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smallcoronaryarteryfistula,sCAF)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探讨依据直径分型新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收治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成人先天性sCAF患者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及血流动力学等资料。分析瘘道直径与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关系,评估瘘道直径水平预测sCAF手术治疗可能性,并计算界值。结果研究入选158例sCAF患者,女66例(41.77%),男92例(58.23%),年龄(44.94±17.35)岁,4例(2.53%)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11例(6.96%)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胸闷等疑似心绞痛发作和心悸等心律失常发作是主要症状,二者共占36.70%,心房颤动为最常见心律失常表现形式(8.86%)。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是最多见瘘道(41.14%),其次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5.32%)。大部分瘘道呈不同程度迂曲,且合并局限性狭窄和(或)扩张,继发病变最多见是动脉瘤形成(38.61%)。瘘道直径为(2.78±1.14)mm,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arterymeanpressure,PAMP)为(16.66±5.63)mmHg(1mmHg=0.133kPa),肺循环和体循环流量比值(flowratioofpulmonarytosystemic,Qp/Qs)为1.07±0.13。以瘘道直径中位数分组,直径较大组需要手术可能性较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AF瘘管直径与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界值为2.91mm(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85.3%)。结论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自具特点,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瘘入肺动脉最多见,瘘道直径2.91mm可作为细小分型潜在最佳界值。

  • 标签: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成人 分型
  • 简介:目的分析女性冠心病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68例经冠脉造影确诊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并与男性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大,临床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缺血表现较男性少,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较男性高。冠脉双支及三支病变、B型及c型病变发生率均较男性高。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高,冠脉病变程度较男性更严重。

  • 标签: 冠心病 冠脉造影 女性 冠脉病变
  • 简介:目的了解温州地区中青年脑卒中发病年龄变化,危险因素及病因学流行现状,为疾控部门制定中青年脑卒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02年至2007年间在我院脑科中心住院治疗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和病因诊断。另统计我院该期间收治所有脑血管病患者年龄、性别和卒中类型。分析中青年脑卒中在不同年龄段患病比例、疾病构成、危险因素及病因诊断。结果收集到符合要求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共计1740例,同期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共计9798例。脑卒中发病年龄集中于62.5±13.3岁,但中青年患者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中青年脑卒中男女比为1.63/1;41~50岁卒中患者逐年增加。年龄为18~50岁中青年脑卒中不同年龄段疾病构成以脑出血最多见,其次为脑梗死。中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高胆固醇血症、颈动脉狭窄。但40岁以下患者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心瓣膜病、糖尿病。中青年出血性卒中病因前三位依次为高血压、动脉瘤、动脉畸形。结论41.50岁是中青年脑卒中发病高峰期。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是中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瘤、动脉畸形是中青年出血性卒中主要病因。

  • 标签: 中青年 脑卒中 脑梗死 脑出血 危险因素 病因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斑块 动态血压
  • 简介:黄宛教授1918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嘉兴。193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协和医学院,从此走向了学医道路。协和独特教学方法,严格求实学风以及注重能力与实效严师,使他养成了良好工作作风和习惯。1947年10月,已获得医学博士黄宛又以总分第1名成绩在美国罗切斯特医学院及迈克瑞斯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美国著名高等学府,有大型图书馆、实验室设施先进齐全,学习环境优美。他研究领域是内科学,主要是心电图、心脏X线检查,还初步了解了心导管技术及血氧含量测定技术。他天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到深夜,凌晨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由于他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精神,很快成为医学

