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网络舆情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形成了大致的工作框架与相关的配套法规。但是法治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微博技术的冲击也对现有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提出了调整的要求。以此为契机,应当以法治化建设推动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建设。

  • 标签: 微博 社会管理 网络舆情
  • 简介:在发生既判力的案件中,依据既判力的理论,当事人及法院须尊重判决所确定的法律关系的状态,任何主体都不得随意进行变更、撤销和推翻.而提起再审则是排斥既判力作用的发挥.但有条件地提起再审值得肯定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拟以既判力理论的角度谈谈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发生既判力的案件提起再审的合理性.

  • 标签: 既判力 再审 合理性
  • 简介:旅客入住旅店后,其与旅店之间形成的是租赁关系还是服务契约关系?旅客入住旅店后因被抢劫而死亡的,旅店所承担的是契约所产生之债还是侵权而形成之债等系列问题?在此不同的法律关系的场合下,权利主体行使请求权不但受到诉讼程式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法律关系的影响。在未设立无意思联络的第三人共同侵权的立法救济模式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存在缺失的情形中,赔偿权利人在法规竟合条件下的请求权有时会陷入尴尬境地。

  • 标签: 邵其壮 朱家成 抢劫案 法规竞合 请求权 湛江市
  • 简介:【要点提示】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如果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同为一人,其投保时已有真实的意思表示并履行了合同,即使没有书面同意,仍然可以认定有效。对我国保险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的正确理解和适用,是本案的价值所在。

  • 标签: 保险合同 被保险人 给付 死亡 意思表示 投保人
  • 简介:国家教唆特指诱发犯意型的诱惑侦查,其因具有违法性而被世界各国禁止。对于被教唆人的诉讼救济,目前已发展出减刑说、无罪说、证据排除说和不起诉说,但救济效果均不理想。遏制国家教唆的最佳途径应是釜底抽薪,对刑事诉讼程序整体禁止。这就需要引入刑事诉讼条件理论,将诉讼视为一个整体,并将刑事诉讼理解为一个包括刑事追诉、实体形成和程序的三面构造,充分重视刑事追诉面向的特殊意义。此外,还应从诉讼法角度对国家刑罚权进行全新理解。国家教唆构成诉讼条件的欠缺,国家没有刑罚权,不得对被教唆人发动或维持刑事追诉。具体到诉讼实践中,在不同阶段应以特定的方式终止刑事诉讼。

  • 标签: 国家教唆 诉讼救济 诉讼条件 刑事追诉 刑罚权
  • 简介: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使针对各个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反垄断诉讼案例层出不穷。在这些案件中,相关市场的界定问题总是成为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各方的诸多争议。传统的相关市场理论难以适应互联网企业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双边甚至是多边市场的特点,因而其在互联网产业反垄断案件中的适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互联网多边平台网络外部性和价格结构非对称性等特点出发,在总结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相关市场界定的理论和方法做出适时的更新,并据此指导我国互联网反垄断的实践,才能突破目前面临的困境,为互联网产业和反垄断法自身的发展打通出路。

  • 标签: 相关市场界定 多边平台市场 互联网产业 反垄断
  • 简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内外资的交流,同时也提升了对律师服务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跨法域案件的频出迫切要求在自贸区内开放律师服务市场,降低外资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门槛,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律师服务市场准入有很大的限制,因此建议在自贸区试点完善律师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机制,设立合伙型联营律所,逐步采纳公司化运营模式,制定规范律师服务市场的配套实施细则,从而深化改革自贸区律师服务市场.

  • 标签: 自贸试验区 律师服务 扩大市场准入条件
  • 简介:人类在探索中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在生活中探索,就为探索限定了条件,即探索者不可能离开现在的生活方式和制度而去探索未来,现在是他们探索的基础。然而,在探索中生活是更为重要的。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只要是能够为人类接近理想的生活模式提供新的思维、新的角度,就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信春鹰

  • 标签: 昂格 批判法学 信春鹰 西方法治 后现代法学 译林出版社
  • 简介:立案难是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的司法实践中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范性要求出发,以对裁定驳回起诉案件的抽样统计为基础,对司法实践中立案审查标准过高、过严、实体化等现象进行了总结归纳,对这一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实践中对法定立案条件的掌握有所异化,有将审查起诉受理条件这一程序法上的判断异化为能否判决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实体法上判断的倾向,以实体法上的原因处理程序法事项,主要表现为将对被告的要求由明确改为适格,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定性能力要求过高、立案证据标准过高等情况。为此,笔者建议,在强调立案审查的必要性的同时,应正确区分起诉要件、诉讼要件与权利保护要件的不同指向与功能,正确认识案由制度的功能与不足,充分释明以补正当事人诉讼能力的不足,正确区分对实体法上事实的证明标准与对诉讼上事实的疏明标准,正确认识'一事不再理'的范围与效果等要求,从实践操作上如何适当掌握立案审查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标签: 诉讼要件 权利保护要件 证明标准 重复起诉
  • 简介:考察发现警察以“有违法犯罪嫌疑”——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为由来行使对行人的盘查权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基于比例原则、公众的要求等理由,相对合理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但也会出现难以忍受的情况,因而需要对这一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予以确定化。通过考察美国、英国和我国的实践,可以看出对这一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予以确定化的途径主要有:通过立法或解释技术来建立相对清晰的内涵结构,以便获得相对的确定性;通过求助于案例解读技术进一步推进确定性,将裁量误差校正到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通过诉诸文化的和系统的集体作用来最终解决不确定性或裁量问题。

