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性培训方法在消毒供应中心岗位人员器械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4月至7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从事手术组工作的20名33~45岁女性岗位人员作为培训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名。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培训方法,观察组应用目标性培训方法。培训后比较两组人员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培训满意度、负责清洗包装腹腔镜基础器械包的清洗质量和包装质量合格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考核成绩、培训满意度及其负责清洗包装的腹腔镜基础器械包清洗质量、包装质量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2±6.1)分比(77.0±7.5)分、(90.0±6.0)分比(72.1±9.8)分、487(97.4%)比453(90.6%)、492(98.4%)比47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消毒供应中心岗位人员器械培训时应用目标性培训方法,可有效提高岗位人员考核成绩及培训满意度及其负责清洗包装的腹腔镜基础器械包清洗质量、包装质量合格率,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目标性培训 消毒供应中心 腹腔镜基础器械包 考核成绩 满意度
  • 简介:摘要消化内镜是诊治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和筛查消化道早期癌的金标准,近年来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中心得到广泛开展。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共同讨论制定本指南。本指南内容涵盖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功能区域设置、设施管理、人员配置、教育培训等方面要求,旨在规范内镜中心建设和运行,提升消化内镜诊疗质量和安全性。

  • 标签: 质量控制 消化内镜中心 建设标准 安全运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弱视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弱视、脉络膜中英文为检索词,在万方、中国知网、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检索文献。排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综述性文献。采用STATA 15.0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加权均数差(WMD)和95%可信区间(CI )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并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测异质性来源。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75篇文献,最终纳入1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弱视患者650例,年龄3~65岁。均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SFCT. Meta分析结果显示,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WMD=18.89 μm,95% CI 14.81~ 22.98 μm,P<0.001 )、正常眼(WMD=39.49 μm,95% CI 33.88~ 45.09 μm,P<0.001)增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5.03 μm ,95% CI-19.50~ 9.44 μm,P=0.495 )。结论弱视患者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和正常眼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无差异。

  • 标签: 弱视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脉络膜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起病的肾脏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婴儿期起病的45例肾脏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并评估预后。治疗方法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等多学科诊疗模式。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计算总体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不良预后高危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45例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起病年龄7(3~11)月龄,初诊时肿瘤长径9.7(4.9~25.0)cm。国际儿童肿瘤协会(SIOP)分期为Ⅰ期5例(11%),Ⅱ期22例(49%),Ⅲ期8例(18%),Ⅳ期6例(13%),Ⅴ期4例(9%)。危险度分组为低危组5例(11%),中危组22例(49%),高危组18例(40%)。44例(98%)未行术前穿刺活检,26例(58%)接受术前化疗,39例(87%)接受术后化疗,2例(4%)联合三维适型放疗。预计5年总体生存率(83±7)%,预计5年无事件生存率(76±8)%。以血尿为首发症状起病[3/8比83%(30/36),χ2=7.005,P=0.024]、肿瘤长径≤8 cm[5/11比 85%(28/33),χ2=5.606,P=0.027]以及病理类型划分为高危组[7/18比100%(26/26),χ2=21.928,P<0.01]是本组肾脏肿瘤患儿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结论婴儿期起病的肾脏肿瘤患儿预后良好,以血尿起病、高危组病理类型病例预后差。

