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过近两年的审核和考察,由清华大学材料系崔福斋教授课题组研究的纳米人工,日前获得美国专利局颁发的专利批准通知,这为拓展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作为国家“863”、“973”计划支持的攻关项目,纳米人工(NB系列纳米晶胶原基材料)与原有传统人工材料的最大区别在于,修复后的骨头和人体完全一样,不会在体内留下植入物。它仿照人类的骨头生成的机理,采用自组装方法制备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的生物硬组织修复材料,使复合材料具有纳米有序结构的天然分级和多孔结构。

  • 标签: 美国专利 攻关项目 人工骨 纳米有序结构 羟基磷灰石 清华大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评价其物理性能。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不同质量比的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通过乙醇置换法检测孔隙率,直接浸泡称重法测定吸水率,万能材料实验机测试压缩强度,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人工具有多孔性结构,孔隙率均大于85%,且随着壳聚糖和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吸水率随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的增加而下降,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压力强度则随壳聚糖和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2%壳聚糖2g+1g纳米羟基磷灰石。结论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吸水率和压力强度,可能为组织工程比较理想的生物材料。

  • 标签: 人工骨 构建 物理性能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形成蛋白-2(rhBMP-2)和胶原基纳米复合材料(nHAC)修复牙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小型猪牙周缺损模型,设立rhBMP-2-nHAC复合材料植入组、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植入胶原基纳米组.术后8周观察各组间修复效果及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分析评价牙周组织的再生情况。结果术后8周可见复合材料植入组大量新生牙周组织生长,四环素单标记表面、四环素双标记表面、矿化沉积率、体积、类骨质表面、成骨细胞表面等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胶原基纳米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MP-2和nHAC可明显促进牙周缺损修复。

  • 标签: 牙周骨缺损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胶原基纳米骨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 简介:背景: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模仿天然的成分及结构特征,可为细胞提供与天然骨相类似的微环境.目的:观察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与同种异体在成人特发性脊柱畸形矫正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9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资料,分别采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移植36例,同种异体移植33例,植后第3,6个月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观察植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69例患者畸形明显矫正,3,6个月的影像学观测两组均可见小梁生长.植后6个月,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组明显融合33例,同种异体组26例.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组早期融合率高于同种异体组(P〈0.05).提示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是比较理想的移植材料,在融合效果方面优于同种异体.

  • 标签: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 纳米人工骨 植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2 矫形
  • 简介:目的研究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释型纳米人工复合体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对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解型纳米人工复合体进行MTT细胞毒性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及致敏实验,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该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解型纳米人工复合体MTT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人工材料细胞存活率〉90%,细胞毒性1级。人工复合材料浸取液未引起豚鼠过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未出现明显全身毒性反应。结论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释型纳米人工复合材料无MTT细胞毒性,细胞相容性良好,并能够降低利福平直接给药的生物毒性,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皮肤/内刺激反应和急性过敏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标签: 小鼠 结核 脊柱 骨代用品 迟效制剂 设备安全性
  • 简介:目的建立山羊双侧下颌牵张成实验动物模型,探讨硫酸钙人工对山羊下颌牵引成区新生成的作用及局部使用硫酸钙对血清总钙的影响。方法8只山羊随机分为A组(硫酸钙组)和B组(对照组).建立牵引成(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模型。A组预牵开3mm间隙,注入硫酸钙人工;B组常规牵引:两组均于术后第5天开始,以0.5mm/12h的速度牵引,A组连续牵引7d,B组连续牵引10d,两组颌总延长距离均达到10mm。术前及术后早期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血清总钙浓度。牵引结束后第6周取材,对新生大体标本、影像学、组织学、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等指标进行观察检测。结果所有山羊下颌均延长了约10/mm,A组血清ALP浓度、新生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密度及三点弯曲断裂最大载荷值均比B组高(P〈0.05),而血清总钙浓度与B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硫酸钙人丁在牵引成的早期对新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且局部应用硫酸钙对血清总钙浓度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标签: 硫酸钙人工骨 山羊 下颌骨 牵引成骨
  • 简介: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研究人员经过一年多潜心钻研,目前已经在利用纳米技术治疗破裂骨头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 标签: 新加坡 纳米技术 治疗 裂骨 纳米材料
  • 简介:背景: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空间结构及硬度等物理特性非常接近天然基质,但由于早期工艺技术问题导致其孔隙及降解性存在一定问题。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大鼠胫骨离断性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制作左侧胫骨5mm离断性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对照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羟基磷灰石复合体,细胞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2,8,12周时,X射线检测缺损区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情况,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新生痂覆盖整个缺损区且形成明显的桥接,材料大部分已降解,可见大量的样组织并形成小梁,已形成板层样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对照组缺损处痂形成增多,断端整合性不佳,有骨质硬化现象,仍然有较多材料未降解,可见小梁样结构,亦有板层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但弱于实验组;细胞组、空白对照组缺损处未见性修复,Ⅰ型胶原蛋白弱表达。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促进缺损修复效果优于羟基磷灰石。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羟基磷灰石 支架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人工Osteoset在缺损、不愈合及骨肿瘤、囊肿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植入新型人工Osteoset的手术患者进行疗效分析及愈合时间的分析。结果40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红肿渗出。人工与自体混合组术后8~13周人工颗粒完全吸收,自体颗粒形态模糊。单纯人工植入组术后4周可见人工部分吸收;术后8~12周完全吸收,可见新生骨质,术后14~18周骨折愈合。结论新型人工材料Osteoset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无局部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的移植替代物。

