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5 个结果
  • 简介:王鲁彦的短篇小说《柚子》一直被认定为作家创作前期的不成熟作品,但是小说中荒诞的文学情境、反讽的艺术手法以及“反英雄”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小说《柚子》已经具备了黑色幽默小说的特色。

  • 标签: 《柚子》 黑色幽默 荒诞 反讽 反英雄
  • 简介:朱敦儒是北宋苏轼与世长辞到南宋辛弃疾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之间的一位非常值得研究的词人。青少年时期词以其"婉丽、疏朗"的风格特征为主,但至"靖康之变"后,朱敦儒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南渡以来的悲哀、凄苦、愤激、感怆,继而转变为放任旷达、闲适恬淡,反映出其思想的变化过程。

  • 标签: 嬗变 愤激 恬淡
  • 简介:<正>历史记下了这样的事实:五四新文学的本体,特别是那些直接回答文学本质及艺术形态的命题,无一不是缪斯女神的馈赠品。“文学是人生的反映”这一五四时代影响深远的文学本体命题,就是茅盾直接从西方文论中引进的。茅盾在《文学与人生》中曾说:“西洋研究文学者有一句最普通的标语:是‘文学是人生的反映’”,他还进一步解释这一命题说,这就是告诉人们“人们怎样生活,社会怎样情形,文学就把那种种反映出来”。“文学是心灵的表现”这一五四时代激动人心的文学本体命题,则是创造社诸君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宝库中移植过来

  • 标签: 文学理论 影响深远 西方浪漫主义 西方文论 五四新文学 文学本体论
  • 简介:“我”从一场可怕的求生运动中挣扎出来,黑沉沉的原始森林包围着我,孤独的山坡上有我所不理解的,似乎要吃人的野兽。而那座沐浴着阳光的山峰是那么高不可攀,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应该干什么?答案隐没在朦胧之中。

  • 标签: 《神曲》 自由意志 幽默 原始森林 “我” 吃人
  • 简介:写给未来的书简──司汤达作品中的“现代”特征谭雄一、献给少数幸福者与司汤达同时代的人在谈到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夏多勃里昂、福楼拜、莫泊桑、左拉等大名鼎鼎的文学大师和作品时,怕总是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地全倒出来,可要是问到亨利·贝尔,却没有几位读...

  • 标签: 司汤达 《红与黑》 心理描写 现代小说 美学特征 作品
  • 简介:"双性人"形象在图尔尼埃作品中广泛出现,成为其重要的写作元素之一。图尔尼埃的"双性人"写作建立在对西方神话的全新诠释之上,同时作家对这一主题思辨性的探索,使之上升到超验的境界。图尔尼埃的"双性人"主题表达了作者回归原始,超越性别冲突,探索人生存状况之外的存在可能性的愿望。

  • 标签: 米歇尔·图尔尼埃 双性人 神话 思辨性 超验
  • 简介:《金瓶梅》作为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对日常生活的描写细致深入。而其中对女人的鞋的描写更是随处可见。《金瓶梅》中的鞋并不是简单的服饰描写,它还是一种特殊的意象,这种意象反映了西门庆的性变态心理,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西门家族鼎盛的代表意象等等。更多还原

  • 标签: 金瓶梅 意象 作用
  • 简介:基于毕生的古希腊情结,弗吉尼亚·伍尔夫在随笔中纵论古希腊文学,以主客合一的审美感悟和由感及悟的整体观照,揭示古希腊文学独特的情感性、诗意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其批评方式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树立的分析性和概念化范式,有益于激发我们对文学批评的形式和本质的重新思考。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古希腊文学 《论不懂希腊》
  • 简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歌在教学中既能起到增长知识的作用,又能起到美化人品、净化心灵的美育作用。本文从诗歌美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诗歌美育策略,即从审美主体出发,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审美主体在诗歌美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通过酝酿氛围、营造韵律感受、重视朗读等手段来进一步推动诗歌美育。

  • 标签: 审美主体 诗歌 美育
  • 简介:澳大利亚是一个有着深刻丛林传统的国家,丛林神话是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的重要元素。本文从澳大利亚丛林神话的缘起与发展、丛林神话的城市与丛林之争、丛林现实与劳森神话三方面论述了澳大利亚丛林传统,并深入剖析了劳森丛林书写对澳大利亚丛林神话的续写。研究表明劳森对澳大利亚“丛林神话”的续写和劳森丛林书写的天才创造力共同缔造了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劳森神话”。

