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华北青苗会组织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19世纪初.早期的青苗会只是结构松散的临时看青组织.19世纪中期以降,以征派差徭为契机,青苗会逐渐演变为担负村庄各项公务且结构严密的村落自治组织.这一演变折射出咸同年间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新动向:国家不断深入地方以攫取财源,乡村社会则在改造青苗会加以应对的同时实现了一定的自治.

  • 标签: 十九世纪 青苗会 村落自治
  • 简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人民满意是标准。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更加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仅决定着一个地方重大民生问题的改善,而且决定着一个地方未来发展后劲的蓄积。海门市以结构改革办人民满意均衡教育的积极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海门均衡教育走在全省前列

  • 标签: 江苏省海门市 重大民生问题 教育品牌 师德师风建设 政府研究室 集团董事会
  • 简介:合作金库是193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民政府推动下以合作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合作金融机构。从资金来源结构看,合作金库中来自合作组织的内源资金极为有限,由政府和国家行局供给的外源资金占绝大部分,呈现出严重的内外失衡状态。外源主导的资金结构尽管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合作金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制约。

  • 标签: 资金来源结构 合作金库 农村金融 抗战时期
  • 简介:唐力行先生的大作《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下文简称《延续与断裂》)于2015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著作虽是先生所主持的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权力下的乡村统合——16至20世纪徽州乡村社会权力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但同时也可视为耗费先生数十年时间和心血关于徽学研究的精品力作.无论是宏观结构上的谋篇布局,还是力透纸背的具体论述,或是顺畅活泼的文字表达,再或是随处可见的与前人的频繁互动等等,《延续与断裂》都堪称-部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 标签: 超稳定结构 社会史研究 乡村社会 社会变迁 断裂 徽州
  • 简介:作为爱情悲剧与喜剧的代表作,《牡丹亭》与《终成眷属》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层面曲折生动,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还在于文本别具一格的形式与结构设计,不管是主题还是写作手法都突显着冲破束缚与思想桎梏的特点。本文以这两部剧作为例,通过分析作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结合作品结构与主题的关系,总结其叙述结构模式、形式与意义,达到旧文本新理解的效果。

  • 标签: 《牡丹亭》 《终成眷属》 叙述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一、真实的文本解读,需要告别"一字情结"在我们的意识中,一个作品一层结构,一个作品一个主题。于是,我们在走进作品的大门,看到第一层风景之后,便不由得停下脚步。像马朝虎的《水》,教师一般也就带着学生只读到作者在文章中明确写出的东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是学生一读就知的东西,无需教师进行引导。当然,也有教师会在此基础上稍作延伸:有水的日子那么"乐",缺水的日子那么"苦",作者以"乐"写"苦"更显缺水之苦,更显水之珍贵,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上升到环保的层面来解读似乎是有所提升,

  • 标签: 文本解读 双层结构 文章学 《水》 真性 教材
  • 简介:近五十年来,南昌屯毛南族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技术吸纳了现代的因素,但传统的方式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以农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经济结构分种植业、养殖业、副业、商业四类,其中以种植业最为重要和稳定.其经济结构变迁的主要特征是产业结构单一,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经济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种养业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效益不高.毛南族经济结构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困难,其中原因除了其经济空间上的边际性地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居民文化素质及其地理空间位置上的边缘性的制约.提高毛南族的文化素质,改善当地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推进山区内部的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改变山区毛南族经济结构状况的必要途径.

  • 标签: 毛南族 经济结构 变迁
  • 简介: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供给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缺失和供给模式的固化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发挥,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需在供给侧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主体、内容、模式和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学实效。

  • 标签: 供给侧 新建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体的社会历史建构与后现代性研究、身心体验的信仰研究,以及历史文本、历史记忆与意义主体的探讨,论述了人类学的人本研究及其主体观照。

  • 标签: 人类学 人本 主体 身心 意义
  • 简介:夏鲁寺是西藏后藏地区唯一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11-14世纪佛寺遗迹,对于元代政教史、汉藏交流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夏鲁寺一层集会大殿转经回廊内壁中部为切入点,通过对千佛壁画的分布规律、墙体叠压打破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壁面千佛壁画题记文本的比对、考释,发现夏鲁寺一层回廊中部、北部建筑部分墙体的修筑和其上壁画的绘制年代要早于现存的其他建筑结构。结合夏鲁寺建寺史,可以推测这一部分壁画的绘制年代为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当时的夏鲁寺存在一条围绕西翼、北翼建筑分布的不规则转经道,这条转经道在后期的扩建中被改造,结合新修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转经回廊,原来的壁画都被保留在早期墙体之上。这一研究补充和丰富了对夏鲁寺早期建筑形态的认知。

