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下幽门环肌切开围手术期CO2气腹对患儿细胞免疫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随机分为腹腔组和开腹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3d监测围手术期CD3、CD4、CD4/CD8的变化。结果开腹组CD4术后1d轻微下降,术后3d明显升高,术后1d与3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开腹组CD4/CD8术后1d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后3d升高,与术后1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腹腔组CD4术后1d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23),术后3d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两组比较CD4/CD8腹腔组较高,差异有显著性(F=3.961,P〈0.05)结论新生儿及婴儿腹腔手术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腹腔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幽门/外科学 外科手术 腹腔镜/方法 围手术期护理 二氧化碳 气腹
  • 简介:背景:经口内下肌切开(POEM)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EA)的新技术,已有研究证实该法治疗EA可行、安全、有效,但关于中全层肌切开与环肌切开疗效差异的报道尚少。目的:探讨POEM治疗E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EA患者216例,行POEM治疗,其中全层肌切开133例,环肌切开83例。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观察手术前后Eckardt评分和食管直径改变、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率,并比较全层肌切开与环肌切开疗效有无差异。结果:21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OEM,操作时间平均为59.1min,隧道长度平均为13.3cm,肌切开长度平均为10.1cm。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Eckardt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6个月食管直径较术前显著缩小(53.7mm对30.8mm,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13.0%(28/216)。患者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8个月),有效率为99.1%(214/216),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病例。全层肌切开与环肌切开相比,操作时间、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可作为EA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全层肌切开并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但其远期疗效和并发症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评估。

  • 标签: 贲门失弛缓症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治疗结果 安全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中,贲门失驰缓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以患者无法顺利进食为主要特征,且患者往往也伴有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经口内下肌切开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手段,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效果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受起病缓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极有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导致治疗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化,故护理干预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经口内下肌切开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进行了阐述,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贲门失弛缓症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内下肌切开(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的12例患者的护理过程,从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临床疗效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OEM能够有效治疗AC患者,围手术期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贲门失弛缓症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18例经口内下肌切开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完善术前检查和准备,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重视体位、饮食指导和出院指导。18例手术患者其中1例出现皮下气肿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治愈。18例患者出院后均恢复正常饮食并定期随访。

  • 标签: 贲门失迟缓症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放式括约肌切断与纵切横缝括约肌切断治疗肛裂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肛裂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方法进行分组,A组(纵切横缝括约肌切断)和B组(开放式括约肌切断)。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和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与B组相比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更短,且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7.87%明显高于B组81.4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肛裂采用纵切横缝括约肌切断与开放式括约肌切断相比创伤更低且愈合时间短,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在很大程度提高了临床效果。

  • 标签: 肛裂;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气管切开在治疗重症脑外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抽取我院接收的8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随机性的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其中常规组采用气管插管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气管切开治疗。结果在患者的带管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常规组和研究组之间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症脑外伤患者采用气管切开对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影响较小,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重症脑外伤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经常规气管切开的技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52例例行经常规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本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技巧,从中总结经验、难点以及解决技巧,进而为常规气管切开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结果通过常规气管切开技巧和临床应用要点的把握,手术时间明显缩短,而且中及术后的出血量较少,创伤小,整体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采用常规气管切开是治疗气管插管困难患者的一种有效选择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常规气管切开术 技巧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会阴切开作为产科在阴道分娩中常见的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产妇会阴撕裂,保护盆底组织,避免胎儿缺氧窒息以及产后性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已常规应用,成为一个滥用的手术,随之出现一系列的医源性损伤问题引起医务工作者重视,为提高我国产科质量,特此本文对我国会阴切开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会阴切开术 临床应用 现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近年来经皮气管切开(又称快速气管切开)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对比性分析.经皮气管切开的安全性有了明显提高,在支气管引导下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但在安全性和技术上仍需进一步改进.目前经皮气管切开不能代替常规气管切开.

