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酵母病(RVVC)的合适的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大连市旅顺口区妇幼保健院根据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巩固治疗方案;每月一个疗程,口服+阴道用药强化治疗。口服用药伊曲康唑0.1g每日两次,连用5天或酮康唑0.2g每日两次,连用5天或氟康唑150mg1次或150mg每三日一次,连用2次后150mg/周;配伍阴道用药制霉菌素阴道栓每晚40万单位,连7天或克霉唑阴道栓每晚0.1g,连用7天或哨呋太尔制霉软胶囊每晚2g,连续6天。症状消失伴真菌学转阴后再巩固治疗2-10个疗程。结果(1)RVVC发生率占外阴阴道假酵母病(VVC)的4.8%。(2)60例RVVC以白色假酵母感染为主占73.3%,光滑假酵母感染占21.7%。(3)治疗有效率93.3%。停药后3、6、12个月远期治愈率为85%、78%和75%。结论RVVC主要病原是白色假酵母,选择药物强化加巩固治疗是治愈RVVC有效措施。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白色假丝酵母菌 抗真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臭氧治疗辅以达克宁栓治疗外阴阴道假酵母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科收治400例外阴阴道假酵母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取2-4%碳酸氢钠溶液清洗+阴道放药,治疗组采取臭氧液清洗+阴道放药。通过体征、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1.5%高于对照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一个月的预防效果评价,观察组有效率76%高于对照组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臭氧液阴道冲洗雾化熏蒸辅以达克宁栓阴道置入共同治疗外阴阴道假酵母病疗效佳,且具有预防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臭氧治疗 达克宁栓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臭氧液冲洗治疗外阴阴道假酵母病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我院门诊收治的外阴阴道假酵母病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3人,对照组给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1次/d;治疗组给予臭氧液进行阴道冲洗治疗,5分钟/每次,1次/d,两组疗程均为7d,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7.85%和68.82%,而对照组分别为89.25%和32.26%,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臭氧液进行阴道冲洗和护理干预治疗外阴阴道假酵母病,疗效好、见效快、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臭氧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真菌性阴道炎假酵母属临床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48例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涂片镜检,阳性标本采用沙氏培养基进行真菌的分离,用ATBExpression全自动鉴定仪及其配套的鉴定板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48例阴道分泌物标本培养分离出假酵母属5种共55株,其中以白假酵母为主,共42株,占76.36%,其次为光滑假酵母6株,占10.91%;假酵母属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为46.46%,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最好,耐药率为7.27%。结论真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真菌感染以白假酵母为主;真菌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除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高外,对其他几种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 标签: 阴道炎 白假丝酵母菌 药物敏感性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顽固性外阴阴道假酵母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将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外阴阴道假酵母病患者采用抓阄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外阴阴道假酵母病患者给予基础用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联合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50.0%)和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治愈率(22.5%)和总有效率(6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阴阴道假酵母病治愈较困难,容易反复发作,采用基础治疗效果不佳,而采用氟康唑、复方沙棘籽油拴、克痒舒洗液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基础治疗,复发率低,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顽固性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治疗方法 效果
  • 简介:因此C1-2和C1-4菌株对动物的致病性相对于C1-1,  目的观察白假酵母标准菌株(CCCMC1a、ATCC14053)与临床分离菌株(C1-1,C1-2和C1-4菌株的荚膜最为宽厚

  • 标签: 不同菌株 丝酵母菌 假丝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白假酵母与婴幼儿龋(EC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选择广州市区及城郊447名3~5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ECC组(n=238)和无龋组(n=209)。采集龋坏组织样本及无龋牙的龈上斑共363份,应用科玛嘉培养基、芽管试验进行检测、鉴定,并运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ECC组与无龋组、市区和城郊组间白假酵母检出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龋情况与白假酵母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ECC组和无龋组中白假酵母检出率分别为44.1%和19.2%(χ2=22.213,P〈0.001)。ECC组中,患龋率高的城郊组白假酵母检出率(79.7%)高于市区组(28.0%)(χ2=55.242,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龋失补牙面数每增加2.129个,白假酵母检出机率会相应增加0.104(P〈0.001)。结论白假酵母与婴幼儿龋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婴幼儿龋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致龋之一。

