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临床科室100名护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护理人员职业健康问题进行调查,以对护理人员职业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人员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为82%,而针刺伤后处理患者仅有63例,占76.8%,还存在以下几种:净化台使用率低、护理人员操作前后洗手,接触化疗药物佩戴手套以及接触患者体液等。结论护理人员作为医院中特殊一个职业,因此要保证护理人员职业健康,以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人员 职业健康问题 职业健康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隧道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tunnelmyocardialablation,PTSTMA)”治疗传统技术不适合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HOCM患者中2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经PTSTMA治疗26例HOCM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PG)变化,术后24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心电学改变,术后3个月心脏超声指标变化以及随访临床症状转归.结果3例通过单支血管消融,17例通过2支血管消融,6例通过3支血管消融.LVOTG由术前(75.6±22.4)mmHg(1mmHg=0.133kPa)降至(21.4±5.8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86±84)μ/L,2例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均于1周后恢复正常传导,10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2例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后室间隔厚度减少[(16.8±4.2)mmvs.(22.8±5.8)mm,P<0.01]、左心房内径减少[(42.0±8.6)mmvs.(48.0±7.0)mm,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39.8±8.6)个月.与消融前比较,随访中胸痛、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少,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黑蒙症状也有一定改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室间隔支解剖形态不适合做传统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HOCM患者,PTSTMA能显著降低LVOTPG,改善临床症状.PTSTMA可作为HOCM心肌化学消融术一种补充方法,其近、中期安全有效.

  • 标签: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心肌化学消融 室间隔心肌隧道
  • 简介: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心血管一科住院冠心病患者13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回顾性分析138例CTO患者血运重建治疗措施以及效果。结果138例CTO患者,共162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主要累及前降支(LAD)52支,回旋支(LCX)27支,左主干(LM)9支及右冠状动脉(RCA)60支。145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行(PTCA)治疗,130支血管成功支架置入101个。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论CTO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异性,可以选用PTCA及支架术或CABG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 CTO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与血清胆红素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青年患者124例为观察组和同期年龄低于45岁非脑梗死健康查体者124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血糖、血脂、血清胆红素、血尿酸、血肌酐等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青年脑梗死发病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为(8.46±2.67)μmol/L,低于对照组(12.98±3.41)μmol/L,而观察组血脂和血糖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有间接胆红素、血脂、空腹血糖、脑卒中家族史以及BMI〉2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有间接胆红素、脑卒中家族史以及BMI〉24。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发病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1)。结论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有低间接胆红素、脑卒中家族史以及BMI〉24,青年脑梗死发病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负相关,血清间接胆红素较低青年需警惕脑梗死发生,血清胆红素可能作为青年脑梗死独立预测指标之一。

  • 标签: 青年 脑梗死 血清胆红素
  • 简介: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CT影像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应用与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单发病灶30例,病灶尺寸0.5×1.1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椭圆影,CT值在19-26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多发病灶20例,病灶尺寸0.5-1.0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圆形影,CT值在21-27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混合病灶10例,呈圆形与梭形,CT值在20-25HU之间,占位效应不清晰。病灶分布如下:35例患者位于基底节,15例位于顶叶、颞叶、额叶,6例位于丘脑,4例位于脑干。结论CT影像是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使用较为普遍诊断方式,不仅能够缩短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断时间,而且具有良好经济性和很高诊断率,成为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首选选择。但是受到患者发病时间和病灶大小影响,因此如果医院条件允许的话,患者还可以使用MRI辅助检查,以尽早治疗。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影像 诊断 特点
  • 简介:目的: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特点。方法入选156例冠心病患者及128例正常体检人员,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心功能(LVEF)并分组为射血分数正常组(LVEF≥50%)和射血分数下降组(LVEF<50%),同时对冠心病组进行不同年龄段分组,计算各组心率变异性参数: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ms心搏数占NN间期总心搏数百分比(pNN50)、5分钟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通过组间比较分析,分析比较各组间HRV参数特点。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SDNN(96.2±28.8msvs.138.1±27.7ms)、SDANN(79.4±27.1msvs.130.4±28.2ms)、RMSSD(24.3±9.8msvs.31.2±9.3ms)、pNN50(8.5±3.2msvs.12.3±3.9ms)及HF(233.6±95.5ms2vs.292.3±100.2ms2)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心病患者中,射血分数下降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TP、HF均较射血分数正常组患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组间SDNN、TP以及RMSSD、pNN50、LF、H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45岁组SDANN高于55~6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射血分数下降会进一步加重自主神经损害。

