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日常口语中,有一类经常使用的"完了"已经变为具有篇章连接功能的关联副词(本文称为"完了2"),它是由表"结束"意义的"完了"(本文称为"完了1")虚化而来的,文章考察从"完了1"到"完了2"的虚化过程,探讨了"完了2"的词性功能.

  • 标签: 完了 虚化 性质
  • 简介: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语法规律的性质.从表面上看,语法规律常常有例外,而实际上这些被看作"例外"的现象是属于不同类型的.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法规律到底是什么,而且可以启发我们成功地找到语言现象背后的严格规律.本文讨论的范围包括语法规律的使用范围、语言的层次差异、统计性语法规律、语法规律的历史层次、结构赋义和词汇标记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 标签: 历时层次 频率规律 使用范围 语言层次 结构赋义
  • 简介:<正>秘书工作者是领导的耳目和助手,他们是务实的。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地位决定了他们既应该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党性修养,同时也需要有较高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修辞修养,否则就难于胜任秘书工作;至少也不能出色地做好某些本职工作。秘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参与起草、加工、整理公文、应用文。而要迅速准确地写出高水平、便于理解、利于执行和推动工作的公文及应用文,就要求秘书必须能掌握各种公文、应用文的性质特点、基本格

  • 标签: 工作修辞 秘书工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水平的高低,其实质就是能否自觉或不自觉的连续作出最好的选择。"换言之,一个人的修辞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对同义的词语、句子以及辞格篇章的选择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同义选择能力呢?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着重讲同义手段的选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采取下列两种作法。其一就是在对范文作分析时,不妨用意义相同或相仿的词、词组、句子去代替原句,通过改文原文的对照,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家遣词造句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其二在指导学生的写作中,可列举出学生习作中相同或相仿意义的词语、句子去代替原文,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抉择力。本文侧重谈"同义替换"法在

  • 标签: 修辞教学 同义替换 替换修辞
  • 简介:利科从自己“叙述智力”“情节化”理论的角度认为,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是逻辑合理化的产物,它用对象化的方式所区分出的功能及假定的“功能系列”,根本就不是叙述实践本身(即“讲述故事”)。为了深入理解他们各自论述的合理性,笔者展开了进一步的辨析。

  • 标签: 利科 普罗普 故事形态学 逻辑化 叙述智力
  • 简介:摘要中国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艺术门类之一,其伟大成就及深厚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多许佳句名篇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 标签: 文学素养 古诗鉴赏
  • 简介:古代作品常有如下的用词现象: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吕氏春秋·察今》)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楚辞·离骚》)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管子·小匡》)句中有着重号的词,或二,或三,或四,各成一组。各组中的每个词虽有细微的差别,而总的意义是共同的;结构虽不凝固,却已成一个整体,解释时不宜割裂。

  • 标签: “变文” 古代作品 吕氏春秋 成一
  • 简介:“语境”,即“语言环境”的简称,也叫做“言语环境”。人们习惯上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看待它的功用,强调语境对语言表达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对语境在语义(词义)研究,特别是辞书编纂中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认识应当说是不全面的。“语境”理论在语言的运用和研究中

  • 标签: 辞书编纂 “语境”理论 词义 释义方法
  • 简介:“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职能。”而且“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这就是语法书上所说的词类活用。语文辞书中,某个词(或字)条下经常同时收入两种相关的意义,实际上也就是语法书上所说的词类活用。如《辞源》“目”条下同时收有“眼睛”和“看”两个义项;作“看”讲时,语法书上认为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研究发现,现

  • 标签: 辞书编纂 词类活用 汉语词典 词义
  • 简介:词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为了正确地确立义项、阐释词义,就不能不顾及词语的演化历史。这一点在处理“条目分立”时表现得格外明显。因为分立的词条许多是同出一源的,如果不对意义的来龙去脉作认真清理,就难免将甲词之义误归乙词,造成两词词义体系的内部混乱。本文摘取《现代汉语词典》条目分立四例,运用词义演变理论具体分析其义项归属失当之处,希望引起辞书学界的重视。

  • 标签: 义项 义项归属 条目 条目分立 现代汉语词典
  • 简介:本文中,洛特曼试图在一个宽泛的知识语境中讨论生物符号学文化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现有的三种知识话语的主导范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经典”话语范式、“现代”话语范式和“后现代”话语范式。皮尔斯描述的符号过程代表的是经典话语范式,主体世界这一概念采用的是现代范式,而符号域的概念则体现了后现代的符号空间。

  • 标签: 主体世界 符号域 现代范式 文化符号学 “后现代” 知识语境
  • 简介:《辞源》《辞海》的比较李俊《辞源》《辞海》是我国辞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两部大型辞书,它们各有不同的读者对象和特定的查阅目的,互为补充,自成特色。本文试从《辞源》(修订本)和《辞海》(1989年版)的编纂宗旨、编排体例和索引附录三个方面比较它们...

  • 标签: 《辞源》 《辞海》 编纂宗旨 辞书 汉语拼音 释义
  • 简介:<正>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的色彩构成了万紫千红的世界。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诗词,也离不开色彩同的运用。翻开诗集词集,可以发现无色不成诗,无彩不成词。虽然色彩词不能象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却可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人们的形象感,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认真分析古代诗词中色彩词的变化运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诗词的赏析和理解。恰当运用色彩词(如红、橙、黄等).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如绿色,象征安逸、温柔;白色象征纯洁、高雅;黑色象征庄严、肃穆等。不同色彩的搭配,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俗话说:“红配蓝,惹人烦”,荆浩在《画论》中指出:“红间黄,秋叶堕;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色彩有冷有暖,色彩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状:1.运用冷色。冷色是指青、绿、紫、黑等亮度较低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暗沉、朴素、沉静、含蓄、幽雅。《诗

  • 标签: 色彩词 古代诗词 冷色 暖色 表达效果 等亮度
  • 简介:文章分三个专题讨论了功能语法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问题:1)语法成分作用的层次.以疑问和否定、"了"和"的"为例,观察它们在不同层面的语法单位上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2)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语法.以关系从句和"把"字句为例,讨论不同语体中倾向性规律的差异;3)动态的论元结构观.以施事和受事为例,讨论高频动词和低频动词在论元结构选择方面的差异.

  • 标签: 功能语法 语体 动态浮现语法
  • 简介:人们说话或写文章都有一个立足点。所谓立足点,就是人们观察客观事物时所处的时空位置,想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比如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肖象是这样描写的;

  • 标签: 客观事物 《祝福》 祥林嫂 文章 描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蕴涵在语言形式中的通常是人类的常识经验,人类实际体验并要求表现的却还有超常的经验。如果说词语间的组合搭配方式建立在现实世界的逻辑关系上,那么这种超常的经验便要求一种超常的组合方式,因为超常经验是非逻辑的,或者说它以人类非理性体验的逻辑代替了常识的逻辑。要分析语言的超常组合不可避免要分析这种超常经验和它的逻辑。我们采取这样的方式:为不同的经验提供一个能证明其具有真值的可能世界,

  • 标签: 超常 经验 逻辑关系 语言形式 现实世界 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