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本学术入门研读手册,本书尤其注重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和研究方法,注意结合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比较文学的初学者提供了探索研究的途径。全书共5章,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初学者 历史
  • 简介:老实说,这次奉派到韩国去做一回交换教授,我可是压根并没有想到要开什么比较文学的课程。理由很简单,我是去对方的中文系任教。在外国,所谓中文系当然是属于外文系科的范围,因此我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国内大学校园中人们熟悉的“外教”,也就是教点什么汉语写作,汉语会话之类的基础性课程,了不起再加上点什么中国文学或文化概论之类。以国外本科学生那点中文能力,用中文讲正经的学术问题,岂不是为难他们吗。别说我不懂韩文,就算是懂,一个中国老师在韩国中文系的课堂用韩文讲课,难道不是本末倒置?你就等着学生来挑刺吧,他们正为你老是挑他明摆着授人以柄的事我可不干。更何

  • 标签: 韩国 比较文学 交换教授 中文系
  • 简介:在中外文学关系中,弱势民族文学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是一种被引为知己的异域文化,有着贯穿始终的被关注、介绍和翻译的过程。说其原因并不奇怪,中国在20世纪初是从经济上的后发国家起步,学习、追赶西方先进国家的,这个历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屈辱、被动和异化感。所谓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列强在殖民运动中向外倾销的一种文化观念,随着强势的军事侵略,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被普世化了,

  • 标签: 中国作家 民族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 异域文化 后发国家 先进国家
  • 简介:长期以采由于“文化启蒙主义”一元论价值观的影响,学界在论及苏曼殊的翻译成就时,一贯强调其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翻译,忽略了他对东方印度文化-文学的译介之功。作为深究内典的翻译家,苏曼殊的印度文学译介填补了近现代翻译史上的诸多空白。他在译介印度文化时对“必关正教”的批评、对纯文学审美价值的关注,体现了他对东方文明的偏爱和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审慎反思,更表现了苏曼殊文学审美现代意识的初步觉醒。这在中国文化-文学现代转型之初都是难能可贵的。

  • 标签: 清朱民初 苏曼殊 印度文学 翻译文学
  • 简介:<正>丁亚平在《结构的文学史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2期>一文中指出:传统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研究是包含这么三个步骤的工作:第一是朴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年月的考订,字句的校勘训诂等。这是初步的准备。第二是史学的工作——对于作者的环境,作品的背景,尤其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情形,必须完全弄清楚。这是进一步的工作。第三是美学的工作——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分析,并说明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其影响。这是最后一步。三者具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传统文学 文学史观 作家评论 写作技巧 社会经济
  • 简介:新时期文学以来,贾平凹始终走在前列,参与其中,写出了数十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作品,为中国文学画廊贡献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浮躁》、二十世纪末他出版的长篇小说《废都》、二十一世纪初他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等,都曾引起过评论界的普遍好评。贾平凹作为一名专司写作的文人,他不忘文学的初心,坚守并忠于自己的观念,不肯苟与人同,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在意世俗的荣辱,他只坚持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的自由。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贾平凹 长篇小说 二十一世纪初 二十世纪末 茅盾文学奖
  • 简介:网络文学叙事是电子数码语言的“比特叙事”,或者说是以数字化“比特”(bit指0和1组成的计算机二进制数位)为符号本体的信息方式叙事。在电脑写作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传统的信息传输工具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它们所使用的物质是原子。原子是有体

  • 标签: 网络文学 电子数码语言 “比特叙事” 网络技术 压缩转换功能 当代文学
  • 简介:<正>温州,是中国现在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地方之一。温州的经济模式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其合理性日益得到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证明。民营企业的长足发展和规模的日渐壮大,是该地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像著名的正泰集团、红蜻蜓集团等企业,就是很好的代表。正泰集团除了在经济领域的成功拓展之外,还热衷于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已经连续两届支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并

  • 标签: 报告文学作家 中国报告 红蜻蜓集团 正泰集团 缪俊杰 李炳银
  • 简介: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现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文学批评 批评理论 批评实践 文艺斗争
  • 简介:关于文学死亡的话题,已经成为众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场遍及全球的争论,映射了文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但文学终结并非危言耸听的预言,而是一种严酷的现实。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多丽丝·菜辛,这位88岁高龄的英国女作家,代表了20世纪最后的文学精神。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石,曾在20世纪中叶成为女权主义文学的激进代表,但其近15年来的作品,却遭到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的激烈抨击,认为它们只具有四流水准,完全不具备原创的能力。耐人寻味的是,在所有诺贝尔奖项中,只有文学奖面临着二流化的指责,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唯一原因,就是文学自身的全球性衰退。这种现状,验证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批评家关于“文学衰竭”的预言。