  • 标签: 心率变异性 冠心病 左室射血分数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斑块 动态血压
  • 简介:经中国微循环学会批准,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备案,2013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李延峰教授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并做了重要讲话: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缓慢起病、病程进行性发展且缺乏有效治疗疾病,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最为常见。这类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是我国中老年人群最重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证实,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神经变性疾病非常重要致病原因。近年来,转化医学越来越受医学界重视,这一模式注重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相互转化,微循环研究结果和神经变性疾病临床预防和治疗之间如何转化,也就成为神经变性病工作者重要课题,重视微循环障碍与神经变性病之间关系研究,可能为最终治愈此类疾病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中国微循环学会 神经变性病 专业委员会 转化医学 疾病学 神经变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50岁以上各年龄段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G1组(50~60岁),G2组(61~70岁),G3组(>70岁),观察各组既往病史、生化指标与冠心病发病关系,分析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1)从G1组到G3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1.4%、62.3%、68.2%,逐渐升高;入院时收缩压为(129.2±22.4)mmHg(1mmHg=0.133kPa)、(133.7±18.6)mmHg、(140.8±21.4)mmHg,G3组与G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1、G2组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8.5%、56.6%;G3组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为45.5%,与G1、G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良Gensini评分3组分别为(6.6±3.1)分、(7.3±3.0)分、(7.7±3.0)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和收缩压高为中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独立危险因素;7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以三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女性
  • 简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CCGI)已逐步发展我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专业会议,并得到国际同行关注。2014CCGI定于9月12-14日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会议主题是"发展老年医学,推动健康产业"。大会将设立主旨报告和25场专题论坛。

  • 标签: 老年医学 健康产业 苏州 江苏 中国 专业会议
  • 简介:目的:探讨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至2012年收治小于30岁AMI患者41例为青年组,随机选择同期大于50岁AMI患者360例为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男性(68.1%比97.6%),吸烟(50.6%比80.5%)、高胆固醇血症(59.2%比65.9%)比例及人体质量指数[(22.3±6.6)kg/m^2比(26.3±9.6)kg/m^2]明显升高;高血压(63.1%比24.4%)、糖尿病(30.6%比4.9%)比例明显较低(P<0.05或<0.01);发病诱因中,青年组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29.3%比3.6%)和熬夜(39.0%比2.8%)、大量饮酒(14.6%比4.7%)比例显著高于中老年组,而中老年组情绪激动(8.3%比0),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或<0.01)。青年组冠脉造影结果以单支病变为主(56.1%),且多为A(53.7%)、B1型(29.3%)病变,中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48.1%),且多为B2(29.7%)、C型(33.9%)病变(P<0.05或<0.01)。结论:吸烟、肥胖、高脂血症是小于30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重要危险因素;熬夜、饮酒和心理压力大等为青年AMI患者主要诱因;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A、B1型简单病变为主。

