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性,40岁。反复心悸晕厥20年再发1天入院。其父在20多岁时猝死。入院时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率640:/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入院后查心肌酶学CTnI均正常。查心电图(图1A)示:Q—T间期延长,为0.58s。入院后给予β受体阻断剂治疗,入院期间反复发作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图1B)。给予利多卡因及电除颤治疗后稍稳定。临床诊断: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后患者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转上级医院行起搏器加上β受体阻断剂治疗。随访未再发作晕厥。

  • 标签: 延长综合征 家族性 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Β受体阻断剂 除颤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与娠育龄期妇女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出现短P-非妊R间期现象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妊娠妇女常规心电图检查,与50例非妊娠育龄妇女做对照。结果妊娠期妇女P-R间期缩短现象明显升高。结论妊娠期妇女常规心电图出现P-R间期缩短现象属于良性生理改变,无明显病理意义。

  • 标签: 心电图 妊娠 P-R间期缩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长RR间期中动态心电图所具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随机选取60例患者在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学分析与长RR间期有关的致病原因。结果在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60例患者中,其病理类型可分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心肌梗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病例数分别为22、27、3、2、4、2例。结论在长RR间期检测中,动态心电图操作简便且检测准确率较高,能够及时判断患者心律失常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早、中、晚心电图短P-R间期发生机制。方法对1000例早期妊娠发现短P-R间期者(观察组)和1000例中、晚期孕妇(对照组)的P-R间期缩短与自主神经功能调有关。

  • 标签: 妊娠期妇女P-R间期缩短。
  • 简介:目的研究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产生机制以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对32例妊娠中晚期发现短P—R间期者(观察组)和30例P—R间期正常的中晚期孕妇(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及胎儿心电图(FECG)检查;对观察组进行输氧一周后复查常规心电图(ECG)、FECG、及产后3个月复查ECG。结果观察组心率变异(HR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5及P〈0.01);观察组输氧后短P—R间期恢复正常,FECG前后变化不大。结论妊娠中晚期的P—R间期缩短与需氧量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占优势相关.可作为中晚期妊娠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客观指标;对胎儿影响不大。

  • 标签: 妊娠 P—R间期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功能 需氧量增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女性孕期心电图呈短PR间期的机制。方法研究选择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体检的146例女性为研究对象,遵循其是否怀孕分甲组、乙组,每组73例。甲组为怀孕女性,乙组为未怀孕女性。所有女性均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价甲乙两组女性短PR间期发生情况,总结甲组不同年龄孕妇D短PR间期发生情况、不同孕周孕妇的短PR间期发生情况及不同孕周孕妇的PR间期值。结果乙组女性短PR间期发生率低于甲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中,5~12周孕妇同13~24周孕妇短PR间期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中,5~12周孕妇、13~24周孕妇PR间期发生率均小于超过24周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健康非孕期女性相比,孕期女性发生短PR间期的概率明显较高,并且同妊娠时间存在一定关系,妊娠时间越长发生短PR间期的概率就越高。

  • 标签: 心电图 孕期 短PR间期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和相关心电图改变。结果有相关心、脑血管病史者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率、停搏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史者。结论长R-R间期的发生率与心、脑血管病有相对应关系,对临床药物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长R-R间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其常见心电图上PR间期的变化。方法选择妊娠早中晚期及周围年龄阶段健康非妊娠妇女的常规12导联的心电图数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期PR间期在多个导联上发生缩短,以妊娠晚期明显。结论说明孕妇P—R间期缩短与需氧量增加,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有关,临床上不能视为异常。

  • 标签: 孕妇 短P&mdash R间期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行为控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透析间期自我管理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患者50例,应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患者一般资料、透析相关知识及透析间期自我行为控制进行调查分析。记录一周透析间期的饮食记录,由专人收集后计算能量、水、盐摄入及体质量增长取均值后列入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根据K/DOQI指南,64%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过多,90%患者水摄入过多,48%患者蛋白摄入不足,52%患者盐摄入过量,82%患者能量摄入低于标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与年龄、文化程度、透析频率、血红蛋白及尿量呈负相关,与收缩压、饮水量成呈相关。体质量增长与性别相关,女性透析间期能量摄入量、水摄入量、体质量增长显著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行为控制不理想,透析间期血压及体质量增长与水盐摄入密切相关。水盐摄入过量造成的水钠潴留是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男性自我管理较女性差。男性和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可作为重点干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应积极提高患者透析间期自我管理行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血液透析 透析间期 体质量 自我管理
  • 简介:目的测定健康儿童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离散度(QTd)平均值.方法对585例≤14岁健康儿童,用日本光电ECG-9320心电图机采集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数据,以25mm/s的速度、10mm/my的灵敏度和50mm/s的速度、20mm/rmv的灵敏度记录两种不同的平均波形,由专人测量QTmax、QTmin,用Bazett公式校正QTcmax、QTcmin,计算QTd(QTmax减QTmin)及QTcd(QTcmax减QTcmin),进行微机数理统计.结果14岁以下儿童QTmax平均值为319.67±21.99ms,QTmin平均值为284.27±21.40ms,QTcmax平均值为416.86±22.48ms,QTcmin平均值为369.98±23.55ms,QTd为35.16±11.98ms,QTcd为46.91±15.82ms.在年龄组间与男女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儿童QTd<50ms,QTcd<60ms,与年龄、心率及性别相关均不密切.

  • 标签: 儿童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QT离散度测定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讨论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改变情况,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猝死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预测 临床应用 心电图
  • 简介:摘要 MapInfo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电子地图,输出数据文件格式为MIF格式,包括mif文件和mid文件。Mitab库是一个动态链接库,可以调用库文件读取MIF格式的地图文件。利用QT的画图函数来实现电子地图的绘制,并且绘制所要求的移动和可缩放大小的地图。

  • 标签: 电子地图,Mitab,MIF,电子地图显示
  • 简介:基于Qt/Embedded和Qtopia在UP-NetARM2410-S平台上进行交叉编译与安装过程的应用设计。通过对Qt/Embedded的GUI研究,并且给出了Qt/Embedded下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如何将应用程序添加到Qtopia的实例。

  • 标签: 嵌入式系统:UP-NetARM2410-S GUI QT QT/EMBEDDED QTOPIA 交叉编译
  • 简介: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VT)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32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VT者的QTd.结果32例VT组(A组)QTd(70.3±38.4)ms,对照组(B组)QTd(50.6±19.7)ms,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QTd的增大有助于对VT的预测.

  • 标签: VT 室性心动过速 QT离散度 DCG 对照组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本文针对混合动力有轨电车的人机交互界面(HMI)设计需求,阐述了人机交互界面的界面设计和主界面功能区域划分规则,以及利用QT软件实现信息显示、参数设定、控制操作、故障处理等功能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度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自〈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校正的QT离散度 心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