  • 标签: 文学所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耶鲁大学 女权主义文学 20世纪中叶 文学终结
  • 简介:一回顾历史,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始于清末的严复、林纾和苏曼殊等人。真正第一次大放光彩的时期,则是在“五·四”运动(1919年)至抗日战争(1937年)开始时,而高潮则是在三十年代。当时以鲁迅、曹靖华等人为首的一批优秀文学家、学者和翻译家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筚路蓝缕,翻译俄苏,东欧等国文学作品,另外还有一大批在英、法、日、德、印地语方面造诣很高的诗人、学者及翻译家,也大量介绍了西欧、北美和东方的重要作品。广西的马君武,更是两线作战,左右开弓,既翻译了一些数学书籍和达尔文的著作,也以典雅的文言文按旧体诗格式译介了拜伦和席勒的诗歌。诗人梁宗岱十分精彩地翻译了法国象征主义大师保罗·凡乐希的长诗《水仙辞》。8年抗战,由于日寇的侵略,致使我国翻译事

  • 标签: 文学翻译 翻译家 外国文学名著 译文质量 文言文 翻译出版
  • 简介:文学价值的客体性敏泽一、价值客体与文学价值从价值是人的创造的原则出发,在论述了文学的主体之后,紧接着就需要探讨文学价值的客体性问题,因为主体和客体是指构成实践—认识运动过程的关系中两个其本的、互为依存的因素,根本不存在没有客体的主体,也不存在没有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主体客体化 文学创作 唯心主义 论文学 唯物主义
  • 简介:这二年,多个文学奖项纷现文坛,好一似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争蜜、闹攘攘蝇喋血。同时,伴随着“土改分田地”式的分奖、领奖、颁奖的热闹喧嚣,各种质疑和争议的声音紧跟着也就接踵而来。

  • 标签: 文学奖
  • 简介:在中国对西洋文学作品的译介史上,有一桩公案倒是值得重提的.它可以使我们重新检讨一下我们对于翻译的态度与认识,那就是:关于林纾的翻译.

  • 标签: 译介 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 林纾 公案 检讨
  • 简介:<正>康林在《文坛断议》(《文艺报》1990年6月23日)一文中说:这些年,先锋们“玩”文学,相当多的文艺工作者哄然响应,“玩潮”蜂起。广大人民在想什么,做什么,喜什么,忧什么,他们以为无关紧要,钻进象牙塔里造出一大批人们看不懂的东西。作品愈是为人所不懂则愈显出作者的思想愈深奥,愈厚实,愈尖端,愈现代,愈高级。露出得意非凡之色,却皱起眉头故作深思之状,说自己也没有完全认识,只是把感觉到的什么什么写了出来,也说不大清

  • 标签: 象牙塔 文艺工作者 文学家 作品 文坛 思想
  • 简介:一、新生活元素与人性的变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与文学。不同的时代常常是与不同的人生场景、生活要素联系在一起的。当年,鲁迅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就抓住了魏晋文人“喜欢空谈”“喜欢吃药”“大家饮酒”“居丧无礼”的生活特点,写出了那些人“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名士风度。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也曾专章论及“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

  • 标签: 生活要素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元素 文学 《李白与杜甫》 生活特点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不少文学批评家寄生于当代历史碎片中,拒绝从理论上把握整个历史运动,完全丧失了理论感,以至于出现一些文学批评家所概括的现象即“无论是好评,还是酷评,都是不科学的”。但是,有的文学批评家却认为匡正这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时弊,解决这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乱象,“恐怕还是要靠文学批评学。”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文学批评之所以是不科学的,并不是因为一些文学批评家缺少严格的文学批评学训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理论感。因而,增强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发展科学的文学批评的当务之急。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自觉 文学批评家 文学批评学 当代历史 历史运动
  • 简介:吴晓东在《北京大学学报》2003/5如题一文中指出:一直困惑着我的一个忧虑是:这些年来,大学里的文学教育随着学院化和体制化过程的日益加剧而越来越有走向“知识论”和“制度化”的倾向。我们往往更喜欢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宏大理论体系,喜欢建构一个个的知识论视野,但是文学

  • 标签: 吴晓东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 大学 知识论 制度化 学院化
  • 简介:<正>“玩文学”一词,曾见诸于王朔小说《一点正经没有》中一位主人公的话。“玩文学”一派,虽无正式的理论宣言,但玩出来的那些作品,却实实在在地引人注目。而由于玩法不同。这一派又分为二支:一曰雅玩法,一曰俗玩法。“雅玩法”:找上一帮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文化层次最低者也得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不乏几位有“文学新星”桂冠者,组成个沙龙。玩出诗来,必是朦胧空灵,艰涩难懂,绝不食人间烟火;玩出小说来,必是远离尘嚣,只写小圈子中人的小哭小笑,小打小闹,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之类的东西。作品玩出来之后,当然还要有“玩批评”的人出来凑个雅趣,来一番“小红低唱我吹箫”式的品评和赏玩。致于作品的社会效果如何,思想意义如何,对不起,这些都太庸俗,故不在雅玩之列。

  • 标签: 文学观 作品 离尘 王朔小说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脱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