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何晴 魏瑞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 简介:摘要16岁孪生兄弟,弟弟左眼视力下降6个月,哥哥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2例患者身高均为2.05 m,瘦高体型,蜘蛛状指(趾);均双眼晶状体脱位,双眼豹纹状眼底;双眼生物参数,包括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角膜曲率、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数和角膜总散光度数、角膜厚度、眼轴长度等均较为一致。孪生兄弟临床诊断均为马方综合征和双眼晶状体半脱位,临床较为少见。弟弟因左眼视网膜劈裂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后视网膜基本复位。哥哥予以验光配镜治疗。(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40-543)

  • 标签: 马凡综合征 双生 晶体半脱位 视网膜劈裂症 角膜地形图 视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实施基于案例学习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级和2017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1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试验对照方法,将2017级86名学生设为试验组,将2016级74名学生设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试验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61.4±3.8)分和(59.7±4.4)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中,90.7% (78/86)的认为基于案例学习有助于促进基础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84.9% (73/86)的认为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或学习动力。结论基于案例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标签: 基于案例学习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 简介:摘要人口老龄化增加了人类衰老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的需求。传统上一般采用时序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即日历年龄来描述人体的衰老情况,然而个体之间衰老过程和速度是不一致的,存在明显的生物衰老个体差异,因而CA不能真实地反应个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不同状况,存在不准确、错误判断等缺陷,无法准确地描述人体的衰老程度。近年来提出采用生物年龄(biological age,BA)来更加综合准确地描述人体衰老情况,其通过数学算法结合多种生物标志物构建预测模型来实现量化生物衰老的目的,因其更加精准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将对BA的意义、目前常用计算方法及在健康老龄化中的进展和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生物学年龄 衰老生物标志物 统计模型
  • 简介:摘要恐惧记忆在经过多次提取之后,会被暂时抑制,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消退。如何减少甚至消除恐惧记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恐惧相关疾病治疗的关键。基于巴甫洛夫恐惧调节任务的单一消退训练只能够抑制条件性恐惧记忆的表达,并不能消除已获得的条件性恐惧记忆。而基于记忆的再巩固理论所提出提取-消退范式,对恐惧记忆的擦除和改写具有更持久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阻止恐惧记忆的返回。研究表明,提取-消退与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如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GluR)、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DAR)、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typ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LVGCCs)以及大麻素等密切相关,并且其效果也与提取-消退记忆阶段等因素有密切关联。目前对于提取的边界条件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行为学层面,分子机制等层面探究较少。文章从分子神经生物层面出发,以记忆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受体及分子机制为切入点,整理近年来与提取-消退相关的机制研究,为PTSD等恐惧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号通路、分子靶点,并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条件性恐惧记忆 提取-消退 谷氨酸受体 多巴胺受体 大麻素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BOPPPS模式,包括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utcome)、前测(pre-tes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后测(post-test)、总结(summary),探讨肿瘤放疗从业人员线上学习放射生物相关知识的效果。方法选取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周期和放射敏感性为例,以多个大学附属医院放疗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所有学员采用分类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BOPPPS组和对照组。BOPPPS组是将课程设计为网上课堂,分为课前准备、网络授课以及课后阶段3个环节。网络授课阶段包含视频观看、基础知识学习、文献探讨及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照组即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一般情况的一致性,采用非参检验比较两组或者多组间成绩的差异。结果课前摸底测试为(58.56±0.99)分。课后BOPPPS组平均分为(85.48±0.85)分,对照组为(77.79±1.10)分,与对照组相比,BOPPPS组平均分升高7.69分(Z = 5.31,P < 0.001)。BOPPPS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答题时间分别为(296.62±15.40)和(386.41±21.27)s,BOPPPS组缩短了89.79 s(Z=3.34, P=0.001)。亚组分析发现,学员不论是否学过放射生物课程,BOPPPS组的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且在未学过的学员中,成绩提升幅度更大。从不同岗位情况分析,发现BOPPPS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特别是对于医师、副主任医师和技师成绩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3.53、2.32,P<0.05);不同学位之间成绩也有差异,本科和博士学员的成绩有显著提高(Z=3.64、4.18,P< 0.001)。结论将BOPPPS教学模式灵活应用于放射生物等枯燥的学科的线上教育中,对于提高放疗科医技人员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放射生物学 BOPPPS教学模式 网上教学 传统教学