  • 标签: 心电图学 黄宛 医学工作者 中国
  • 简介: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关系及意义。方法对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据结果用1999年WHO标准选取冠心病合并ⅡB组69例,另设糖代谢正常冠心病组64例(对照组)。测定两组体重、血压、血脂、血肌酐、血hs-CRP,记录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计算冠脉病变积分。结果血hs-CRP水平、冠脉病变积分在IFG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在冠心病合并IFG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血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0.2685,0.5232均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IF6患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高,病变呈弥漫性狭窄。冠心病合并IFG患者存在炎症反应,血hs-CRP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空腹血糖受损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超敏C反应蛋白 冠脉狭窄程度积分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通过对我院自2009年7月以前1025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介入治疗回顾及对其主要并发症分析,探讨先心病介入治疗疗效及其主要并发症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先心病介入治疗水平。方法在X线透视、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经导管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以及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术后通过TTE及心电图(ECG)等评价介入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1)共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1025例,总成功率为98.8%(1013/102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17%(12/1025),其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0.1%(1/1025)。(2)ASD369例,成功率97.6%(360/369)。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6个月LVEDD明显增加(P<0.01),LVEF增加(P<0.05),RVD明显缩小(P<0.01)。与术后24~72h相比,术后6个月LVEDD进一步增加(P<0.01),RVD进一步缩小(P<0.01),LVEF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LVEDD、RVD、LVEF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36%(5/369),包括封堵器脱落3例、心包填塞1例和脑血栓栓塞1例。(3)PDA261例,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及术后6个月LVEDD、LVESD缩小(P<0.01)。与术后24-72h相比,术后6个月LVEDD、LVESD缩小(P<0.01)。术后6个月、术后1年、2年比较,LVEDD,LVESD明显无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0.38%(1/261),仅1例严重并发症为髂静脉损伤。(4)VSD289例,成功率99.3%(287/289)。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及术后6个月LVEDD缩小(P<0.01)。与术后24-72h相比,术后6个月LVEDD缩小(P<0.01)。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比较,LVEDD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73%(5/289),包括溶血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5)PS106例,成功率99.1%(105/106)。50例患者随访满4年,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6个月、1年、2年、3年、4年△P均明显下降(P<0.01),R

  • 标签: 并发症 介入治疗 先心病 术后 成功率 发生率
  • 简介:经中国微循环学会批准,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备案,2013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李延峰教授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并做了重要讲话: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缓慢起病、病程进行性发展且缺乏有效治疗疾病,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最为常见。这类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是我国中老年人群最重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证实,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神经变性疾病非常重要致病原因。近年来,转化医学越来越受医学界重视,这一模式注重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相互转化,微循环研究结果和神经变性疾病临床预防和治疗之间如何转化,也就成为神经变性病工作者重要课题,重视微循环障碍与神经变性病之间关系研究,可能为最终治愈此类疾病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中国微循环学会 神经变性病 专业委员会 转化医学 疾病学 神经变性疾病
  • 简介:目的对比老年与青年冠心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合并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廊坊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2012年2月~2015年5月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为研究组,男性71例,女性29例,年龄63~87岁,平均年龄(72.8±2.7)岁。另选同期收治青年冠心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男性76例,女性24例,年龄29~44岁,平均年龄(35.8±1.7)岁。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资料,包括血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尿酸和尿素氮升高,[(345.2±45.2)μmol/Lvs.(361.5±85.2)μmol/L],[(4.9±1.2)mmol/Lvs.(6.3±1.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较研究组TG升高,HDL-C降低,[(2.3±0.7)mmol/Lvs.(1.7±0.9)mmol/L],[(1.1±0.3)mmol/Lvs.(1.3±0.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增加,三支病变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较青年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尿酸、尿素氮,也要警惕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家族史,冠状动脉受累情况更严重,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50岁以上各年龄段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G1组(50~60岁),G2组(61~70岁),G3组(>70岁),观察各组既往病史、生化指标与冠心病发病关系,分析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1)从G1组到G3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1.4%、62.3%、68.2%,逐渐升高;入院时收缩压为(129.2±22.4)mmHg(1mmHg=0.133kPa)、(133.7±18.6)mmHg、(140.8±21.4)mmHg,G3组与G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1、G2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8.5%、56.6%;G3组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5.5%,与G1、G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良Gensini评分3组分别为(6.6±3.1)分、(7.3±3.0)分、(7.7±3.0)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和收缩压高为中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独立危险因素;7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以三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女性
  • 简介:目的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比较ECG未达到溶栓标准和达到溶栓标准患者罪犯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共入选7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按照术前心电图是否达到溶栓标准分为达到溶栓标准组(n=38)和未达到溶栓标准组(n=34),比较罪犯血管病变特征。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达到溶栓标准组TIMI血流0-1级37例(37/38),未达到溶栓标准组31例(31/3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266。结论心电图未达到溶栓标准急性STEMI患者TIMI血流0-1级发生率高,且与心电图达到溶栓标准患者相似,提示这部分患者应该积极采用PCI方式进行再灌注治疗。

  • 标签: 溶栓 冠脉造影 心肌梗死 罪犯血管 心电图 标准组
  • 简介:糖尿病(DM)是冠心病(CHD)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委员会(NCEP)颁布成人治疗指南Ⅲ(ATPⅢ)将糖尿病提高到冠心病等危症高度,糖尿病和冠心病两者互相渗透,因此重视学科交叉,加强多级预防,全面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本文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脂质代谢及超声心动图特点

