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雏形,主要是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在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苏格拉底“产婆术” 高职英语 课堂教学
  • 简介: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教育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即回忆为基本形式,体现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性。从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论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到卢梭对儿童的发现,斯宾塞的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再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乃是教育转向成人生活、再转向儿童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现代教育逐渐适应工业化时代和民主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普及与教育民主实现的过程。现代教育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在现代知识观照下教育过程现代化的完成,教育不再是基于回忆,而是现实经验的获得与改造,儿童作为古典自然的存在也逐渐转化为现代心理化的存在,这导致现代教育对效率与技术化的追求以及儿童作为效率的主体,由此而意味着教育之伦理性基础的消解。当代教育在充分实现教育的生活取向、也就是教育的民主平等诉求之时,又需要不失去一份古典的关照,保持教育对生活的必要的超越性,保持教育过程的必要的迷魅,由此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效率化追求,又不失去教育自身的伦理关怀,从而促成健全现代个体的生成。

  • 标签: 古典教育 现代教育 教育即回忆 教育即生活
  • 简介:摘要目的培养护士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固有的违背职业理念的思想和行为。方法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结果苏格拉底教学法要求护士对已经存在了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任何问题都要做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只重复权威和前人说过的话。通过不断地提问,让护士自己找到工作中的不足,并从思想上认识到要如何工作,以达到满意效果。结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在纠正护士思想和行为偏差方面有着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比传统的由护士长直接指出护士工作不足和学习各种制度方法要更易于接受和顾及护士们的心理感受,并且映像更深刻。

  • 标签: 苏格拉底教学法 护士 思想 行为
  • 简介:一、问题提出的背景"Therealobjectofeducationistohaveamanintheconditionofcontinuallyaskingquestions."这是流传在哈佛大学师生中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是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提出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但下列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 标签: 课堂教学 苏格拉底教学法 时效性 “问” 借鉴 提出问题
  • 简介: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含义在于引导学生思维并使其领悟;具体方法有“扣其两端”、旁敲侧击、循序渐进、举例类推;特点在于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启发的时机和“度”,学思结合,教学相长。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旨在通过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获取先验性的、普遍性的知识;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本文从同与异两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各自的长处与不足。

  • 标签: 孔子 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 助产术
  • 简介:摘要: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在如今的教学中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产婆术”的教育思想的优点,探索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给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希望能够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增添思考。

  • 标签: 苏格拉底 “产婆术” 高中英语教学
  • 简介:尼采思想肇始于18世纪欧洲现代性病入膏肓之际,企图通过对基督教——柏拉图主义独断论的批判,瓦解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世界,建立全面的未来哲学体系从而挽救哲学系统性的危机。尼采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与艰难的"权力意志"和"永恒复返"学说共同构建了尼采思想的"高山"与"深渊"。本文将致力于揭开尼采隐微之术的层层面具,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逻辑支撑点下,着重找寻而非搭建"高山"与"深渊"之间的桥梁。

  • 标签: 尼采 基督教——柏拉图主义 权力意志 永恒复返
  • 简介:摘要: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西方历史中的两颗闪耀的明星,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世界思想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两位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他们在各自的时代,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又相互取长补短。本文将以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为基础,从背景、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等方面出发来探讨中西方教育方法的异同,以及对我们当代教育的启示,从而拓宽教育视野,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传承我国教育方法的优良,吸收国外教育方法的精华,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民发展。

  • 标签: 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式教育 产婆术 教育方法
  • 简介:摘要:东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西方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二者起源不同,基本方法不同。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学历史上的意义巨大,本文通过对二者异同的比较,来给予教学一些启示。

  • 标签: 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启示
  • 简介: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采用交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苏格拉底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课题清晰。尤其他还认为只要一直更正不完全、不正确的观念,便可使人寻找到“真理”。苏格拉底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对话、思辨,一步步启发对方的思想,引导出智慧。

  • 标签: 苏格拉底 对话 课堂实录 物理教学 传播 应用
  • 简介:价值相对主义否认普遍价值和价值一般,只讲价值的相对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其实质是价值虚无主义。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探讨普遍定义的方法,始于苏格拉底,也是柏拉图“相”论的来源。苏格拉底的探索并非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的,而是由怀疑开始而终于确定。

  • 标签: 正义 定义 价值相对主义 价值虚无主义 苏格拉底
  • 简介:随着欧洲联盟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欧盟在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八十年代中期的ERASMUS项目(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交流项目),TEMPUS项目(东欧和欧盟国家之间的交流)。1995年3月欧盟部长联席会议和欧洲议会批准了欧洲教育的行动计划

  • 标签: 物理教育 欧洲联盟 苏格拉底项目 流动性 课程发展 教育管理
  • 简介:在贫困的内部城市初级中学的九年级课堂中,你似乎不大可能找到用苏格拉底的谈话学习法进行的教学。即使不大可能,但实际上它是在进行。一个身材细长、热情、黑头发的男教师,对大约30个来自生活条件较差的背景的学生,进行一次关于数学的生动的谈话。学生对于这种交谈显然热情洋溢。

  • 标签: 芬克尔斯坦 黑头发 男教师 学习过程 示教 发现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轴心时代”,诞生了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以儒家文明为源头的中华文明及古印度文明等等。古希腊文明和东方儒家文明是文明初期的璀璨代表。两大文明涌现出诸多思想家、教育家,而在这诸多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古希腊三圣之一苏格拉底和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东西方历史长河中都如太阳一般照耀着两大文明,且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入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性和差异,以期对中西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更好的服务自己的教学工作。

  • 标签: 轴心时代苏格拉底孔子教育思想
  • 简介:摘要: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思想有着很大的联系,通过对两者的教学思想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其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启发式教学,即通过提问与对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然而,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上还是有些不同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启示,包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强调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强调实践等方面。

  • 标签: 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式教学
  • 简介: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中国和古希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巨人,他们的立身处世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矢志不渝、救国安邦,献身信念、无所畏惧,崇尚正义、行正义事,为人谦虚、为事负责。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文化传统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他们在对待出仕和财富观念上又因人而异。

  • 标签: 孔子 苏格拉底 处世观
  • 简介:苏格拉底之死作为古典政治哲学的开端,蕴含着好人与好公民在选择上的冲突。作为自然哲人的苏格拉底想要做一个好人,而作为政治哲人的苏格拉底则试图做一个好公民,这一冲突构成了在选择做好人抑或做好公民问题上的二律背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分别回应了这一认识论形式的二律背反,前两者试图以一种较为乐观的最佳政制思路来寻求好人和好公民的绝对统一,后者则以一种较为悲观的历史理性思路来肯定好人和好公民的最大分离。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黑格尔的思路无疑更加可取。最佳政制的思路掩盖了好人与好公民的二律背反,是一种绝对主义的设计。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和希腊人的城邦生活有着质性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好人和好公民的绝对统一不仅变得不再可能,也使得古典政治哲学中那种做好公民压倒做好人的逻辑变得不再可欲。总的来看,好人与好公民出现一定限度的分离,是现代人社会生活的本质,成为好人似乎比成为好公民显得更有意义,与此相应,好人教育相对于好公民教育而言也显得更为根本。

  • 标签: 好人 好公民 自然哲人 政治哲人 最佳政制
  • 简介:摘要“知识”与“德性”的同一性源于苏格拉底的著名格言“德性即知识”,体现了苏格拉底在哲学层面上的本质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知识”与“德性”的同一关系嬗变为严重的错位,违背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意图。因此,对“知识”与“德性”的错位现象进行客观、辩证地述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代

  • 标签: 德性 知识 同一性 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