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损伤控制的方案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脑血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10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脑血肿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n=50)仅根据CT及临床表现采用保守或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n=50)根据病情逐步采取保守治疗→放置颅压脑室型探头→单侧开颅手术入路清除双侧血肿→双侧开颅手术的手术方案。结果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去骨瓣比例明显下降(P〈0.01),双侧开颅比例明显下降(P〈0.01),但保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脑血肿的手术方法由简单手术方案逐级到复杂手术过渡,能明显减少开颅及开颅带来的继发性损伤,减少脑中心疝的发生。

  • 标签: 颅脑损伤 额叶 血肿 损伤控制 颅内压监测 入路 单侧 大脑镰切开
  • 简介:本文总结我科10年87例颅肿瘤术后早期再手术治疗的经验,并分析其原因,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49例,女39例.年龄9~75岁,平均37.8岁.肿瘤病理性质:脑膜瘤28例,胶质瘤32例,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5例,蛛网膜囊肿3例,转移瘤6例.肿瘤部位:幕上69例,其中额叶17例,颞叶26例,枕叶7例,鞍区13例,侧脑室3例,三脑室及其后部3例.幕下19例.

  • 标签: 术后早期 颅内肿瘤 二次手术 临床 再手术治疗 原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自发性颅血肿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自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20例凝血功能障碍自发性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临床表现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有不同程度异常,其中轻度凝血功能异常16例,重度凝血异常4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均急诊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轻度凝血功能异常患者,15例在术后未出现迟发性血肿并且恢复良好,1例处于植物生存状态;而重度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均出现迟发性血肿,3例处于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结论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自发性颅血肿患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及时输成份血,可改善预后。

  • 标签: 脑出血 凝血障碍 手术策略 输血
  • 简介:目的比较简易头皮下定位锥颅单孔引流与多孔引流治疗自发性脑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自发性颅血肿患者,头皮定位单孔引流31例[血肿量(52.9±13.2)ml],头皮定位多孔锥颅24例[血肿量(55.3±15.4)ml],术后给予尿激酶溶解血肿。比较引流时间、血肿残留量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多孔引流组引流时间[(6.5±2.7)d]明显短于单孔引流组[(10.6±3.2)d](P〈0.05);在治疗后3个月,多孔引流组的Barthel指数(71.87±7.53)明显高于单孔引流组(50.62±17.20)(P〈0.05)。结论对于较大的且形状不规则的血肿应该在定位下实施多点穿刺。微创穿刺血肿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简单易行,血肿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好。

  • 标签: 脑出血 锥颅引流术 多点穿刺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多发囊性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间的35例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完整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实施治疗方案分手术、介入、手术加介入三组。术前患者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动脉瘤数量、部位、侧别、大小、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后评估则以出院时GOS术后评分为准。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治疗效果与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按GOS术后评分良好(4-5分)24例,差(1-2)11例。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30,参考相关文献)。而多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有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多发动脉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颅多发囊性动脉瘤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预后 因素
  • 简介:血管内栓塞已成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在完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证正常脑静脉的引流通畅也是DAVF栓塞治疗的目标。本文报道应用静脉窦球囊保护技术结合动脉入路成功栓塞l例复杂上矢状窦DAVF,并分析栓塞治疗策略与球囊保护的技术要点。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栓塞 球囊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116例,其中基底动脉狭窄惠者57例,狭窄57处;颅椎动脉狭窄患者59例,狭窄60处.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4%(110/117).30d的卒中事件8例,30d后(中位时间33.5个月)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卒中事件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年卒中率(包括30d的任何死亡和卒中)4.0%.结论挥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椎基底动脉狭窄惠者的年卒中风险、改善功能预后,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置放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椎动脉 基底动脉 狭窄 成形术 支架
  • 简介:1病历摘要(图1)男,21岁;因松果体区肿瘤反复人院治疗。病人于2009年3月经头颅MRI诊断为“松果体区肿瘤、非交通性脑积水”,予γ-刀治疗2次及神经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γ-刀治疗后病灶缩小。

  • 标签: 横纹肌肉瘤 胚胎型 松果体 治疗 延误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血肿(CEIH)的发病机理、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确诊的CEIH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均行骨瓣开颅显微镜下病灶切除术。结果9例病人均达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动静脉畸形1例,血管瘤1例,余未见异常血管。术后症状完全消失6例,余均明显缓解。随访3个月一1年,均无复发。结论影像学检查类似肿瘤出血而临床呈反复发作、慢性扩展特征的病例,应考虑CElH的可能,手术全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内血肿 隐匿性血管畸形 病理特征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Onyx在颅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Onyx对10例DSA确诊的颅AVM进行栓塞治疗。AVM的直径在3~8cm,其中直径大于6cm的大型AVM6例。选用Ultraflow或Marathon微导管。每支供血动脉的注胶时间10-45min。结果栓塞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畸形血管团闭塞30%-50%1例,50%-80%2例,80%-90%4例,90%以上3例。术毕1例患者将微导管留置体内。全部病例随访2-12月无再出血。结论应用Onyx栓塞AVM可以较长时间的注胶,娴熟掌握注胶技巧和控制返流能够提高AVM的栓塞疗效。

