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举办的“第七届国家级脊柱畸形学习班”,将于2007年6月14~19日在南京举办,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作专题报告。学习班授课内容:①理论授课:脊柱畸形的临床评价和支具治疗原则;脊柱侧凸和单一矢状面畸形的外科矫治策略、方法和最新进展;脊柱畸形矫形的美学与平衡理念;脊柱畸形微创矫形术;脊柱畸形全脊椎截骨和翻修手术策略;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及外伤性迟发性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各种新型脊柱内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②模型操作:学员有机会在脊柱侧凸模型上进行三维去旋转矫形器械操作。③手术观摩:学员将分组参观脊柱侧凸的后路和前路矫形手术。④病例讨论:学习班将提供大量复杂脊柱畸形的临床病例,学员可利用现代矫形理论进行讨论。

  • 标签: 复杂脊柱畸形 学习班 医学继续教育 国家级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南京鼓楼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麻醉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58例行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患者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29)与参照组(n=29),参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围术期管理,试验组患者在围术期管理中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比两组患者CRP、Glu、Cor、VAS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48h的CRP、Glu及Cor均低于参照组,VAS评分在术毕、术后24h及术后48h均低于参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麻醉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能有效抑制患者应激反应,减轻疼痛,促进预后康复。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 麻醉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DR影像在青少年脊柱侧弯畸形诊断及正骨治疗指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4例青少年脊柱侧弯畸形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1月-2021年01月,74例患者分别展开CT诊断(对照组)和DR影像诊断(观察组),对比两组诊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单一畸形、裂椎、肋骨合并畸形检出率和侧弯Cobb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青少年脊柱侧弯畸形患者DR影像检查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诊断效果,为患者的正骨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DR影像 青少年 脊柱侧弯畸形
  • 简介:  1  罗雅民刚走进律师事务所,就接到了姑妈罗佩玉打来的电话,姑妈打电话说,她的一个熟人碰到了冤案,成了刑事案件被告,让罗雅民给此人当律师.……

  • 标签: 畸形亲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合适的治疗处方。方法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基于三维同步矫正理念设计,由闭环气动控制系统以及多节段躯干、骨盆和上肢固定装置组成。选取AIS患者18例,首先在最大耐受力下进行30 min的机器人治疗,采用三维超声评估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0 s、治疗5 min、治疗30 min、30 min治疗结束即刻和治疗结束5 min时的脊柱棘突角和棘突角矫正率的变化;之后分别在10%、15%、20%、25%和30%体重横向矫正力下进行30 s的机器人治疗,并采用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力作用下患者脊柱棘突角和棘突角矫正率的变化。观察和记录整个研究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自制三维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运行平稳,可实现智能精准矫正,未见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机器人治疗30 s、5 min和30 min后的平均棘突角矫正率呈时间递增效应(P<0.001),且治疗30 min时达103.73%。自10%体重矫正力开始,随着矫正力大小的增加,平均棘突角矫正率逐渐提高(P≤0.001);轻度AIS(Cobb角<25°)在25%体重横向矫正力下的平均棘突角矫正率达103.97%(实现完全矫正),而中度AIS(Cobb角≥25°)患者的矫正率也达到64.52%。结论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治疗是安全和即刻有效的,轻度AIS和中度AIS患者分别在25%体重和25%以上体重的横向矫正力下取得较为理想的矫正效果。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康复 生物力学现象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后路矫形术中,采取单侧或双侧双枚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固定技术的适应证,并且探究此技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1例应用双S2AI固定技术进行后路脊柱矫形融合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28.8±16.8)岁(范围12~60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拍摄全脊柱正位、侧位X线片以及全脊柱CT,根据Gertzbein & Robbins评分法评价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CB),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探究描述患者采取双S2AI固定技术的原因,并且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差异及疗效评价差异。结果11例中9例患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伴骨盆倾斜,另外2例为既往脊柱术后医源性后凸畸形患者。11例患者术后随访(11.6±8.5)个月(范围6~30个月)。7例患者单侧置入双S2AI螺钉,4例双侧置入双S2AI螺钉,3例患者联合置入髂骨螺钉(iliac screw,IS)或髂骶螺钉(iliac sacral screw,ISS)。共置入35枚螺钉,术后CT示30枚为A级,5枚为B级,螺钉位置均良好,术前侧凸Cobb角87.2°(5.3°,150.5°),CB为13.6 mm(2.2 mm,91.7 mm),SPO为30.7°(0.6°,57.5°),RK为27.6°(14.2°,128.3°);术后即刻侧凸Cobb角25.4°(4.9°,84.1°),CB为8.2 mm(3.1 mm,63.2 mm),SPO为12.1°(0.9°,27.0°),RK为8.4°(4.1°,57.8°)。术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失衡均得到改善;末次随访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形态有较好的维持。11例术中均无SEP以及MEP信号改变或者丢失,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伤口深部感染,伤口愈合不良。余患者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断棒断钉,螺钉松动等。结论需行骨盆固定的患者若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胸腰椎大段椎体无法置钉,但需保持植入物密度;②行序贯矫形的手术策略时单枚S2AI螺钉的置入无法有效的分散腰骶部的应力;③行复杂腰骶部畸形翻修手术时需要获取牢固内固定时,运用同侧双枚S2AI固定技术是一种好的选择,可提供坚强固定,有效地矫正畸形,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骨螺丝 矫形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截骨加钉道强化术治疗老年脊柱骨折并后凸畸形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进行后路截骨联合骨水泥钉道强化术患者给予术前及术后护理。比较术前1天及术后第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ID)评分、日常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变化、后凸(Cobb角)矫正程度,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护理前后VAS评分、ODI、Barthel指数、Cobb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等相关并发症。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规避手术风险,提升护理安全,为老年脊柱矫形患者的康复提供保障。