  • 标签: 新型人工骨 Osteoset 临床应用 疗效
  •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利用RP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人工活性替代物修复下颌缺损的可行性。方法:RP技术SL法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法复合BMP,制成定制化人工活性。以多孔β-TCP/BMP支架为实验组,单纯多孔β-TCP支架为对照组,进行修复犬下颌缺损的动物实验,分别在植入后2周、1月、3月、6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测分析和组织学观察,Lane—SandhuX线和组织学评分分析。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3月,均出现牢固的连接。植入后6月,实验组可见改建。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定制化人工活性的构建是可行的。多孔β-TCP支架和多孔β-TCP/BMP复合支架均可以最终完成替代,达到临床修复的目的。

  • 标签: 下颌骨缺损 磷酸三钙 骨形成蛋白 快速成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新型多孔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材料成分及物理特性。方法用TEM、XRD、SEM分析其物相,HA粒子大小,孔径及孔隙率,用电子万能材料机进行抗折、抗压强度测定。结果该陶瓷材料是一种符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要求,并十分具有发展和应用前途的组织修复材料。

  • 标签: 纳米材料 支架材料 磷酸钙陶瓷 骨组织工程 物理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临界下颌缺损块状移植愈合的影响。方法4只比格犬,于每侧下颌建立4个标准化临界缺损。利用半口对照设计将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珊瑚块(nHA/coral)和复合VEGF的nHA/coral植于缺损中,VEGF/nHA/coral组为实验组,nHA/coral组为对照组。3、8周后处死动物,通过Masson和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和组织生长情况;通过双荧光标记观察钙化组织新生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vWF免疫组化染色的新生血管密度和荧光标记的钙化新生面积比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3周时,Masson染色可见蓝染的胶原蛋白表达活跃,结构尚未成熟,与nHA/coral组相比,VEGF/nHA/coral组新生骨胶原纤维相对成熟整齐,局部可见陷窝、有钙盐沉积的骨细胞以及与伴行的血管系统。8周时,两组均可见蓝色的骨细胞和样组织以及成熟的性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而致密,新生骨胶原分布均明显增宽增多,有编织形成,红蓝相间。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别为(105 ± 31)和(146 ± 33)个/mm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两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均有显著增加至(269 ± 67)和(341 ± 71)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标记组织形态测量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钙化新生面积比分别为(0.79 ± 0.21)%和(1.08 ± 0.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两组的钙化新生面积比分别为增长至(4.25 ± 1.13)%和(5.21 ± 1.0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在愈合早期阶段显著提高血管新生和新生矿化程度。

  • 标签: 骨移植 组织工程 血管新生 荧光标记
  • 简介:目前由严重创伤、感染、骨肿瘤等因素导致的大块吸收、缺损日益成为临床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针对缺损的治疗,自体移植是金标准,但是局限于供体来源,并且对供体自身造成残疾等,严重影响自体的广泛应用。同种异体是现如今在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替代材料之一,但是由于炎症反应、不能满足治疗大块缺损等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前景。对理想人工材料的需求促使临床医生进行不断的实验研究,期望获得一种组织相容性良好、成活性、生物力学强度都能够和自体骨相近的替代材料。

  • 标签: 大块骨缺损 人工骨材料 骨修复 硫酸钙 自体骨移植 生物力学强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将羟基磷灰石人工复合自体红骨髓植入家兔腹部肌肉内,于术后第4周及第12周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在复合材料中央区可形成有明显哈佛氏系统的板层。表明两种材料复合应用具有良好的诱导作用,而且羟基磷灰石人工不改变红骨髓的诱导成特性

  • 标签: 羟基磷灰石 红骨髓
  • 简介:背景:近年来,整脊手法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但该结论有待验证.目的:探讨整脊手法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将80例年龄9-16岁的儿童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分2组治疗,对照组(n=40)进行整脊手法治疗,治疗组(n=40)在整脊手法治疗基础上进行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植入治疗,整脊手法治疗每2d-次.治疗后3个月,采用X射线评估两组脊柱侧弯Cobb角,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疼痛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脊柱侧弯Cobb角均较低于治疗前(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率高于对照组(90%,73%,P〈0.05),治疗后3个月的腰椎及胸椎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胸椎:(17.32±3.98)°,(19.27±4.23)°;腰椎:(18.21±3.12)°,(23.25±4.64)°,P〈0.05],治疗后1,2,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3.51±1.02),(1.15±0.57),(0.99±0.12)分;对照组:(5.01±1.31),(3.57±0.95),(1.46±0.64)分,P〈0.05];③结果表明,整脊手法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能改善患者脊柱功能,缓解患者疼痛.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人工骨 特发性脊柱侧弯 整脊手法 应用效果 影像学特点 生物材料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纳米晶胶原基材料(纳米人工)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随访分析了12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人工椎间植入融合结合前路钛合金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平均随访5.8+0.8月,采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颈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效果和椎间隙高度恢复维持情况.结果纳米人工块融合率术后3月为81.4%、术后5月为100%;术后1周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9±1.4mm恢复至9.5±1.6mm、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前凸保持良好;术后1周JOA评分由术前8.6±1.5分提高至11.6±1.5分、末次随访时为13.8±1.4分;植块、钢板、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纳米人工临床短期效果接近自体移植,避免了取髂骨的各种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纳米人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手术植材料.

  • 标签: 颈椎 前路融合 纳米晶 骨材料
  • 简介:人工合成支架材料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成功应用于临床,由无机生物材料发展到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由单一的支架材料发展成复合材料、表面修饰材料。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人工合成支架材料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人工合成支架材料 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