  • 标签: 肾肿瘤 婴儿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适龄健康足月孕妇产程中心输出量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住院的适龄健康足月临产孕妇208例,分别在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的宫缩期和宫缩间歇期以及产后1 h共7个时间点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主动脉根部内径、主动脉瓣瓣环的速度时间积分及心率,通过计算得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Wilcoxon检验。宫缩期及宫缩间歇期的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产程各时期心输出量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结果(1)产程各时期宫缩间歇期与宫缩期比较:潜伏期中宫缩期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均高于宫缩间歇期[分别为79次/min(72~84次/min)与76次/min(70~85)次/min、(77.9±13.4)与(71.1±12.8)ml、(6.9±1.2)与(5.5±1.1)L/min、(3.5±0.7)与(3.1±0.6)L/(min·m2),Z或t值分别为-2.03、-13.98、-14.19及-14.29,P值均<0.05];活跃期、第二产程宫缩期也均高于宫缩间歇期(P值均<0.05)。(2)产程各期心输出量相关指标的比较:宫缩间歇期:随产程进展,心率、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逐渐升高,在第二产程达高峰,在产后1 h下降(P值均<0.05);而每搏输出量总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366)。宫缩期:随产程进展,心率、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逐渐升高,在第二产程达高峰,在产后1 h下降;而每搏输出量呈下降趋势,至第二产程降至最低(P值均<0.05)。结论适龄健康足月孕妇产程中心输出量相关指标变化显著,尤其在第二产程。因此,正确监测和管理分娩期血流动力学,对分娩期心血管功能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妊娠 分娩,产道 产程,第二 每搏输出量 心排血量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双向队列研究共纳入2 594例患者,其中回顾性队列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1 902例,前瞻性队列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692例。全组女1 348例(51.97%),男1 246例(48.03%);中位年龄61(54,67)岁。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对纳入变量先后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无术后院内死亡。术后在院期间随访发现111例POAF事件,发病率4.2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老年(≥60岁)(OR=1.58,95%CI:1.01~2.47,P=0.04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OR=2.50,95%CI:1.04~6.03,P=0.041)、除房颤/房扑外其他心律失常病史(OR=3.96,95%CI:1.95~8.00,P<0.001)、左肺上叶切除(OR=1.73,95%CI:1.11~2.68,P=0.015)、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OR=1.07,95%CI:1.00~1.14,P=0.048)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OR=4.70,95%CI:1.38~15.98,P=0.013)是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中心肺叶切除术后POAF发生率为4.28%。老年患者(≥60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除房颤/房扑外其他心律失常病史、左肺上叶切除、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肺叶切除术后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叶切除 并发症 术后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研究(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主要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CCCG-ALL-2015统一方案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CCCG-ALL协作组20家医院的7 640例初诊ALL患儿进行分层治疗。根据临床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危险度分组,并根据诱导治疗第19天、46天微小残留病(MRD)结果调整危险度,不同危险度予以不同强度的化疗,全程无放疗。方案设计2个随机对照研究:费城染色体阳性ALL(Ph+ALL)患儿在化疗基础上随机接受达沙替尼(Ph-D组)或伊马替尼(Ph-I组)治疗;根据维持治疗后期是否加用7个周期的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加用,B组为不加用),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多因素模型。结果共7 640例患儿入组,男4 521例、女3 119例。7 508例获得完全诱导缓解,诱导缓解率为98.3%。189例Ph+ALL患儿随机研究显示,达沙替尼(Ph-D)5年EFS优于伊马替尼(Ph-I)[60.1%(95%CI 49.8%~72.5%)比39.4%(95%CI 26.9%~57.7%),χ2=5.00,P=0.020]。维持治疗期间是否加用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研究显示,低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CI上限分别为0.02和0.01,中、高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CI上限分别为0.05和0.01,小于预设的非劣效边界值0.05。整组患儿随访3.5(2.4,4.8)年,5年OS和EFS分别为90.9%(95%CI 90.2%~91.7%)和80.1%(95%CI 79.0%~81.2%),累积复发率15.3%(95%CI 14.3%~16.3%),单纯中枢神经系统(CNS)累积复发率为1.9%(95%CI 1.6%~2.2%),累及CNS累积复发率为2.7%(95%CI 2.3%~3.1%)。5年治疗相关累积病死率为1.3%(95%CI 1.0%~1.6%)。多因素分析发现B-ALL中,年龄≥10岁、男性、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9/L、初诊时中枢类型为CNS2或CNS3、有BCR-ABL融合基因、KMT2A基因重排、无ETV6-RUNX1融合基因、诱导第19天、第46天MRD>0.01%均为预后不良因素(均P<0.05);T-ALL中有BCR-ABL融合基因、诱导第46天MRD>0.10%为预后不良因素(均P<0.05)。结论无颅脑预防性放疗的CCCG-ALL-2015方案远期预后良好,CNS复发率低,治疗相关病死率低,达沙替尼在Ph+ALL中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维持治疗后期去掉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并不降低预后。

  • 标签: 儿童 白血病 随机对照试验 多中心研究
  • 作者: 曹立云 向晶 苏默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 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 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介导肾病诊治创新单元 100034,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肾脏科,北京 100853,中日友好医院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不同等级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人力资源现状,为各级医疗机构调整相关人力资源方案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的123家血液透析中心的基本情况和医生、护士、工程师等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现状。结果血液透析中心的每名护士每治疗班次同时负责(4.98±0.74)名透析患者,专科护士430人,占注册护士总人数的23.32%,工程师与透析机之比为1∶25.76;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护士、工程师所占比例分别为82.47%(400名)、33.08%(610名)和29.81%(48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医生所占比例为51.13%(24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和工程师所占比例分别为56.12%(1 035名)和51.56%(83名)。三级医院与非三级医院的从业人员(医生、护士及工程师)的职称和最高学历分布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血液透析中心的人员数目配置基本保持类似的比例,但是人员年龄的构成、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在三级医院和非三级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之间有一定差异,需优化不同等级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及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以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性发展。