  • 标签: 钉道强化术 老年 脊柱骨折 后凸畸形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治疗中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3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19)使用传统的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n=19)使用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Cobb角,以及患者术后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Cobb角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即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36.84%,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5.26%,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即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采用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同时,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的临床复发率较低,说明该手术成功率显著,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 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 应用效果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在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9月中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3)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n=33)接受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和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0.00%,对照组为12.1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18.18%。P<0.05。结论后路脊柱V型截骨术可有效改善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治疗效果,对于恢复患者椎体的生理状态、减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后凸畸形 创伤性 V型截骨术
  • 简介:背景: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模仿天然骨的成分及结构特征,可为细胞提供与天然骨相类似的微环境.目的:观察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在成人特发性脊柱畸形矫正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9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资料,分别采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移植36例,同种异体骨移植33例,植骨后第3,6个月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69例患者畸形明显矫正,3,6个月的影像学观测两组均可见骨小梁生长.植骨后6个月,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组明显融合33例,同种异体骨组26例.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组早期融合率高于同种异体骨组(P〈0.05).提示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是比较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在融合效果方面优于同种异体骨.

  • 标签: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 纳米人工骨 植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2 矫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组和对照组各24例。3D组采用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对照组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行SRS-Schwab Ⅳ级截骨。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C臂透视时间、出血量、脊柱后凸Cobb角、Cobb角矫正率、腰椎前凸矫正度数、腰椎前凸矫正丢失率;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种方法的症状改善程度。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组在手术时间[(171.1±50.9) min]、透视时间[(9.2±1.9) s]、出血量[(321.5±76.8) ml]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64.2±44.2) min(t=6.767,P<0.05)、透视时间(13.6±4.0) s(t=4.856,P<0.05)、出血量(472.9±86.2) ml(t=6.4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组在Cobb角矫正率(73.7%)、LL矫正度数(34.4°)明显大于对照组[Cobb角矫正率(51.9%),χ2=10.382,P<0.05、LL矫正度数(30.1°),t=4.9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组在LL矫正丢失率(11.9%)方面略低于对照组(13.6%),但末次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具有相似改善。结论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具有可行性,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放射线暴露,且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脊柱后凸 3D打印 畸形 截骨
  • 简介:患者男,63岁。因大便带血4个月余,肠镜活组织检查诊断为直肠腺癌于2009年4月入住我院。该患者30年前双髋关节相继出现僵硬疼痛,最终发展为全脊柱屈曲强直,伴有鼾症、慢性支气管炎。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9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87/70mmHg(1mmHg=0.133kPa);脊柱严重后凸畸形,约100°,剑突下距耻骨联合仅10cm,颈、胸、腰椎均屈曲强直,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直肠癌根治术 活组织检查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 脊柱屈曲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窦道形成的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的复发因素及临床治疗方式。方法:199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87例复杂脊柱结核患者,对其中的2l例术后复发且合并窦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2~58岁,平均38.8岁。15例患者结核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提示耐药。根据脓肿的大小,一期窦道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1例,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二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0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9.7个月。术后16例获得治愈,其中5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23.8%(5/21),其中前路固定的复发率为18.2%(2/11),后路固定的复发率为30%(3/10)。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后治愈。结论: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合并窦道形成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复发的原因主要和耐药结核菌株出现、病灶清除不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失败、合并其他脏器结核有关。有效的化疗,彻底的病灶清除,脊柱稳定的重建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窦道形成 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 复发原因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两次超声提示胎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的病例进行遗传学诊断,探讨其发病机制,为遗传咨询及指导生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对该家系进行遗传学诊断。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未发现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证实胎儿携带WDPCP基因c.552_553del和c.76-2A>C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自其父亲和母亲。结论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产前超声异常胎儿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为遗传咨询及指导生育提供依据。