  • 简介:摘要病理性瘢痕包括局限性生长的增生性瘢痕和生长超过创缘的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具有难治性、易复发性的特点,单一的手术和非手术等传统治疗方法均无法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涉及基因、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免疫应答、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瘢痕疙瘩有一定遗传倾向,由多基因、多因子共同作用所致。该文总结了作者团队2009年以来利用慢病毒基因转染、全基因重测序技术等,筛选汉族瘢痕疙瘩家系基因,初探瘢痕疙瘩的病因和基因治疗靶点,探索富含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的乳糜脂肪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等一系列成果,结合瘢痕疙瘩易感基因相关研究及ADSCs等生物治疗的主要经验,提出了病理性瘢痕易感体质及生物防治的新思路。

  • 标签: 瘢痕 易感基因 脂肪来源干细胞 乳糜化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早期眼球生物参数发育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的169例3岁以下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角膜厚度等生物测量资料,分3个年龄段进行分析。1~6月龄、7~12月龄、13~36月龄3个年龄段的患者分别有87、41、41例;双眼患者108例,单眼患者61例;晶状体非全混型患者84例,全混型患者85例。双眼患者选右眼数据,生物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月龄与生物参数的关系。结果1~6月龄双眼患者患眼眼轴长度为(17.59±1.19)mm,小于单眼患者患眼[(18.18±1.34)mm],单眼患者患眼眼轴长度小于健眼[(19.01±0.93)mm];7~12月龄单眼患者患眼眼轴长度[(19.89±0.74)mm]小于健眼[(20.48±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5.62、-3.47,均P<0.05)。1~6月龄晶状体非全混型患者患眼眼轴长度小于全混型患者[(17.43±1.14)mm与(18.06±1.29)mm比较:t=-2.38,P=0.020]。非全混型单眼患者患眼与健眼眼轴长度差值与月龄呈显著正相关(r=0.53,P=0.001)。7~12月龄单眼患者患眼角膜屈光力小于健眼[(42.41±1.82)D与(43.19±1.96)D比较:t=-2.29,P=0.038],而13~36月龄单眼患者患眼角膜屈光力大于健眼[(43.36±2.32)D与(42.55±1.88)D比较:t=2.17,P=0.043]。1~6月龄单眼患者患眼前房深度小于健眼[(2.44±0.37)mm与(2.58±0.33)mm比较:t=-2.08,P=0.048]。1~6月龄和7~12月龄单眼患者患眼角膜厚度均大于健眼[(555.26±46.95)μm与(541.85±40.78)μm比较:t=3.82,P=0.001;(542.93±27.63)μm与(530.93±30.36)μm比较:t=2.26,P=0.040]。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可能影响早期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和角膜厚度的发育。晶状体混浊程度可能影响早期眼轴长度,6月龄前非全混型白内障患眼眼轴长度较全混型白内障患眼更短,此后非全混型白内障患眼眼轴长度逐渐超过全混型白内障患眼。

  • 标签: 白内障 轴长度,眼 前房 角膜测厚 生物测量学 婴儿
  • 简介:摘要干细胞生物在临床医学和生物领域的应用与研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人类重大疾病治疗的突破都有赖于干细胞生物研究的快速发展。在医学院校针对研究生开设干细胞生物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课程的教材选取、课程大纲设计、授课内容、考核方法、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医学院校研究生中开设干细胞生物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方法,为在医学院校研究生中讲授《干细胞生物》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 标签: 干细胞生物学 研究生课程 临床转化 前沿进展
  • 简介:摘要超抗原是一类由细菌、病毒等产生的具有强丝裂原活性的外毒素,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结合,刺激T细胞产生并释放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在极低浓度下即可刺激机体产生超强免疫应答,是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T细胞丝裂原。链球菌超抗原在链球菌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促进链球菌的定植、增殖和传播。深入研究链球菌超抗原生物特性对了解链球菌致病机制、预防和治疗链球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链球菌超抗原的分类及特点、致病机制与开发应用等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认识和深入研究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标签: 超抗原 链球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KRAS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为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之一。KRAS突变NSCLC具有高度异质性,多种突变亚型和不同共突变特征均影响其生物和治疗应答。KRAS突变NSCLC是免疫治疗相对获益人群,而KRAS突变对化疗存在的影响仍存有争议。KRAS突变肺癌多年来遵循无驱动基因突变NSCLC的治疗方案。随着KRASG12C抑制剂的问世,该人群的靶向治疗已取得初步进展,联合治疗的效果在临床前和早期临床研究中初见成效。现就KRAS突变NSCLC的生物和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KRAS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在新时期,专业课教师不单单起到传授专业知识的作用,更应该立足自身学科特点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思政问题。《医学微生物》是高等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教研室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凝练设计出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将"爱国、奉献、担当"等思政要素和"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素质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获取的同时渗透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科研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 标签: 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思政 案例设计