  • 标签: 经皮气管切开术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40.3岁。脑血管意外10例,脑外伤13例。于昏迷后1~3天行气管切开。2、方法:(1)器械准备:气管切开套件内有手术刀、14G静脉穿刺套管、10ml注射器、导丝及引导管、扩张管、有孔扩张钳、有气囊气管套管。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导丝是否平滑,气囊是否漏气。(2)病人准备:去枕仰卧、肩下垫薄枕,使颈过伸,标出1、2气管环及气管切开位置。

  • 标签: 临床应用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昏迷 脑外伤 脑血管意外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颅脑创伤患者治疗中,气管切开不同时机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接诊的57例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时机将其分为早期组与晚期组,分别在不同时机下开展气管切开治疗,对比患者住院指标、用药情况与HAP发生率。结果:早期组患者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晚期组(P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颅脑创伤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气管切开(PDT)防治特大面积硝火烧伤患上呼吸道梗阻的疗效。方法重症医学科2014年3月-2017-12月对28例特大面积硝火烧伤患者采用经皮气管切开预防上呼吸道梗阻,同期30例患者耳鼻喉科采用传统气管切开(OT)治疗,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气胸、愈后瘢痕情况,分析评价PDT在特大面积硝火烧伤患者预防上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PDT组和O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74±1.45)min和(33.25±11.21)min,中出血量分别为(4.21±2.35)ml和(23.25±12.27)ml,愈后瘢痕面积分别为(1.68±0.74)cm2和(3.54±1.02)cm2,气胸发生分别为0例和3例,纵膈气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T组相比,PDT组的手术时间缩短,中出血量减少,愈后瘢痕面积减小,气胸减少。结论经皮气管切开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微创等优点,对特大面积硝火烧伤患者预防性气管切开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防治上呼吸道梗阻。

  • 标签: 经皮气管切开术 特大面积硝火烧伤 上呼吸道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与传统气管切开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应用的优缺点,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选择一种安全、高效的开放气道的方式,以提高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将76例需行气管切开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随机分成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组(PDT组)和传统气管切开组(OT组),两组分别为40例、36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中伤口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DT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OT组;中伤口出血量明显少于OT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OT组,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OT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是一项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的快速建立人工气道的技术。适用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极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替代传统气管切开

  • 标签: 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 传统气管切开术 神经外科 危重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对预防急性胆源性胰腺炎(gallstonepancreatitis,GP)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184例急性GP患者中,随机分为EST治疗组(77例)和非EST对照组(107例).每组患者进一步分为胆囊切除组和非胆囊切除组.随访所有急性GP患者,比较二组复发率有无显著差异.结果二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11)个月;5例失访,随访率97%.EST治疗组(3/74)的复发率明显低于非EST治疗组(44/105),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胆囊切除虽然能降低急性GP的复发率,但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EST技术治疗急性GP,可预防其再次发作.

  • 标签: 预防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内镜 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GP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气囊辅助小肠(BAE)下狭窄切开(EST)治疗空回肠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诊断为空回肠良性狭窄,且因无药物治疗机会或药物治疗无效行BAE下深部小肠EST和(或)外科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其中21例行EST治疗(EST组),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组)。分析患者的病因、随访时间,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男性比例和年龄)、即时技术成功率(EST后小肠身可通过的狭窄数占所有接受治疗的狭窄总数的百分比)、并发症(包括穿孔和出血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症状缓解率(完全缓解患者数与部分缓解患者数之和占患者总数的百分比)、累积无症状(行EST或外科手术后至末次随访仍未出现梗阻相关症状)生存率和累积无手术生存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Kaplan-Meier法。结果EST组和手术组患者狭窄的主要病因均为克罗恩病[分别占71.4%(15/21)和60.0%(12/20)],中位随访时间(范围)分别为12个月(6~46个月)和45个月(14~73个月)。EST组和手术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年龄、即时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57.1%(12/21)比65.0%(13/20)、(45.2±17.4)岁比(43.1±20.3)岁、95.3%(41/43)比100.0%(30/30)、26.9%(7/26)比10.0%(2/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T组因EST并发穿孔而手术的患者占9.5%(2/21),EST治疗后未再手术者占76.2%(16/21),EST组中位无症状生存时间为13.3个月。EST组与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缓解率比较[17/19比10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治疗后6个月和1年症状缓解率均低于手术组同期[15/19比100.0%(20/20)、8/11比100.0%(2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7、0.037)。EST组和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累积无症状生存率比较(分别为66.0%比90.0%、61.0%比85.0%、54.0%比80.0%),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两组无症状生存曲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T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无手术生存率分别为90.0%、81.0%、73.0%,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无手术生存率均为100.0%。结论BAE下EST治疗空回肠良性狭窄技术上可行、安全性较好,短期内能有效缓解临床梗阻症状,避免或推迟外科手术。

  • 标签: 空回肠良性狭窄 内镜下狭窄切开术 气囊辅助小肠镜 克罗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