  • 标签: WDPCP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先天性心脏病 多指/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虚拟人体重建和3D打印的数字化骨科技术融入到临床研究生脊柱后凸畸形CBL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在我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学位硕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授课内容为典型脊柱后凸畸形病例。实验组采用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CBL教学,先后进行小班理论讲授、模型讲解、分组讨论、术前手术设计、手术观摩及具体问题提问抽答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进行大班理论授课。课后分别对两组学员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运用SPSS 25.0进行t检验。结果针对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畸形脊柱半椎体伴脊柱后凸畸形教学而言,实验组学生的课堂兴趣满意度、理论知识掌握度、手术方案理解度得分分别为(9.4±0.2)、(91.1±3.8)、(91.5±3.5);对照组学生的课堂兴趣满意度、理论知识掌握度、手术方案理解度得分分别为(8.2±0.4)、(82.1±3.5)、(83.1±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后凸畸形的教学中,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CBL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临床技能。

  • 标签: 数字化骨科技术 CBL教学 脊柱后凸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与二维超声在孕中期胎儿体表及脊柱畸形诊断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我院144例胎儿体表及脊柱畸形孕中期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行实时三维与二维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二维超声在胎儿体表及脊柱畸形中的诊断符合率显著低于实时三维超声及病理结果(P<0.05),而实时三维超声与病理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时三维超声的检出率为95.14%,显著高于二维超声的72.92%,两种方法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可有效提高孕中期胎儿体表及脊柱畸形的检出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实时三维超声 二维超声 体表畸形 脊柱畸形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Ⅰ, CMI)伴脊柱侧凸患者影像学特征的自然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CMI伴脊柱侧凸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 10岁)、青少年组(11~18岁)和成人组(≥19岁)。将脊柱侧凸弯型分为典型弯和非典型弯,记录各组患者的脊柱侧凸弯型分布情况;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以及在MRI上测量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及脊髓空洞的类型。三组间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组(10例)、青少年组(44例)和成人组(26例)典型弯发生率分别为70.0%、、84.1%和50.0%(χ2=14.766,P=0.141),非典型弯为30.0%、15.9%和50.0%(χ2=2.654,P=0.265),三组CMI患者脊柱侧凸弯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位参数中主弯Cobb角(F=16.751,P< 0.001)、主弯柔韧性(F=3.285,P=0.044)、次弯Cobb角(F=9.805,P<0.001)和冠状面平衡(F=5.249,P=0.0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主弯和次弯Cobb角亦增加,主弯的柔韧性下降;三组间冠状面平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青少年组冠状面平衡数值低于其他两组。矢状位参数中胸椎后凸角(F=4.324,P=0.017)、腰椎前凸角(F=4.590,P=0.013)、骨盆入射角(F=5.501,P=0.006)和骨盆倾斜角(F=3.220,P=0.045)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矢状位参数均明显增加,侧凸畸形加重。MRI显示越年轻的患者,高级别的小脑扁桃体下疝(χ2=18.479,P< 0.001)和膨胀型脊髓空洞(χ2=23.074,,P=0.003)的比例越高。结论Chiari畸形Ⅰ型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主弯Cobb角明显进展而柔韧性降低,提示应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降低手术风险。年长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程度优于年轻患者,提示可能存在自发性缓解。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脊柱侧凸 脊髓空洞症 年龄因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患者实施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联合钛网支撑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以及VAS评分等临床指标。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矢状面平衡、VAS评分及ASI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而后凸Cobb角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结论在对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患者予以后路全脊柱截骨术联合钛网支撑治疗具有较好疗效,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 钛网支撑 矢状面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