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山东烟台264001)摘要脑利钠肽(BNP)是一种由心脏和脑分泌的循环激素,它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内有广泛分布,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可用于判断其预后和指导治疗。本文对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利钠肽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随着我国医学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研究的深入,研究病人的安全护理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做了概述,指出了感染易发人群和病症等,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安全护理做了论述,最后提出了个人的几点体会。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 病人 安全护理
  • 简介: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不断发育中,不同年龄段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只有掌握其各自特点,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我科从1997年9月至2000年10月间收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共60例,现将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小儿 病毒性脑炎 化脓性脑膜炎 护理
  • 简介:交泰丸出自汪昴的《医方集解》,有较好的安神、镇静效果。我们研究了交泰丸及其拆方各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与结果一、镇静作用1.对小白鼠自发活动的影响:体重18~22g小白鼠50只,雌雄各半,分5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戊巴比妥钠、交泰丸、肉桂及黄连,30分钟后,于活动盒

  • 标签: 交泰丸 中枢神经系统 拆方 镇静效果 镇静作用 药对
  • 简介:目的:探索果蝇脑神经元胰蛋白酶急性分离的新方法.方法:解剖果蝇晚三龄幼虫脑组织,用胰蛋白酶化学消化并辅以机械微振荡法分离制备单个细胞,用果蝇细胞培养液适当孵育.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类,结合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其电生理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该方法成功制备出三类大小和形态各异、活性较好的果蝇脑神经元,未见神经胶质细胞;以三型细胞为电生理学研究对象,记录到五种类型的全细胞外向钾电流.结论:我们建立的果蝇晚三龄幼虫脑细胞急性分离方法简便易行,稳定可靠.

  • 标签: 果蝇 神经元 急性分离 膜片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分析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预防及治疗措施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5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以颅内高压为主,包括视力模糊、呕吐、头痛、嗜睡、视神经水肿等,其中呕吐发生率最高(82.00%);50例患者存活率较低(22.00%),78.00%患者死亡,且死亡主要原因为严重感染并出血(42.0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正确评价及治疗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加强预防,是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关键,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白血病
  • 简介:摘要小胶质细胞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等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对于小胶质细胞活化产生的外泌体参与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外泌体的作用并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对于小胶质细胞的特点、功能、小胶质细胞源性外泌体的特点和功能及其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外泌体 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CNSC)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10月237例allo-HSCT的临床资料。结果237例受者中,CNSC发生率为10.5 %(25/237),发生时间中位数为移植后82 d(-4~810 d)。CNSC原因分别为药物相关性脑病6例,CNS感染5例,不明原因抽搐4例,代谢性脑病3例,免疫相关性脑病3例,原发病中枢复发3例,以及脑血管疾病1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癫痫发作,共11例。CsA相关性脑病头颅磁共振检查主要表现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代谢性脑病主要为脱髓鞘改变;海马区病变多为免疫相关性脑病或CNS感染所致。脐血移植、HLA不全相合移植及血小板植入延迟是发生CNSC的高危因素。在恶性血液病受者中,CNSC组非复发死亡率为42.9 %(9/21)高于无CNSC组的15.3 %(27/176)(χ2=9.511,P=0.005)。CNSC组移植后1、3年总体存活率(OS)均低于无CNSC组(56.6 %比77.8 %、37.1 %比65.7 %,P=0.022)。结论CNSC是allo-HSCT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病因复杂,导致受者OS显著降低。脐血移植、HLA不全相合移植及血小板植入延迟是移植后发生CNSC的高危因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枢神经系统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WT-1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SFT/HP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中枢神经系统SFT/HPC的W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以29例脑膜作为对照。结果SFT/HPC以细胞围绕血管形成血管外皮样结构为特点,肿瘤小血管呈WT-1强弱不等的阳性表达或不表达,而毛细血管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在脑膜中,WT-1表达与肿瘤血管的大小和肿瘤的类型及分级无明显关联性〇=0.02727,P=0.7572)。结论WT-1可作为SFT/HPC区别脑膜的标记物,将来也可作为抗SFT/HPC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WT-1 中枢神经系统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血管周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培美曲塞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复发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取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复发患者60例,均采用培美曲塞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2年内的病情复发状况和生存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之后,其中完全缓解的患者20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5例,进展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后期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其中有10患者复发,46患者存活,复发率为16.7%,存活率为76.7%。结论培美曲塞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复发患者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培美曲塞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复发患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男4例,女5例) AT/RT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患儿中位年龄19个月,年龄范围5个月~39个月,原发灶位于幕下5例,幕上1例,幕上、幕下同时受累3例。体最大径49.9±18.3 mm,伴有偏心囊变7例,体出血6例,脑转移3例,脑、脊髓同时转移1例;体实性成分在CT上以等或高密度为主,MRI T2WI信号混杂,DWI上体实性成分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体强化模式多样。结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AT/RT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有助于诊断。

  • 标签: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2021年WHO第5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常见于儿童的胶质分为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和高级别胶质。其中儿童型高级别胶质根据分子病理学改变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聚类分析分为以下4类:弥漫性中线胶质,H3K27变异型;弥漫性半球胶质,H3G34突变型;弥漫性儿童型高级别胶质,H3和IDH野生型;婴儿型半球胶质。本文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四脑室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的诊断、治疗及研究进展。方法回顾一例第四脑室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并收集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第四脑室内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诊断指标,需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术后放化疗是延长患者寿命的有效方法。结论第四脑室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高,病理诊断明确后及时放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第四脑室
  • 简介:【摘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在1929年被初次报导,是一种触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形状类似毛细血管周边的肉疙瘩。直至20世纪才被确定为来自恶性网织红细胞。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患病率比较低,占脑部肿瘤的1% -2%,淋巴的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恶性生长发育,呈恶性病情。与最常见脑胶质对比,临床表现和基本实验室检查没有明显差别,本文是针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的多模态医学影像学评估应用进行的研究。

  • 标签: 神经系统 淋巴瘤 医学影像学
  • 简介: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神经元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死亡后难以再生或增殖,故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难以完全恢复。伴随干细胞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的进步,脑梗死后细胞替代治疗领域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为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诱导内源性神经再生、外源性干细胞移植、原位体细胞神经元转分化这三个方面对脑梗死后细胞替代治疗的基础研究进展,以期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脑梗死 细胞替代治疗 干细胞 神经再生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临床上有严重危害的急性病损。目前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利用组织工程和神经细胞修复损伤脊髓。方法是将一定量的细胞种植到具有一定结构的三维支架上,然后将此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体内或体外继续培养,通过细胞间的相互粘附,增殖和分化,分泌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或器官,达到修复损伤脊髓的目的。

  • 标签: 脊髓损伤 支架材料
  • 简介:目的观察大黄酚对缺氧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PC12细胞,建立缺氧致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缺氧前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PC12细胞增殖活性、光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测定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早期癌基因表达产物(c-fos)荧光免疫组化表达和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结果大黄酚明显改善缺氧PC12细胞的活力,对损伤细胞形态有改善作用,使损伤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的LDH明显减少;c-fos表达减少,PCR结果分析显示nNOSmRNA在缺氧早期表达.iNOSmRNA主要在缺氧晚期表达.结论本缺氧模型能够引起PC12细胞凋亡现象,大黄酚能减轻PC12细胞缺氧损伤,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大黄酚 缺氧损伤 PC12细胞 神经元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