  • 简介:摘要病毒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金标准,然而确诊患者的核酸检测阳性率较低。如何提高核酸检测的检出率是临床和检验人员共同面临的挑战。对新型冠状病毒生物特征的揭示将提升对其病程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选择正确的临床标本送检,而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肺炎,病毒性 核酸类 标本制备 基因组,病毒
  • 简介:摘要胆囊癌是一种高度恶性且预后极差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及时根治性手术是可能治愈胆囊癌的唯一途径,然而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且早期症状与胆囊炎相近,大多数胆囊癌都是在发病晚期才被诊断,而且传统放化疗对于胆囊癌的治疗非常有限,对总体生存率影响不大。随着当前对于胆囊癌中分子生物机制研究的日益完善,运用分子生物手段治疗胆囊癌表现出了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和发展前景。文章综述了近些年在胆囊癌分子生物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希望为胆囊癌提供预后分子标记及治疗靶点,提高并改善胆囊癌化疗效果。

  • 标签: 胆囊肿瘤 分子生物学 基因,p53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株从长爪沙鼠盲肠分离的野生鼠疫噬菌体的生物特性。方法噬菌体来源于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一只自毙长爪沙鼠,自盲肠分离。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分析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对温度和酸碱度的稳定性,对氯仿、乙醇、异丙醇和紫外线的敏感性,宿主谱,以及对鼠疫菌野毒株的裂解性。结果噬菌体单噬菌斑直径约为10.00 mm,电镜观察噬菌体头部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由一直径约为51.72 nm的头部和长为10.00 nm的尾部组成。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01,潜伏期约为20 min,爆发期为20~100 min,爆发量为200 PFU/cell。噬菌体对50 ℃以下耐受良好,在pH 5~12的条件下能保持较高活性。噬菌体对氯仿、10%乙醇和异丙醇耐受良好,紫外线照射2 min即可杀灭大部分噬菌体。噬菌体宿主谱窄,专一性强,亦能裂解鼠疫菌野毒株。结论该株鼠疫噬菌体分类归短尾噬菌体,有辅助诊断鼠疫菌的应用潜力,丰富了野生鼠疫噬菌体数据库,为野生鼠疫噬菌体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血浆外泌体参与HD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例男性患儿血液样本,将其中7例HD患儿作为实验组,年龄为(18.14±18.17)个月,范围为2~48个月;将年龄范围与实验组患儿相匹配的7例男性非HD患儿作为对照组,年龄为(27.14±13.81)个月,范围为6~48个月。收集14例患儿外周血各8 ml,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后提取外泌体。经过透射电镜观察、样品粒径分析、蛋白指标检测和RNA浓度检测鉴定外泌体后,进行外泌体miRNA测序,最后对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采用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14例样本中均成功分离出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形态完整、球形、大小均一的典型外泌体结构。外泌体粒径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外泌体粒径分别为(144.22±33.98 )nm和(122.99±21.24)n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血浆外泌体浓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血浆外泌体浓度分别为(3.39± 3.90)×109和(3.47±4.04)×1010 Particles/ml,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外泌体蛋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①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外泌体蛋白浓度分别为(0.42±0.17)μg/μl和(0.13± 0.12)μg/μl,对照组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②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外泌体特异性阳性标志物CD9和CD81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阴性标志物IgG基本没有表达。外泌体miRNA测序结果显示:①实验组RNA浓度高于对照组,(0.66±0.54 )ng/µl比(0.24±0.10 )ng/µl,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②共筛选出3个差异性表达的miRNA,包括miR-382上调,miR-29B2和miR-29A下调。运用KEGG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结果显示,miR-382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miR-29A富集于癌症中的蛋白聚糖和Hippo信号通路,而miR-29B2则富集于细胞周期通路。分析miR-382、miR-29B2和miR-29a的靶基因,取完交集后分别得到73、782和770个靶基因。结论HD患儿血浆外泌体中差异性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参与肠神经节细胞的生物功能、细胞周期等调节,可能与HD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外泌体 微RNA 靶基因
  • 简介:摘要骨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被精细调控的过程,涉及到炎性反应、血管新生、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及骨相关细胞增殖、细胞自噬等生物表型。从生物表型的角度出发,结合患者的骨不连危险因素等个体化特点,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为骨不连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分子参与调控骨愈合的多种生物表型,是骨不连治疗的重要靶点。掌握骨愈合的生物表型及分子靶点,能够加深对骨不连治疗方案的机制认识,有助于基础研究向临床治疗的转化应用。为此,本文综述了骨不连常见治疗方式所对应的主要生物表型,并分析了各表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

  • 标签: 生物学表型 分子机制 交互作用 转化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腿伤凯斯特菌的生物特点,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进行自建库,为腿伤凯斯特菌在质谱仪上快速、准确地鉴定提供支持。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从南部战区总医院临床患者标本中分离的38株腿伤凯斯特菌,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Vitek-MS)以及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的方法鉴定菌种;选取13株菌,使用Vitek-MS获取质谱图谱,应用SARAMIS软件构建腿伤凯斯特菌图谱库,并用剩余25株菌验证构建的自建库。结果Vitek-2 Compact、Vitek-MS均未能鉴定出腿伤凯斯特菌;选取13株菌成功通过SARAMIS软件构建腿伤凯斯特菌的自建库,25株验证菌株均被鉴定为腿伤凯斯特菌,可信度>99.0%,准确率100%(25/25)。结论腿伤凯斯特菌有独特的质谱图谱,可通过图谱自建库的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到种。