  • 标签: 血液透析 人力资源 横断面调查
  • 作者: 琚紫昭 张慧玮 黄琪 葛璟洁 金榕兵 田蓉 张祥松 胡硕 卢洁 兰晓莉 霍力 管一晖 左传涛 施匡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ET中心,上海 200235,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核医学科,重庆 40004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成都 61004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广州 51008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核医学科,长沙 41000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05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伯尔尼大学医院,伯尔尼 3010
  • 简介:摘要PET/CT多中心脑显像研究实施起来相对较复杂,需要仔细协调与管理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研究结果。该文结合了国内外指南及相关多中心临床研究,并结合已有的工作经验,就PET/CT多中心脑显像研究中多个环节应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多中心PET/CT脑显像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市遍布各地,体育中心在现代化的体育中心建设当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投入少、见效快、有利于多功能使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体育中心总体设计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文中通过分析现代化体育设施的基本特点,进一步研究基于需求差异的城市体育中心设计策略。

  • 标签: 需求差异 城市 体育中心 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单中心风湿性疾病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变化趋势,提高对儿童风湿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 9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发生率的比较和分析。结果①住院例数位列前3位的分别是:川崎病2 633例(44.3%),过敏性紫癜(HSP)2 109例(35.4%),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574例(9.6%)。②除外HLP,其余病种住院人数均呈上升趋势。③近6年住院的风湿性疾病种类由原来的17种增长到目前37种。④ SLE患者逐年增长(112/2 348和197/3 602,χ2=1.41,P=0.235),重症狼疮患者数亦较前增多(35/112和55/197,χ2=0.38,P=0.536)。⑤风湿性疾病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的发生率为7.2‰(43/5 950),幼年型关节炎伴全身发作(sJIA)中有12.9%(26/201)出现过MAS,占风湿性疾病合并MAS总数的60.5%(26/43)。近6年风湿性疾病合并MAS(χ2=14.1,P<0.01),及sJIA合并MAS均明显增多(χ2=11.2,P<0.01)。⑥ 1.1%(64/5 950)风湿性疾病相关肺部病变,幼年型皮肌炎(JDM)中24.4%(20/82)合并风湿性疾病相关肺部病变,占风湿性疾病相关肺部病变总人数的31.3%(20/64)。近6年风湿性疾病并发相关肺部病变及患者明显增多(χ2=5.66,P=0.017)。⑦儿童风湿性疾病病死率为3.7‰(22/5 950),45.5%发生于SLE(10/22)。近6年SLE病死率有所下降(5/112和5/197,χ2=0.34,P=0.558)。结论风湿性疾病住院患者病种及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川崎病、HSP、JIA、SLE及JDM。在每年总患者数相对稳定情况下,少见、疑难、危重病种逐年增多。虽近6年SLE仍是风湿性疾病主要死因,但病死率逐年下降。

  • 标签: 风湿性疾病 住院 儿童 疾病谱
  • 简介:摘要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将全科理念用于体检中心的健康管理,可以优化体检流程,便于健康指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采用全科医学的理念管理体检中心后,体检人数增加,投诉率下降,体检阳性患者就诊等待天数及就诊挂号费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全科医生对大部分体检人员进行了健康处方指导,提高了健康管理质量。

  • 标签: 健康管理 全科医学 健康处方 服务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2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FAD评分、HAMA、HAMD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差错率等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FAD评分、HAMA、HAMD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儿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的护理差错率(4.87%)低于对照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科患儿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降低FAD评分,缓解HAMA、HAMD情绪,提升护理质量评分,降低护理差错率,临床借鉴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家庭中心式护理 儿科护理管理 家属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IGB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27例IG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3例;年龄38~83岁,中位年龄62岁。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24例,胆囊息肉3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分析IGB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同期行LC的患者共6 585例,IGBC占0.41%(27/6 585),其中术中检出3例,术后检出24例;其中Tis期7例,T1b期3例,T2a期4例,T3期12例,T4期1例。术中检出3例均一期行胆囊癌根治术,10例二期行胆囊癌根治术。Tis、T1、T2、T3+T4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45、13、9个月,行胆囊癌根治术与非胆囊癌根治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17个月,不同肿瘤分期及手术方式的患者间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61,4.440;P<0.05)。结论术中病理检查有利于IGBC及早发现,提供优化首次手术方案的机会,避免二次手术。IGBC患者预后与手术方式、病理分期密切相关。