  • 标签: 白假丝酵母菌 婴幼儿龋 龋失补牙面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达克宁栓联合康妇炎胶囊治疗阴道假酵母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医院诊治的86例阴道假酵母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3例患者采用达克宁栓联合康妇炎胶囊进行治疗,设为研究组,另外的43例患者采用达克宁栓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病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克宁栓联合康妇炎胶囊在阴道假酵母病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相比于只采用达克宁栓进行治疗,治疗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病症复发率更低,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达克宁栓 康妇炎胶囊 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简介: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降低外阴阴道假酵母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门诊确诊为VVC的89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0例和对照组440例,实验组患者在进行规范治疗的同时,建立个人资料档案,通过电话或复诊时针对患者VVC复发原因给予行为干预,对照组患者只在治疗时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愈率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治愈率95.6%,复发率3.3%,对照组治愈率63.6%,复发率31.8%,两组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规范治疗的同时,通过电话回访及复诊时针对性给予患者行为干预,可提高VVC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 标签: 行为干预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达克宁栓治疗外阴阴道假酵母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本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妇产科门诊的192例确诊为外阴阴道假酵母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6例。观察组使用大剂量达克宁栓;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达克宁栓,治疗7d为一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用药后2个月进行阴道分泌物念珠检查、症状及体征评分。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物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两种疗法皆可有效治疗外阴阴道假酵母病,大剂量克宁栓疗法疗效高,复发率较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达克宁栓 硝酸咪康唑栓 疗效
  • 简介:目的对吉林省扶余县35例儿童孢子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菌株进行基因测定,了解该地区孢子病的致病菌菌株基因是否发生变异而致致病力增强及发病率增高。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4月30日来自扶余县就诊于我科并确诊为孢子病的患儿35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选取8株,对其核糖体保守区及内转录间隔区(ITS)、非转录间隔区(NTS)区进行基因测定,了解基因水平上的异同。结果8株孢子菌株中5株NTS区可见较大范围的碱基缺失。结论吉林省扶余县孢子菌株可能由于NTS区碱基较大范围缺失而致致病力增强,导致该地区短时间内发病率增高。

  • 标签: 申克孢子丝菌 NTS 致病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筛选出对孢子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方法以50株纯培养的孢子及标准株为样本,以毛霉、烟曲霉、念珠各1株为阴性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法(PCR-ELISA)对已报道的5个孢子特异性探针(U26852、U26866、U26866′、M85053及AF117945)进行筛选。记录各探针与合成DNA片段杂交底物显色与否及酶免疫测定指数(EI)值。结果PCR产物测序证实5个探针均位于产物序列上;在相同的ELISA条件下,探针U26852显色最强,EI值最高。结论针对28SrRNA的探针U26852是目前与孢子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

  • 标签: 孢子丝菌 探针 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法
  • 简介:患者女,44岁,因右上肢自远端开始至近端先后出现多个暗红斑块约三年,无明显不适感,于1996年5月16日到我科门诊求诊。检查:健康状况良好,胸部X线摄片无特殊发现。皮肤科情况:右手背可见一15×8cm暗红色疣状增殖斑块,境界清楚,表面有多个疣状增生小丘疹,形成表面凹凸不平,间

  • 标签: 皮康王 孢子丝菌病 碘化钾治疗 外用 皮肤 皮损
  • 简介: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孢子病(sporo-trichosis)有效安全,目前已成为孢子病治疗指南中的推荐用药[1].但少数患者单用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不能有效控制病情,研究显示两药分别联合碘化钾溶液或两药联合治疗皮肤型孢子病显示疗效增强2-6].最近,我们诊治1例由球形孢子引起的皮肤固定型孢子病患者,采用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失败,之后经特比萘芬联合碘化钾溶液治疗才获得痊愈.鉴于该病例治疗过程的特殊性,我们对其分离菌株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球形孢子丝菌 特比萘芬 伊曲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期外阴阴道假酵母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的40例外阴阴道假酵母病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主要采用针对性护理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中,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结果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语:综合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于妊娠期外阴阴道假酵母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值得运用和推广。