  • 标签: 夏鲁寺 建筑年代 千佛壁画
  • 简介:社会经济环境与中国传统庶民的时间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因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而进展不大。本文以清代至民国时期河陇节庆习俗的地域结构为例,细致地梳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传统中国庶民的时间生活,因农耕渔猎作息而逐渐形成日常规律与习惯,所以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并因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时间生活方式。这一点与宗教发达地区以宗教节日为庶民的时间生活有着巨大的差异,无论从节庆习俗传播地域适应性、还是传播的人群适应性,前者都无法与后者相比。

  • 标签: 河陇 社会经济环境 节庆习俗 地域结构
  • 简介:两汉三国吴时期,以“算”为单位向15岁至免老年龄的成年男女徵发赋税和徭役。“算”不仅意味着有交纳赋税而且有服徭役的义务。“算赋”意为“以算课徵赋税”,而非单一税目。算赋不仅包括每年120钱的人头税,还包括吏俸、转输、缮兵等各种杂税。赋役场合的“事”为动词,意为“服事”。长沙吴简“口。事。”的“口”指户内家庭人口总数,“事”指有赋役义务的口数,包括7—14岁交纳口钱的口数和有“算”义务的口数,相当於後代的“课口”数;“算。事。”的“算”指有“算”义务的口数,“事”和天长汉简的“事算”一样,指实际服“算”的口数。“算”、“事”簿籍按月统计、制作。

  • 标签: 长沙简 天长汉简 算赋 赋役结构
  • 简介:消灭贫困、共同富裕,当然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但绝不能认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生产、消除贫困就没有任何政治、体制上的障碍了。1949年以后,我国消灭了剥削阶级,但却加重了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等级色彩。

  • 标签: 经济结构 二元化 共同富裕 胡耀邦 消除贫困 城市与乡村
  • 简介:(续2000年第4期)在那个时代,西藏佛教界发明了一大创举———灌顶。此举很快便被密宗仿效。这便是藏僧向蒙古汗王传授密法灌顶之事。这里首先要提及,这种灌顶仪式为佛教密宗的标志。对于灌顶,笔者仅简述如下,(至于该仪式的有趣细节无庸赘述)。在当时,这一仪式的开创是要克服很大困难才能做到。传授灌顶的首要前提之一即虔诚信仰佛教真理;融会贯通佛教宗旨。因为在传授过程中,任何疏忽失误均会给师徒带来严重后果。这在当时人们的佛教意识中可绝非是虚张声势的恫吓。迷信魔法的蒙古诸王将灌顶视作一种奇特的精神法术,认为借助这种灌顶仪式才使人在短时期内拥有超自然的神力并在今后重复施行该仪式

  • 标签: 《贤者喜宴》 西藏 噶玛拔希 历史综述 政治依附 13世纪
  • 简介:大约12世纪末,外蒙古地区的一小支马背民族在其强悍的部落首领的统领下统一了其周边各草原部落。此即世界历史变革与人类劫难的开端。这场浩劫席卷了几乎整个亚洲与东欧。仅在五十年之内,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与国家联盟便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世界民族几近灭绝。在毁灭国家与民族,泯灭人类文化的废墟上崛起的蒙古大帝国无疑是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可与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从世界史的研究范畴出发,西藏并入蒙古帝国当然仅可算作边缘事件。然而从藏学与中亚史学的角度看,这一事件却非比寻常。蒙古人将散居于西藏高原的僧俗民众兵不血刃地纳入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这一事实有力

  • 标签: 萨迦班智达 西藏 蒙古人 历史综述 政治依附 13世纪
  • 简介: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第二届“历史与社会”研究生工作坊于2016年10月29~31日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召开.本届研究生工作坊的主题为“城市:生活空间、权力结构与文化衍生”,旨在为国内外从事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研究的青年学子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期互相砥砺.此次研究生工作坊自2016年初确定主题并发布征稿通知以来,先后收到参会论文70余篇.

  • 标签: “历史与社会” 北京大学 文化传承 生活空间 权力结构 工作坊
  • 简介:明清时期,广东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州-佛山-澳门”核心城市组合,到晚清民国时期,转向以“香港-广州”为核心,但“无市不趋珠”的总格局未变。在广东商品经济的强劲辐射下,广西原来以桂林为总中心的城镇中心发生了东移,逐渐演变为以桂东端城镇梧州、戎圩为中心,并且呈现出越往东趋城镇级别越高的等级分布体系。

  • 标签: 明清民国 粤港 核心城市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