  • 标签: 心肌梗塞 危险因素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人中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高血压病人240例,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程度、用药情况、健康生活改善情况及降压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高血压知识合格率、用药依从性、健康生活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降压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降压治疗有效性,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健康教育 高血压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入院90min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性健康教育,观察组术后行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及生存质量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责任(20.85±2.45)分比(16.32±3.02)分、营养饮食(26.85±3.47)分比(23.86±2.48)分、压力管理(24.98±2.32)分比(21.86±2.68)分、人际支持(23.45±2.45)分比(17.24±2.86)分、运动锻炼(25.98±2.45)分比(23.45±2.89)分、自我实现(26.12±2.45)分比(23.85±3.15)分、总均分(148.25±7.12)比(124.21±10.56),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绞痛稳定状态(79.12±3.75)分比(74.25±4.23)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76.71±9.25)分比(62.38±10.42)分、心绞痛疼痛程度(83.14±8.45)分比(75.32±6.11)分、疾病认知程度(78.21±5.42)分比(70.25±6.03)分、治疗满意度(82.36±5.23)分比(71.98±6.02)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多元化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通过社区调查,并实施健康教育,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影响。方法:对梧州市大塘街道社区居民进行系统抽样和问卷调查,以普查检出49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240例)和健康教育组(250例),对健康教育组进行健康教育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健康教育组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诊断值(49.17%比58.40%),高血压危险因素(30.41%比58.00%),高血压药物治疗(58.75%比79.60%)]和血压控制率(23.33%比60.80%)明显升高,血压[(147.68±13.97)/(89.30±12.43)mmHg比(143.57±13.53)/(85.73±11.54)mmHg]值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实施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对高血压防治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高血压 健康教育 问卷调查
  • 简介:目的评价高血压管理适宜技术应用效果,探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推广模式。方法按照经济、文化、卫生等基本情况从海安县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6个镇,每个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4~5个行政村,并按照诊断标准开展高血压病人筛查。按照病人入选标准,规范化管理组共入选2000名高血压病人,对照组入选1000名;规范化管理组按照方案要求开展2年分层分级管理和健康教育,对照组按照当地常规处理。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和评价管理效果。结果2年后除失访和退出研究患者,规范管理组完成管理1945人(失访率2.75%),对照组967人(失访率3.30%)。规范管理组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率、非药物治疗率及两者均有的比率显著提高(由管理前20.02%、5.01%和3.65%分别提高到管理后85.04%、68.59%和60.23%),且与对照组比较也显著提高。规范化管理组病人血压控制率由管理前4.10%提高到管理后61.03%,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病人血压控制率由原来4.13%提高到31.02%,控制率虽有显著提高,但仅为规范化管理组50%左右。规范化管理组高血压病人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改善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率管理前后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变化不大,管理组与对照组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适宜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尤其在改善患者危险因素上效果显著。

  • 标签: 高血压 规范化管理 效果评价 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其对临床治疗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研究组为95.6%,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冠心病 心绞痛
  • 简介: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年龄〉18岁、行单侧CEA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术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min内局部脑氧饱和度平均值和夹闭后5min内最低值,对手术侧脑组织氧饱和度变化进行分析。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术中转流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技术 定量监测 脑电监测 价值 脑组织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探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在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心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及控制图像质量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实验猪10只,每只猪均进行以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为基础常规剂量(A组)及在此基础上降低管电流[分别降低30%(B组)、50%(C组)、70%(D组)]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CT扫描,所有数据均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和iDose4重建,计算猪接受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心室腔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分别对总体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5分法评分),3分及以上为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并对两种重建方法处理后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B、C、D组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3.13±0.63)mSv、(2.26±0.51)mSv、(1.61±0.36)mSv、(1.01±0.23)mSv.随着X线剂量降低,图像噪声增加,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降低,图像质量下降.各组内比较,iDose4重建图像噪声均较FBP重建者明显降低,而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A、B、C、D各组内经FBP/iDose4重建后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0±0.42)分/(4.60±0.52)分、(3.60±0.52)分/(4.40±0.52)分、(3.00±0.67)分/(3.80±0.42)分、(2.00±0.67)分/(3.40±0.52)分,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FBP重建,A、B、C、D组近、远端冠状动脉可诊断率分别为100%、95%、70%、20%和92%、72%、36%、0;经iDose4重建后,A、B、C组近、远端冠状动脉可诊断率均大于经FBP重建后A组可诊断率或与其相当(P>0.05),而D组可诊断率明显低于FBP重建后A组可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门控结合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心�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 心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 简介:研究确认乳房密度增高并不升高癌症死亡风险。高密度乳房组织使乳房X光检查很难看到乳腺癌。高密度乳房含腺体和纤维组织多,而脂肪组织少。过去研究发现,乳房密度高女性更容易患乳腺癌。

  • 标签: 乳房X光检查 密度 风险 癌症 女性 乳房组织
  • 简介:这些“飞蚊症”不只是令人厌烦。它们可能也是视网膜潜在疾病信号。出现在你视野内飞蚊症通常是无害,并通常会消失或变小得自身难以察觉。但有时它们也暗示了一种可导致视力减退疾病。

  • 标签: 信号 眼疾 斑点 视力减退 飞蚊症 视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