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学派 发现语境 辩护语境
  • 简介:如何避免冲突、创造持久和平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命题。然而,国际冲突在国际社会中频频爆发,成为国际关系的一种常态和客观现象,对于冲突爆发的原因,不同的理论学派有着迥异的解读路径,国际关系心理学派也是其中之一,他们结合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以知觉入手,从领袖心理、民族特性、个人特质等方面来分析国际冲突的根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国际关系心理学 研究范式 国际冲突 知觉 领袖心理
  • 简介: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总体稳定,一些国际热点问题出现积极变化,大国战略互动更复杂、更活跃,中国外交浮现出新难题、新挑战。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将继续深度调整,某些热点地区和国家依然难以脱离乱局,但国际战略稳定的大势不会有根本变化,中国外交则在传统的地缘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面对重大麻烦“多样化增生”的新形势。鉴此,《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于2007年12月6日举办“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前瞻”研讨会,特别邀请20多位专家学者在回顾2007年国际战略形势的基础上,对2008年国际战略形势进行前瞻性分析。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把握国际战略形势走向。

  • 标签: 国际战略形势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外交 国际热点 大国战略 地缘政治
  • 简介: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新社会》2002年5月号上发表《充满机遇的时代:安全、现代化及全球化中的公正》一文,指出面对全球化,如果措施得当,世界可以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欧盟便是生动的实例。他主张“对全球化……

  • 标签: 施罗德 欧洲 社会模式 国际关系 德国 国际关系
  • 简介:1世界近代的国际关系。(1)和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出现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严重对立形成了世界特别是欧洲复杂的矛盾关系.对世界和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 标签: 世界格局 国际关系 专题复习 近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
  • 简介:本文试图概述1994年我国学者关于20世纪前50年左右的国际关系史研究的主要状况。在这一领域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广泛涉及欧、亚、美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其中以东北亚国际关系,20年代欧美各国的关系,30年代轴心国之间的关系,二战前及二战中英美在远东的军事合作,战时国际关系对战后世界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

  • 标签: 现代国际关系史 研究概述
  • 简介:国际关系中是否存在超越国家确立、参与、同意的规则之外的标准与规范,是一个自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之初就存在的争论。这种超越人定规则(实证法)的规范一般被称为自然法。从历史发展的实际经历与世界存续的理论逻辑而言,这种自然法不仅应当存在,而且也真实地存在过、存在着。国际关系中的自然法对于认识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对于判断与规制国家的立场与行为,对于解释国家的兴衰命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国际关系中的自然法在内容上并不是绝对的、固定不移的,而仅仅是相对的。它并不是一套精确的规律,而是一个相对的阂值;它随着时空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和人们的认识进化而形成的观念集合;同时,它在实施的进程中也存在着柔性和时间延续的特征。然而,尽管国际关系中的自然法是一种相对的规则,也不能完全忽视它的存在,必须充分相信此种自然法即国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摆正国家的位置,确立妥当的国际发展战略。

  • 标签: 自然法 国际关系 国际法 国家发展战略
  • 简介:"9·11"事件对于世界来说就像其事件本身一样具有爆炸性.时隔两年,"9·11"事件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已渐渐明朗.就美国而言,其影响有三方面:一是导致了美国国家安全观念和安全战略重点的转变;二是催化了布什主义的出台;三是加速了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步伐.就世界而言,其影响有四方面:一是重新整合了大国关系;二是导致了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失衡;三是传统国际法与国际秩序遭受严重挑战;四是单极多极之争异常激烈,世界格局走到十字路口.

  • 标签: “9·11”事件 国际关系 国家安全 美国 国际法
  • 简介:<正>从戈尔巴乔夫1986年初正式提出对外政策"新思维",到1987年11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正式出版,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但是,新思维及其在实践中的政策主张,已迫使全世界的政治家和国际问题专家认真地温习战后四十多年的国际关系史。并对今后十几年、二十年,乃至几十年的世界前景作出各种猜测和描绘。"新思维"究竟新在哪里;何以会引起种种复杂的反响;经历过"冷战、解冻、紧张,缓和、紧张"等不同阶段的国际局势,在"新思维"的冲击下,是否有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 标签: 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 当代国际关系 苏联对外政策 新阶段 发展变化
  • 简介:新科技革命与当代国际关系的转型河北师范大学张骥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欧洲格局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时期,至今这一转型仍未完结。当代国际关系的转型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但新科技革命的作用和影响却是最深层和最根本的。本文仅对新科技革...

