对比实验结果可以得知,从疼痛缓解、肿胀消失及骨折愈合等多个方面看,观察组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9%,低于对照组24.13%(P<0.05)。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方式为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治疗能在增强患者骨质情况下促进其骨折处的愈合。

  • 标签: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骨质疏松 桡骨远端骨折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肘关节侧位X线片肱骨前缘线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关系,评估儿童Gartland ⅡA伸直肱骨髁上骨折即时屈肘功能丢失角度的可能。方法通过医院PACS系统筛选2008年1月到2020年3月拍摄的1~14岁患儿中包含肘关节标准侧位片的正常肘关节X线片,并将图像导入Adobe Photoshop 14.0软件,认为制造矢状面倾斜角度不同的骨折线,并模拟Gartland ⅡA伸直肱骨髁上骨折后远折端矢状面旋转,记录远折端旋转角度即为肘关节屈曲功能丢失角,并每3岁为一组进行分层,分析肘关节屈曲功能丢失角与年龄及骨折线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儿童Gartland ⅡA肱骨髁上骨折后,远折端旋转至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与肱骨前缘线相切时,屈肘功能角约丢失19.4°±4.9°,范围在11°~30°。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4岁组平均屈肘功能丢失角度分别为14.3°±4.2°、18.4°±3.6°、20.6°±3.6°、20.7°±4.0°和24.0°±4.8°,组间比较,除7~9岁和10~12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肘关节屈肘功能丢失角度年龄趋势图显示,在相同年龄下骨折线角度为0时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最多,且随年龄增大屈肘功能丢失角度有增加趋势。骨折线角度及年龄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控制变量为骨折线角度时,年龄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为0.731(P<0.05);在控制变量为年龄时,骨折线角度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为-0.739(P<0.05)。结论儿童Gartland ⅡA伸直肱骨髁上骨折后,屈肘功能丢失角度会随患儿年龄增大而增大,随骨折线矢状面倾斜角度增加而减小。如果肱骨前缘线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前缘相切,屈肘功能即时丢失约19°。

  • 标签: 儿童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关节 关节功能
  • 作者: 王登元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7-25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5期
  • 机构:仪陇县土门中心卫生院 四川 仪陇 637609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桡骨骨折是上肢创伤中的常见疾病,最主要的致伤原因是沿前臂的纵向暴力,常合并尺骨冠突骨折、肘关节韧带损伤、前臂骨间膜损伤、下尺桡关节损伤等。治疗桡骨骨折时应根据具体的骨折类型决定采用何种方法。绝大多数的MasonⅠ骨折通常可采用保守治疗,而对于Mason Ⅱ、Ⅲ骨折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桡骨头切除、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头置换等。对不合并肘关节或前臂纵向不稳定的单纯粉碎性桡骨骨折,可采用桡骨头切除的方法治疗,但如果合并肘关节或前臂纵向不稳定,则禁忌采用桡骨头切除术,建议使用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鉴于目前对于桡骨骨折的治疗逐渐规范化,本文将对桡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解剖与生物力学、损伤机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等内容进行综述,为临床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分类的中医小夹板治疔。方法方法对215例A、B、C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复位外支架固定。结果随访6月以上90%。优良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87.28%、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79.76、复位外支架固定84.61。结论未波及关节面或无骨短缩的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能达到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经小夹板外固定可达到良好固定并恢复良好功能。

  • 标签: 桡骨 远端骨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6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34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起关键作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患者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LCP)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快捷、有效、并发症少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8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平均年龄62.4岁。按照AO骨折C17例;C211例;C310例。其中2例分别合并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均采用掌侧入路,斜TLCP固定。结果28例随访8~15个月,平均10.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9~16周)。术后功能恢复时间2~6个月,平均3.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掌屈67.3°,背伸62.6°,尺偏22.7°,桡偏18.9°,前臂旋前80.5°,旋后75.6°。最后1次随访X线片与术前相比,桡骨茎突的平均长度自术前的6.3(-10~10)mm增加至11.4(8~14)mm。掌倾角自术前的-10.2°(-50°~20°)增加至7.9°(-5°~15°)。尺偏角从16.1°(0°~20°)增加至18.6°(15°~25°)。关节面间距从5.6(1~15)mm减少至0.9(0~2)mm。术侧握力为健侧的78%(55%~100%)。根据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优8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结论这项总结结果支持LCP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对于累及关节内的桡骨远端骨折,LCP可以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掌侧钢板固定、外固定架+克氏针和闭合性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C3骨折58例,29例采用掌侧钢板、外固定架+克氏针手术治疗,29例采用闭合性复位管夹板外固定保守治疗。两组均在术后12个月行X线片检查,测量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腕关节功能评分采用Krimmer评分和患者主观功能评价臂肩手功能缺陷,用于了解术后腕关节功能受限程度以及主观感受,对手术和保守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12个月,手术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远端高度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Krimmer评分和DASH评分手术治疗组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VAS痛觉评分没有明显区别(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C3骨折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架 克氏针 掌侧钢板 闭合复位
  • 简介:【摘要】对最优效果的追求是引起治疗方法争议的主要原因,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保守与手术方式均有其积极作用,但手术方式在改善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方法更有优势,但未能证明其远期效果更优。本文主要围绕成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展开论述。

  • 标签: 骨科临床 保守与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 进展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治疗85例桡骨远端骨折,背侧入路治疗5例桡骨远端骨折;结果90例患者,经过锁定钢板治疗,优59例,良21例,可8例,差2例,总优良率88.9%;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式简捷,固定可靠,并发症少,且可早期行功能训练并恢复腕关节功能,是临床较好的选择。

  • 标签: 锁定钢板 桡骨远端骨折 治疗 掌侧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