  • 标签: ONYX 颅内动静脉畸形 栓塞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4年1月期间因颅动脉瘤而住院手术的病例,探讨术后并发症对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Logist回归模型对465例颅动脉瘤患者发病时的神经系统体征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手术治疗486枚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患者446例,多发动脉瘤患者19例(40枚动脉瘤)。患者发病时的血糖水平及各种并发症与患者预后有关,而年龄、性别、术前Fisher分级、术前GCS、术后是否静脉使用抗痉挛药物、动脉瘤破裂次数、手术时机、以及术中阻断供血动脉时间等因素与预后无关。本组病死率8、11%,预后良好率74.99%。结论通过对血糖水平、术后并发症等动脉瘤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可预测动脉瘤患者预后,并有效指导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PRESIDIOTM、MICRUSPHERE、CERECYTE、ORBIT等不同特点弹簧圈在复杂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特点和栓塞效果。方法2012年1月以来,我院对8例复杂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使用CodmanNeurovascular公司新上市的不同特点的弹簧圈进行治疗。结果8例复杂颅动脉瘤均致密栓塞,没有发生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CodmanNeurovascular公司新上市的PRESIDIOTM、MICRUSPHERE、CERECYTE、ORBIT弹簧圈具有自动地顺应于不同形状动脉瘤的特性,在治疗颅复杂动脉瘤过程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栓塞材料。

  • 标签: 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栓塞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溶栓组42例采用脑血管造影后,栓塞部位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患者治疗总显效率、血管总再通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完全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性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超选择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颅原发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6例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全切,1例次全切。平均随访12个月,2例存活,4例死亡;总体生存时间5-17个月。结论颅原发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彻底切除病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预后仍差。

  • 标签: 原发性黑色素瘤 颅内 影像学特点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神经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眉弓小切口眶上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手术,全程应用神经镜.13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3~71岁.13例病人共14个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破裂动脉瘤.根据病人手术前的临床表现进行Hess-Hunt分级:1级2例;2级10例,3级1例.结果手术中均能广视角显露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的走行血管,无误夹闭、载瘤动脉狭窄及夹闭不全情况发生.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以提供充分的手术空间,神经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可以广视角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提高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

  • 标签: 眶上锁孔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神经内镜
  • 简介:通过国内外神经外科和创伤外科医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对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仍较高。主要原因包括对颅脑创伤患者诊断治疗不够重视,抢救与监护仪器较落后,而且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的现场抢救与转运、急诊室抢救和处理、手术指征和方案、手术后监护和护理、脑水肿防治和颅高压的处理,以及并发症防治及康复措施等诸多环节尚存在明显不足,缺乏规范化和科学性。其中,临床医师在决定广泛脑挫裂伤合并重症颅高压患者的手术原则和手术方法时存在较大差异和不规范,此为目前颅脑创伤临床治疗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

  • 标签: 广泛脑挫裂伤 创伤患者 颅内高压 手术原则 重症 颅脑创伤
  • 简介:世间所有生物都是在地球形成稳定的自转和绕日公转之后进化出来的.由于地球自转每天日出日落,形成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周期性环境变化.几乎所有的动物都适应并利用了这个自然界的24h周期节律来调节其进食活动和休息.在动物的脑也进化出相应的生物钟结构以协调全身生理过程.人类清醒和睡眠的交替被整合到自然界的24h节律中,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图1)

  • 标签: 神经结构 生物钟 脑内 睡眠 大脑 周期节律
  • 简介:目的探讨3DTOFMRA对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过DSA确诊,并行3DTOFMRA检查的41例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SA共检出44个动脉瘤.3DTOFMRA检出其中的41个,敏感度93.2%,其中最大直径在3毫米以上的动脉瘤全部检出.最大密度投影(MIP)法显示其中35个动脉瘤,最大径为(7.01±7.29)mm,敏感度为79.5%;多平面重建(MPR)法显示36个动脉瘤,最大径为(8.09±8.22)mm),敏感度为81.8%.MIP法与MPR法所测得动脉瘤最大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3DTOFMRA可以作为颅动脉瘤的初筛方法.MIP及MPR法联合应用能提高诊断颅动脉瘤的敏感性.

  • 标签: 动脉瘤 最大密度投影 多平面重建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神经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总结镜血肿清除术的技术细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应用神经镜治疗4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皮质造瘘位置选择、工作通道的走向、预防出血及镜直视下止血方法等相关技术细节。结果49例患者手术平均出血量(101.03±21.30)mL、手术时间(62.12±9.29)min、切口长度(5.02±0.37)cm及骨窗面积(6.65±0.31)cm^2。术后24h内行CT扫描,49例患者中43例血肿清除完全,5例血肿少量残留,1例未复查CT,无术后再出血发生。术后1例因脑疝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存活46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为Ⅰ级19例,Ⅱ级17例,Ⅲ级5例,Ⅳ级5例。结论①神经镜治疗脑出血具有微创、血肿清除满意及预后良好的特点。②恰当的皮质造瘘位置、顺血肿长轴工作通道的走向和术中轻柔的操作,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副损伤;术前及术中实施预防出血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机会,镜下“镜结合吸引器”等直视下止血方法简便实用,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神经内镜 技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