  • 标签: 新科技革命 当代国际关系 行为主体 新兴工业化国家 跨国公司 国际社会
  • 简介:地缘经济学是近年来的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人们对于它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和误解。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运用“地缘经济”时,常认为它是一个不解自明的术语,而对于地缘经济学的定义、主要观点以及学科归属等问题,人们的认识是模糊的,理解是不系统的。文章从地缘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出发,剖析了地缘经济学产生的原因,考察了对地缘经济学概念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对国际关系视野中地缘经济学的理解,并对地缘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 标签: 地缘经济学 地缘经济 地缘政治 国际关系
  • 简介: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青年时代的陈独秀即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力求以法、美为师,实现中国的民主共和,而且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诸如拒俄运动、辛亥革命、反袁斗争等等;参加过励志会、青年会、暗杀团(光复会的前身)、亚洲和亲会、欧事研究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和宣传民主主义思想的刊物《国民日报》、《甲寅杂志》等的编写;

  • 标签: 陈独秀 大革命时期 国际关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西方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思想
  • 简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纷纷要求中国进一步放松汇率管制,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与速度,而且人民币汇率制度和价值重估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乃至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从政治学角度来看,申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实质内容是:美国政府基于其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试图封中国在寻求汇率制度安排的动态最优解时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中国政府则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维护稳定政治经济环境的需要和对渐进式改革的政策偏好等因素,力图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追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本文试图以中美间人民币汇率之争为切入点,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探寻隐藏在汇率问题背後的国际关系本质。

  • 标签: 人民币升值 汇率 申美关系
  • 简介:现实主义视角下,亚投行的成立是在中国基于经济发展、实力匹配与形象展示考量以及亚洲国家基于发展困境与协同优势考量背景下的产物。亚投行的成立将会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四对关系中。应当理性认识亚投行成立对于新型国际关系格局的形塑作用。

  • 标签: 亚投行 国际局势 新变化 现实主义
  • 简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间的有机互动不断增强,国际产业转移逐渐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深层经济动因。东亚产业转移促使东亚国际政治地位显著提升,奠定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坚实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东亚主要国家(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均出现新变化,传统雁行模式逐渐式微,导致各国(地区)在国际经济中的实力和地位有升有降,从而对东亚主要国家(地区)间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中、日、东盟关系开始微妙调整,三边互动逐渐显现;中日韩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北亚合作趋势加强;台湾经济对中国大陆依存度加强,台独势力将受遏制,等等。

  • 标签: 东亚 产业转移 地区国际关系
  • 简介:最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学科经历了机构的急剧增长和前所未有的知识拓展。然而,与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比较文学这些邻近的学科不同,它仍然没有生成能够影响整个人文科学的“大思想”。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形?对此有何应对之策?本文分三个方面予以阐释:首先,回溯了国际关系学作为政治学分支的持久性界定问题;其次,指出应依据自身学科相互关联的问题群——即(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来重新确定国际关系学的基础;最后表明重新确定国际关系学基础如何开启了它的跨学科潜力。具体而言,“不平衡与综合发展”提供了国际关系学的“大思想”可以传播到其他学科的一个范例,因为通过把多样性的意义付诸实践,它揭示了“国际”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世界的因果意义和构成意义。

  • 标签: 历史社会学 国际关系学 国际理论 政治学 不平衡与综合发展
  • 简介: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是研究与观察国际关系法治化的绝佳素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使得涉及海洋问题的国际关系国际治理在法治化方面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但是,由于《公约》在"精确性"方面有待加强、在"授权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整合,《公约》内部蕴藏了碎片化的基因,这也使得各国在海洋关系法治化道路上遭遇暗礁。特别是《公约》十五部分有关强制争端解决程序在缺少制衡的情况下,更可能被滥用。缔约国都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公约》的解释实践中,使得《公约》成为真正的"公器",体现最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利益,防止争端解决程序的片面利用,造成《公约》解释的碎片化和国际法治的倒退。

  • 标签: 南海仲裁 海洋法公约 强制争端解决程序 法治化 碎片化
  • 简介:朝鲜战争是发生于二战之后的首次局部战争,其影响之大又超出了局部战争的范围。与传统观点一味强调战争的积极意义有所不同,本文全面考察朝鲜战争影响之下的国际关系,认为朝鲜战争的结局意义重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朝鲜战争的影响深远,又使新中国面对国际关系中的种种不利因素,走过了更为曲折的历史进程。

  • 标签: 朝鲜战争 意义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