  • 标签: 质谱分析法 腿伤凯斯特菌 自建库
  • 简介:摘要课程思政是以各专业课程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理念。本文从树立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素材、设计课程思政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和引入量化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情况。于2021年6月,在课程结束后对2019级4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整体满意度为93.6%(615/657),对课堂思政教学时长和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满意度分别为91.5%(601/657)和81.9%(538/657);对课程5项德育目标的达成满意度分别为89.8%(590/657)、93.3%(613/657)、92.4%(607/657)、92.7%(609/657)和93.6%(615/657)。医学微生物的课程思政实践达到了预期的育人目标,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 标签: 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特点,探讨IgAN患者肠道微生物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IgAN患者15例作为IgAN组,健康家属8例和健康体检者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DNA-V4区进行DNA测序,使用QIIME2分析流程对原始序列进行处理、分析,与Greengenes(v138)数据库进行对比,调用DADA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去噪,相当于以100%的相似度聚类(OTU是以97%的相似度聚类)。采用PCoA主坐标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以Spearman相关分析法或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差异性菌群与肾脏病理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健康对照组和IgAN组肠道微生物Beta多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gAN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数目在1个门、3个科和22个属水平显著增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门到科水平内,IgAN患者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物种数目减少,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及盖勒菌科(Gaiellaceae)、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和Family-XⅢ科物种数目增加(均P<0.05);在属水平,IgAN患者舌下肌菌属(Subdoligranulum)物种数目显著减少(P=0.020),而活泼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gnavus-group)物种数目显著增加(P=0.004)。(3)在门水平,IgAN患者厚壁菌门物种数目与血白蛋白(r=0.637,P=0.003)、IgG(r=0.452,P=0.046)呈正相关,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物种数目与血肌酐呈负相关(r=-0.453,P=0.045),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物种数目与IgM呈负相关(r=-0.450,P=0.046),杆菌门(Patescibacteria)物种数目与IgA呈正相关(r=0.469,P=0.037)。在属水平,IgAN患者活泼瘤胃球菌属(r=-0.614,P=0.004)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r=-0.451,P=0.042)物种数目与血白蛋白呈负相关;舌下肌菌属物种数目与血白蛋白呈正相关(r=0.563,P=0.009);戴阿利斯特杆菌属(Dialister)物种数目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427,P=0.041),与IgA呈正相关(r=0.434,P=0.035);韦荣菌属(Veillonella)物种数目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r=0.452,P=0.043)。艾森伯格菌属(r=-0.850,P=0.007)、霍尔德曼菌属(r=-0.845,P=0.008)、Flavonifractor(r=-0.845,P=0.008)、葡萄梭状芽孢杆菌属9(r=-0.845,P=0.008)物种数目与牛津病理分型中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呈负相关,Fusicatenibacter物种数目与系膜细胞增多呈负相关(r=-0.845,P=0.008),而粪球菌属2物种数目与S(r=0.738,P=0.037)和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r=0.756,P=0.030)呈正相关。(4)以活泼瘤胃球菌属和舌下肌菌属建立随机森林模型,拟合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27。结论IgAN患者和健康对照的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IgAN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其临床指标和肾脏病理相关,尤其活泼瘤胃球菌属和舌下肌菌属可能在IgAN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胃肠道微生物组 粪便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是调节卵巢颗粒细胞和睾丸支持细胞功能的重要激素,其作用由卵泡刺激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介导。FSHR下游信号通路包括G蛋白介导的下游信号、辅助信号分子参与激活的下游信号、与其他胞质膜信号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等。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发展,FSHR信号的精细调节方式被进一步揭示,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信号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可能性。此外,大量最新研究显示非性腺组织中广泛分布具有生物活性的FSHR,可能与绝经后相关并发症如骨质疏松和代谢综合征有关,肿瘤组织、生殖系统非性腺组织以及胎儿组织等部位的FSHR可能也具有促血管生成等生物功能,提示FSH可能在多系统生理病理过程中均发挥作用,这为FSHR的相关研究开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 标签: 卵泡刺激素受体 颗粒细胞 信号通路 蛋白激酶A G蛋白偶联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