  • 标签: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健康教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生物的作用及其对大肠埃希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5个临床科室2019年9—12月25例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32~67岁)送检标本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株中细菌生物形成能力最强的1株进行实验研究。将大肠埃希分别与162.96、81.48、40.74、20.37、10.18、5.09、2.55、1.27、0.64、0.32 μg/mL的次氯酸共培养,筛选次氯酸最低杀菌浓度(MBC);将大肠埃希与筛选的MBC次氯酸分别作用2、5、10、20、30、60 min,筛选次氯酸的最短杀菌时间。分别于培养6、12、24、48、72、96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肠埃希生物形成情况。大肠埃希培养72 h后,分别加入1、2、4、8、16倍MBC的次氯酸,筛选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最低生物清除浓度(MBEC)。于大肠埃希中分别加入1、2、4、8倍MBEC的次氯酸及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采用活/死细菌染色试剂盒检测活、死细胞数,并计算死率(样本数为5)。2020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次氯酸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6±14)岁]和聚维酮碘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19)岁]。2组患者分别用100 μg/mL次氯酸、50 mg/mL聚维酮碘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湿敷,每天换药1次。首次换药前、第10天换药时,取创面及创缘组织,采用琼脂培养法培养细菌并定量分析组织细菌量。首次换药前和第3、7、10天换药时,肉眼观察创面渗出量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评分。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MBC为10.18 μg/mL,MBC的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最短杀菌时间为2 min。培养6、12 h,大肠埃希处于完全游离状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肠埃希逐渐聚集、黏附,至培养72 h形成成熟的生物。次氯酸对大肠埃希的MBEC为20.36 μg/mL。与1、2、4、8倍MBEC的次氯酸作用10 min后,大肠埃希率均明显高于与无菌生理盐水作用10 min后(t值分别为6.11、25.04、28.90、40.74,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为2.61(2.20,3.30)×104集落形成单位(CFU)/g,明显少于聚维酮碘组的4.77(2.18,12.48)×104 CFU/g(Z=2.06,P<0.05);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患者创面组织细菌量均明显少于首次换药前的2.97(2.90,3.04)×106、2.97(1.90,7.95)×106 CFU/g(Z值分别为4.02、3.92,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渗出量评分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Z=2.07,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9、-4.12,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渗出量评分均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54、-3.93,P<0.01)。第10天换药时,次氯酸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Z=2.02,P<0.05)。与首次换药前比较,次氯酸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3、-3.67,P<0.01),聚维酮碘组患者第7、10天换药时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12、-3.50,P<0.01)。结论次氯酸对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大肠埃希均有杀灭作用,低浓度的次氯酸对成熟的大肠埃希生物可起到快速杀菌作用,且次氯酸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100 μg/mL次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大肠埃希感染创面的细菌负荷,表现为创面渗出的减少、间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较传统外用抗菌剂聚维酮碘疗效更好。

  • 标签: 次氯酸 大肠杆菌 生物膜 感染性创面
  • 简介:摘要:叶风选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卷烟厂制丝线上,该设备可以将物料中的结团物(结块、水洗球、团等)及大部分梗签有效地分离出来,从而提高叶的纯净度[1]。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叶风选机除杂斗中梳辊和送辊上粘附了很多湿团、焦片及梗签,如果长时间不进行清理,风选效果就会大幅降低,因此就需要人工定期进行清理。由于除杂斗中空间有限,清理保养时很不方便,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梳辊和送辊来解决这个问题。

  • 标签: 梗签 梳丝辊 送丝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