  • 标签: 澳大利亚 丛林神话 劳森神话 民族想象
  •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插曲》通过记忆重构了20世纪60年代的婚外恋叙事,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境界"理论,60年代的美国信仰传统式微,人们远离了宗教境界,陷入暧昧性之中,并且面临道德真空,伦理境界亦不复存在;此时主人公们沉浸在审美境界中,追求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终难免陷入幻灭与绝望。厄普代克重写了那段历史,展现了被忽视的60年代之私人领域,揭示了"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

  • 标签: 厄普代克 60年代 审美主义 记忆 家庭
  • 简介:钱钟书先生曾于1985年断言,从英文译成中文的第一首诗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在过去的20年当中,这一论断一直作为权威的结论被人广泛引用和转述。本文根据最新发现的材料,试图论证,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最早的汉译英诗并非朗费罗的《人生颂》,而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明》。这个结论必将改写海内外所有的中国翻译史。

  • 标签: 弥尔顿 《论失明》 文学翻译 英国 翻译文本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初唐四杰"一向被视为盖世奇才而又时运不济的一代文人典型,所谓"四子淹踬不振,一时剖断,终莫能拔。"(张燮《王子安集序》)而作为"四杰之冠"的王勃,尤其如此:"子安天性过人,夙企曾闵,所遭多忤。"(同上)人们每提及王勃,不能不惊叹他的天才早熟,他的文采斐然,又无不为其落魄一生、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

  • 标签: 王勃 黄帝八十一难经 滕王阁序 中国古代文学史 杨炯 初唐四杰
  • 简介:李商隐写有大量梦诗,晏几道写有大量梦词。他们将大量生活场景写入梦中,而人生遭遇的相似使他们写梦之作都呈现出凄迷、哀婉的感伤色彩。但由于二人秉性气质的差异和诗词两种文体的不同,他们的写梦之作表现出一些不同之处:李诗内涵丰富,晏词内涵单一;李诗多用典寄托,晏词多直书其事;李诗少叙述,晏词多叙述。

  • 标签: 李商隐 梦诗 晏几道 梦词
  • 简介:甘肃小说"八骏"之一王新军,以扎根西北农村朴实而温暖的写作风格,被评论界誉为"第三代西北小说家"群体当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三类,但都共同地带有王新军式的温情。本文将分析这三类小说如何体现王新军在贫瘠的西部所坚守的温暖的文学理想,以及作品中的人性观照。

  • 标签: 温暖 农民 人性观照
  • 简介:《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语言极富活力和魔力,这主要源自它的对应性、通感性、音乐性、隐喻性和象征性。本文从文本入手,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剖析了《肖像》语言的五大特征。

  • 标签: 《肖像》 对应性通感性音乐性 隐喻性 象征性
  • 简介:我们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时,不仅仅是散文艺术本身,而往往会被其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所感动,他用自己的甘苦和辛酸留给我们的是美,是真诚,是感动。他的散文艺术也像他的人生态度一样朴素,一样真挚,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和回味。他的散文就其整体而言是平淡的,但又能做到于平淡中见纤,纤中见平淡的神奇效果。

  • 标签: 温和 平淡 纤秾 神奇
  • 简介:作为荒诞派戏剧在美国的代表人物,爱德华·阿尔比在其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妮亚·沃尔夫?》中,以批评美国社会作为中心主题。由此表明,阿尔比是一位与欧洲荒诞派作家有着重大区别的自觉的社会批评家。

  • 标签: 爱德华·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妮亚·沃尔夫?》 社会批评
  • 简介:<正>在奥尼尔的作品中,大海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奥尼尔的一生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海给了他难以磨灭的苦痛,幸福和慰藉,更因为在他相当一部分作品中,实在的大海为故事情节提供了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而观念中的大海则向我们展示了剧中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剧作家本人)的精神追求。他甚至计划写一系列以“大海母亲之子”为总标题的剧本,尽管这一宏愿并未付诸实施,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奥尼尔作品中大海丰富多采的形象、作用与内涵在相当程度上反

  • 标签: 剧作家 作品 精神追求 故事情节 长日 奥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