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论述了1920新疆在政治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有益的整合举措,认为其重建和规范了新疆的统治秩序,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新疆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其消极、失败的一面也不容忽视。

  • 标签: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新疆 政治整合
  • 简介:美国是一个“移民性质”的国家,从早期的英国清教徒移民构建的北美殖民地,到建国以后成千上万的非美国本土人民移居美国足以佐证.大量人口的迁入在1920形成了美国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伴随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美国农业人口也呈“向心性”向城市转移.大量“人流”在促进美国城市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整饬这些问题,美国城市进行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 标签: 美国移民 社会问题)城市改革
  •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法,将1920美国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1920美国妇女体育运动缓慢发展的历史原因,以期为研究今日美国妇女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依据.

  • 标签: 妇女体育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史学 社会学
  • 简介:1920是国际工人运动相对沉寂的时期。本文对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与特点进行回顾与分析,并试图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探询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走向沉寂的动因。

  • 标签: 国际工人运动 工人阶级 修正主义
  • 简介:1920,俄国作为资本主义链条上重要的一环,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就是形成巨额的垄断资本,产生了垄断组织。煤炭业是垄断组织控制下最重要的行业,它所形成的垄断资本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俄国 煤炭工业 垄断资本
  • 简介:教师是知识分子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农民知识分子,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桥梁,在1920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学历及出身、生存境遇和社会形象等是衡量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1861年改革后入职乡村教师开始规范化,教师素质提高,并积极地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不佳:工资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生活负担大,农民不理解教师,神甫视教师为竞争对手,政府不信任教师。这表明乡村教师地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比农民的地位高,另一方面与其他知识分子群体相比其地位较低。

  • 标签: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 乡村教师 社会地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扼要分析了1920英属殖民地新加坡华人的职业结构。大体而言,华人的职业主要为商、工(工匠和劳工)两大类。新加坡华人的职业和方言群之间存在着一些密切关系:从事商业活动的多为福建人(闽南人);潮州人主要从事甘蜜和胡椒种植业;广府人和客家人以工匠居多;海南人则是雇员。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原因。

  • 标签: 新加坡 华人 职业结构 方言群
  • 简介:光绪20年(1894),清朝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清廷于光绪21年(1895)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浮沤于台湾海峡上的闽浙海盗,原是清朝政府在海洋事务上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现在对于统治台湾的日本总督府而言,"海贼取缔"成为日治初期总督府的重要课题,也是两国间的国际事务。

  • 标签: 日治初期 台湾海峡 闽浙海盗 海贼取缔
  • 简介:《土话指南》、《沪语指南》同是北京官话《官话指南》的沪语译文。文章利用《土话指南》、《沪语指南》的异文材料,对其中的甚词进行对比研究,以此揭示1920沪语甚词的使用面貌以及与官话甚词的主要差异。研究显示,这两个版本间沪语甚词的用法差异已经表现出当时沪语部分甚词新派与老派用法的分野;其中甚词后置与前置语序、方言特征词与通用词的选择等都是导致新老派分化的因素。

  • 标签: 《官话指南》 《土话指南》 《沪语指南》 甚词 沪语 新派老派分野
  • 简介:1920,当时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人士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鼓与呼,就发展农村教育提出的一些设想,不仅为以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教育实践作了必要的准备;而且揭示了发展农村教育的某些规律性:1.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只靠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更要靠农民自身的觉悟.2.必须打破社会的不平等,建立工农阶级当家作主的政权,使农村教育的发展有政治上的保障.3.必须从经济上解决农民的问题,使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坚实的经济基础.4.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功能,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发挥已有教育系统的作用.

  • 标签: 中国近代 农村教育 关注 启示
  • 简介:回族先民的活动始于唐宋,到了元代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当时统称为回回人,海陆分程进入我国西北、云南、中原以及东南沿海各地。元代的兼容并蓄和对外开放,极有利于回回人的发展。明初,各地回回人有一个不断归附和被安插、被征调的过程...

  • 标签: 回族 回回民族 伊斯兰教 宗教 20世纪初 19世纪末
  • 简介:19中期,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三部《传染病法》来加强对军事要塞妓女的医学检查,促使废除派掀起废除《传染病法》运动。作为废除派中的激进派,社会净化派不但反对《传染病法》的双重道德标准,还主张严厉打击各类不道德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传染病法》被废除后,社会净化派发起社会净化运动,积极救助妓女和有可能沦为妓女的女性,并打击各类不道德行为,力图以中产阶级道德观和宗教观来改造工人阶级的道德和文化。社会净化运动是19后期英国特定时代的产物,既展现出鲜明的激进改革特色,也具有道德保守与压制个人权利的色彩。

  • 标签: 《传染病法》 社会净化运动 社会净化派
  • 简介:19中期,中国的鸦片战争(1840)和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使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这是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的一个转变。尽管中国的被迫“开国”比日本要早近二十年,然而日本推行的“文明开化”的政策,使其能够迅速地脱亚人欧,成为当时东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的日本成为中国学习西方的间接桥梁和窗口。近代史除了“弱肉强食”的殖民侵略外,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日两国都面临如何吸收、平衡和融合东西文化这一问题。

  • 标签: 招贴艺术 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国家 东西文化 明治维新 鸦片战争
  • 简介:20,《芙蓉》、《收获》、《橄榄树》、《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先后刊发了葛红兵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张闳的《走不近的鲁迅》、裴毅然的《鲁迅问题》以及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王朔的《我看鲁迅》,林语堂的《悼鲁迅》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葛红兵等对鲁迅、鲁迅的作品以及鲁迅研究提出了全面的质疑。针对葛红兵等人的观点,学界的王富仁、林非、陈漱渝、孙玉石、吴中杰、张梦阳、秦弓、高旭东、郑家建以及创作界的张承志等一批人或从批驳的角度、或从“立论”的角度、或从“理解”的角度、或从反思的角度、或从深思的角度予以了回应。

  • 标签: 鲁迅研究 葛红兵 王朔 观点 张闳 裴毅然
  • 简介:铁路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德两国在19中期同处于不发达地位,但不同的国际国内因素造成两国截然不同的命运,在历史的比较中,我们将得到深刻的启示,从而更加促进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 标签: 19世纪中期 20世纪初 中国 德国 铁路建设 现代化
  • 简介:[摘要]文中以20期、20期这两个时期的留日热潮为背景,从留学的社会原因,在日的留学活动和生活,以及回国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对两个不同时期的留学活动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留日学生留日热潮留学活动
  • 简介:【摘要】中国在其原有特殊文明形态被西方入侵打破后,以输入——迫进的形式发展出的近代民族主义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传统对外体系的逐渐崩溃,和救亡图存目标下对世界民族观念的建构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过程中的两大趋势;而在这一过程中,留学日本、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国成立及五四运动可谓四个发展的关键节点。本文拟就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过程进行梳理,并对这一过程中的两大趋势及其四个关键发展节点进行探究。

  • 标签: 近代中国 民族主义 对外体系
  • 简介:20,扎赉特蒙古人建立了蒙古村。它与汉族村不同,对外防御功能弱,村民之间存在双重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很多努图克人住在“固定蒙古包”。因此,当时的扎赉特旗蒙古村还处于蒙古村落发展的初级阶段。

  • 标签: 扎赉特蒙古人 定居 蒙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