  • 标签: 胆囊肿瘤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消化内镜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诊疗的126例患者,依据不同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主要包括给予护理人员实施教育培训、向医护人员强调实施规范化服务的要求,对临床护理服务行为进行规范、构建“首次接待负责制”、构建“首问负责制”、给予患者强化实施相关健康宣教、弹性排班,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比率水平差异;两组的护理质量指标评分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63),低于对照组15.9%(1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健康宣教、医护人员态度、护患沟通情况、环境评分分别为(21.2±3.2)分、(21.5±2.9)分、(22.4±1.6)分、(23.6±1.2)分,均高于对照组(18.6±1.9)分、(17.3±2.1)分、(19.0±2.8)分、(17.5±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消化内镜中心使用优质护理,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及比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 标签: 消化内镜 优质护理 并发症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全国多地区临床中心调查结果,分析我国表观健康老年人群全血常规检测相关参数分布特点,探讨血常规指标水平随年龄变化的特点,了解中国老年人血常规检测常用项目的分布水平。方法2018年4-7月,纳入全国10家临床中心医院年龄≥60岁表观健康老年人共7 613名,其中60~69岁3 808名,70~79岁2 222名、≥80岁1 133名,采用日本Sysmex公司自动化全血细胞分析仪对纳入对象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及血细胞涂片显微镜检查,采用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年龄段的结果以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以各指标调查值的P2.5~P97.5为人群分布水平。结果(1)老年人群随年龄增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P<0.05)。各年龄段贫血比例男性高于女性(χ2=108.074,P<0.001):60~69岁男性为1.47%(31/2 102),女性为1.00%(17/1 706);70~79岁,男性为2.18%(30/1 376),女性为1.65%(14/846);年龄≥80岁男性为7.06%(55/779),女性为6.21%(22/354)。(2)白细胞总数未见随年龄变化特征;随着年龄增加,白细胞分类计数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P均<0.05)。(3)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小板计数下降(P<0.05)。获得≥60岁老年表观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测常用项目的分布水平,部分项目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单核细胞百分数和血小板计数与国家行业标准发布的中国成年人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血常规检测指标有一定的随年龄变化特点,而老年表观健康人群血常规检测常用项目的分布水平与成年人参考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年人群在疾病诊治和慢病管理时需关注此特点,建立中国老年人群的血常规参考区间将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血细胞 老年人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和验证尿液分析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收集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共7家医院检验科的尿液分析常规样本共7 405份:其中用于规则建立组5 246份,规则验证组2 159份。应用Sysmex UC-3500尿液全自动干化学分析仪以及Sysmex UF-500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尿液标本,同时按照第四版操作规程中尿沉渣镜检标准流程进行尿液样本的离心、镜检,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结果、仪器报警信息、仪器提示信息和镜检结果汇总,利用统计学方法筛选自动审核条件,将自动审核规则录入仪器软件,分别计算真阴性率(有效审核)、假阴性率(无效审核)、真阳性率(有效拦截)、假阳性率(无效拦截)、镜检率、自动审核通过率和通过正确率。应用自动审核规则模拟审核7家医院1个月内的尿液分析常规检测结果,比较自动审核规则应用前后TAT变化。结果(1)通过优化组合,选定了用于自动审核的拦截规则16条,拦截后的关联处理需镜检的有8条,需人工审核的有8条。(2)自动审核规则建立组中5 246份样本其假阴性率为2.4%(128/5 246),镜检率16.5%(864/5 246),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4%(3 169/5 246),通过正确率为72.1%(3 780/5 246)。(3)规则验证组中2 159份样本其假阴性率为3.3%(71/2 159),镜检率19.6%(423/2 159),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2.9%(1 357/2 159),通过正确率为75.5%(1 630/2 159)。(4)应用尿液自动审核规则分别对7家医院一个月内的标本进行TAT模拟分析,结果显示TAT明显缩短,下降率分别为45.30%、52.85%、43.13%、38.44%、41.34%、51.77%和30.2%。结论成功建立了尿液分析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并通过了临床标本验证。

  • 标签: 自动审核规则 尿液分析 建立 验证 假阴性率 镜检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中心数据对本课题组前期单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建立的基于多因素逻辑回归的Nomogram模型进行验证及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7家儿童医学中心接受诊治的1 314例新生儿梗阻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及术前临床指标,包括性别、体重、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根据患儿术中胆道造影结果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组(BA组)和非BA组,其中BA组1 131例,非BA组183例。另外,在1 314例患儿资料中以其中500例患儿的资料作为模型组,建立优化的、基于多因素逻辑回归的Nomogram模型,余814例患儿资料作为验证组,同时在此次建模的基础上对前期模型及本次优化后的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采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BA组和非BA组在性别、体重、DB和GGT等4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以此作为预测因子,建立了优化的Nomogram诊断模型,其具有较好的鉴别效能,截断值为0.74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值为0.8 358,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71.72%,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 value,PPV)为92.55%,优于GGT单项指标的诊断效能。外部验证的结果提示,与前期模型相比,其更稳定,诊断效能更高,灵敏度为81.51%,特异度为90.48%,PPV为98.67%。结论基于多中心的优化Nomogram诊断模型在BA的术前诊断中有更稳定的预测效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基于此开发计算工具投入使用,为基层非专科医生提供早期鉴别诊断的新方法。

  • 标签: 胆道闭锁 诊断模型 γ-谷氨酰转肽酶 直接胆红素 碱性磷酸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