  • 标签: 冠心病 2型糖尿病 血脂 超声心动图参数
  • 简介:目的探析高血压护理中健康教育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76例高血压病患,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搭配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率及住院期间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病患治疗依从率(进食、就寝、服药、检查)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应用于高血压护理中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安全事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护理 健康教育 安全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剖宫产产妇影响。方法将100例符合剖宫产指征孕妇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2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剖宫产术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剖宫产产妇进行护理,观察两组剖宫产手术产妇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试验组剖宫产产妇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应用到剖宫产术后,增强了产妇对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同时提高了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临床实践意义。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剖宫产术
  • 简介:长期持续性高血压、长期治疗和心血管病死亡率长期趋势1950~1990,费明翰心脏研究[英]PamelaA.Sytkowski…//Circulation,-1996,93-697~703心血管病(CVD)发病率和死亡率归因于高血压慢性过程。很多...

  • 标签: 高血压 长期治疗 心血管病 全因死亡率 持续性 抗高血压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关系。方法入选2015年10月~2016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CU病房行急诊PCI286例STEMI患者,其中男性193例,女性93例,年龄40~80岁。根据住院1周内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131例)和非MACE组(155例)。由心血管介入医师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PCI。入院时测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MHR、左室射血分数等。结果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CK-MB和M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OR=1.009,95%CI:1.001~1.016)、左室射血分数(OR=0.934,95%CI:0.905~0.963)、CK-MB(OR=1.003,95%CI:1.001~1.004)是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影响因素。MHR升高是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危险因素。结论MHR与行急诊PCISTEM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MHR越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越高。

  • 标签: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STEMI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腑祛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探讨通腑祛痰活血法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相关机制。方法对100例确诊为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对血浆CRP、IL-6干预评价。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2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基本治愈8例,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结论通腑祛痰活血法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较单一运用西医治疗中风,肢体功能恢复快,疗效较满意,血浆CRP、IL-6较早下降,且IL-6可持续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脑功能。

  • 标签: 通腑祛痰活血法 急性脑出血 CRP IL-6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合并心力衰竭(HF)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8例SDHVD合并HF患者(SDHVD+HF组)与同期收治无瓣膜钙化老年HF患者62例(HF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研究。结果:与HF对照组比较,SDHVD+HF组严重心功能不全比例(III级:19.35%比38.24%,IV级:35.49%比55.88%)及房性早搏(17.74%比38.24%)、窦房传导阻滞(22.58%比50.00%)、心房纤颤(27.42%比52.94%)、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0.65%比48.53%)、房室传导阻滞(33.87%比52.94%)、束支传导阻滞(25.81%比48.53%)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时,其心力衰竭程度加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对老年卵圆孔未闭(PF0)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老年PFO患者临床特点;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老年PFO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心脏变化。结果老年PFO患者多有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表现,多伴有心房颤动、左右心房及左心室扩大及肺动脉压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4例治疗后病情好转,PFO消失或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显示,8例PFO患者血液分流方向均为左向右分流,3例病情最重时出现双向分流。PFO大小均在3~4mm。4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重度肺部感染死亡,4例仍健在,继续接受治疗。结论老年PFO患者有其独特特征,多伴有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心腔扩大、肺动脉高压等,PFO血液分流方向多为左向右分流,病情严重时出现双向分流,预后较差。

  • 标签: 卵圆孔 未闭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房颤动 肥大 左心室 高血压 肺性 每搏输出量
  • 简介:魏太星,男,1919年2月生,河南汝州市人,1954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历任河南医科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河南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1952年在河南省创建内科心血管病专业,并首先应用德国SIEMENS-HALSKE公司产"Nek心电描记器(NEK-204型)",开展了临床心电图检查,并建立心电图室、编写心电图学教材,在河南多次举办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心电图专业技术人员.他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河南心电学会"、"全国心电学协作委员会"进行广泛学术交流.50年代曾发表了、60年代初进行研究,70年代进行研究.80年代指导研究生进行,90年代发表了等有关心电图学研究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一书并多次再版,成为我国重要心电图学工具书,使数十万心电工作者受益.他与黄宛、赵易一起奠定了中国心电图学根基.主编大学本科教材(1990年第1版、1993年再版)、(1994年第1版、2001年再版),、和,成为医学重要著作.

  • 标签: 心电图 魏太星 诊断 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