  • 标签: 不确定的法律概念 确定化 警察盘查权 行政裁量
  • 简介:债务人为履约辅助人承担责任的做法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立法当中得到了承认。《鹿特丹规则》第18条确立了承运人应当为其他人承担赔偿责任的相应规则,并设定了统一的限制性条件。然而,对该条件在适用上的理解,不应因公约的统一设置模式而陷于僵化,应视承运人能否将管货义务交由货方履行的情形而定,并结合公约第18条列明的不同主体,具体考察该条件适用的可行性与侧重点问题。

  • 标签: 《鹿特丹规则》 承运人 履约方 赔偿责任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第6条的用语特征能引发我们反思通说对累犯前提的界定。通过语义分析,《刑法》第65条的"但书"仅对后罪起限制作用。从实质层面分析,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都不是累犯的本质特征,累犯的本质在于行为人的自由刑钝感。因此,累犯前提条件的重心是受刑的经历,累犯并不关心前罪的罪责类型与主体年龄。作为过失犯罪或未成年人犯罪结果的刑罚执行,也可以作为累犯的前提。

  • 标签: 累犯前提 累犯本质 自由刑钝感 《刑法修正案(八)》
  • 简介:多元主义(多元论)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其合法性的诉求直接或间接地都与这种假设相关。为了确立自由主义的合法性,罗尔斯精心地架构了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念是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学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尤其是基于多元论的政治合法性面临着巨大挑战。而为回应这个挑战,自由主义采取了政治合法性策略,此策略是把自由主义引向理性多元论的假设以及对政治中立性的一种承诺。政治自由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政治中立的重要原则

  • 标签: 自由主义 政治合法性 多元论 “善”观念 宽容
  • 简介:“检察长,我恳求你们给我女儿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今年1月末,丹东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段文龙和副检察长于长瑞收到一封考生家长的求助信。这位家长在信中说。自己的女儿李兰(化名)在1月5日的省艺术类高考中取得了超过国家一本分数线的好成绩。可是,李兰却在去年卷入了一起群殴案件。正在取保候审。如果被判有罪,她将无法走进大学校园,人生道路也将彻底改变。“我女儿平常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出事之后,她已经深深悔过。请你们给她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 标签: 不起诉案件 人民检察院 考生家长 丹东市 求助 附条件
  • 简介:对人身伤害案件的鉴定有争议的,应当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的规定委托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还是应当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9条第1款的规定委托在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登记、公告.并列入名册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进行鉴定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针对“人身伤害医学鉴定”这一本质特征,结合《刑事诉讼法》第120条和《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立法本意,以及“公平正义”的司法鉴定核心价值理念,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同行们商榷。

  • 标签: 重新鉴定 法律适用 人身伤害医学鉴定 法医学鉴定
  • 简介:刑民交叉案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棘手案件,除了案件事实本身的疑难复杂、前置性立法不足及执法不力外,刑法学理论的误导也难辞其咎。风险刑法观倡导预防的早期化、外围化、直接化和全面性,刑法反制理论、以刑制罪思想,冲击着由罪生刑的罪刑关系以及刑法保障法、制裁法和事后法的地位。其实,刑民交叉案件往往是由民事的侵权或违约、行政违法亦或经济领域的不法行为演变而来,因此,需要从“二次性违法”理论切入确认违法性质和违法程度。只有当行为具有了刑事违法性才可能构成犯罪,而刑法介入的必要条件只能是前置法管控失灵。

  • 标签: 二次性违法理论 刑民交叉案件 刑事违法性 风险刑法观
  • 简介:程序自然法为留置规则的自洽性论证提供了必要条件.甄别某项法律规则是否妥当时,主要考量四项要素,即明确性、非矛盾性、非要求为不可能之事以及官方行动与公布的规则之间的一致性监察留置规则是否自洽.其关键就是要对口述四项要索进行匹配性检验.

  • 标签: 程序自然法 必要条件 留置权 监察法 法治化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