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甲状腺微小乳头患者诊断中CT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院内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止诊治的60例PTMC病人为回顾分析对象,分析CT检查在PTMC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并总结CT扫描时PTMC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CT在单发病灶、双发病灶、多发病灶以及总检出率方面均与手术病理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发现76枚,瘤体的直径为0.2~1.1cm,均值(0.57±0.16)cm。CT提示病灶均为结节状,且边缘较为光滑平整;CT检出的76枚病灶中62枚均呈现为低密度,12枚呈现为等密度,2枚呈现为斑片状钙化特征;除钙化病灶之外,其余病灶均表现为密度均匀且未提示囊变和坏死情况,瘤体的CT值为40~96HU之间,增强之后表现为均匀强化特征,且强化的程度<周边正常的甲状腺组织;12枚瘤体具有钙化情况,包括细颗粒状的钙化瘤体8枚,粗颗粒状或者斑片状的钙化瘤体4枚。结论PTMC患者的典型CT征象表现为平扫低密度、细颗粒钙化等,通过增强CT薄层重建有助于更好地显示上述征象,然而针对并发其他甲状腺疾病者以及瘤体直径小于0.3cm者则通过CT扫描难以发现,应引起注意。

  • 标签: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诊断 CT 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常规病理检查手术切除88例甲状腺癌中共检出9例微小,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改变。结果9例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具有诊断意义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样核,核内包涵体、核沟及纤维性间质反应。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乳头癌变形的特殊表现,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

  • 标签: 乳头状微小癌 临床病理 甲状腺
  • 简介:乳腺包裹性乳头(encapsulatedpapillarycarcinoma.EPC)亦称为囊内乳头。也可称为包被性乳头.为乳头的一种少见亚型,主要表现为乳头结构,界限清楚。与普通乳头不同,包裹性乳头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膨胀性浸润的病理组织学表现。

  • 标签: 包裹性乳头状癌 乳腺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papillarymicrocarcinomaofthyroid,PMC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84例PMCT的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灶数目及有无伴发良性病变或同时患有对侧甲状腺乳头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84例PMCT中,男11例、女73例,男、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和47.4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45%和10.96%(P=0.003)。84例PMCT中,57例伴发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9例同时患有另一叶甲状腺乳头,6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06%(4/66),明显较单纯PMCT者的50.0%(9/18)为低(P=0.000)。以45岁为界〈45岁和≥45岁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81%,19.15%(P=0.294)。多灶与单发结节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65%和7.46%,(P=0.314)。结论PMCT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数目及患者年龄不相关(P〉0.05),与性别及有无伴发甲状腺其他病变相关(P〈0.05)。男性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单纯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微小癌 乳头状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被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的568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检查结果,总结甲状腺乳头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结果:临床特点:56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6~50岁之间,其中30~40岁者发病率最高;女性患者数量多于男性;单侧例数多于双侧;直径多在0.5~3cm之间。随访半年,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无病生存。病理特点:真乳头形成,有砂粒体形成与特征性细胞核改变。出现5种特殊亚型,即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弥漫硬化亚型、实体/梁状亚型、鞋钉亚型。结论:甲状腺乳头多有特征性细胞核改变、真乳头结构、砂粒体形成等病理特点,同时也存在中年女性发病率高、多为单侧分布病灶、预后良好等临床特点,临床应加强筛查和诊治。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病理 临床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QSTM1在甲状腺乳头中的表达及其对甲状腺乳头细胞TPC-1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2019年4至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甲状腺乳头患者切除手术的组织和旁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组织中SQSTM1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转染在TPC-1细胞中构建SQSTM1缺失细胞系SQSTM1-KD-TPC-1, RT-qPCR从基因水平检测SQSTM1在TPC-1 和SQSTM1-KD-TPC-1细胞中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SQSTM1敲低前后TPC-1侵袭和迁移的变化情况;MTT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QSTM1敲低后TPC-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RT-qPCR检测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从基因水平进一步验证肿瘤细胞对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甲状腺乳头组织中SQSTM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旁组织,有76.2%(16/21)的患者mRNA呈现高表达;敲低SQSTM1明显抑制肿瘤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且增殖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减小(P均<0.01),表明SQSTM1参与增殖相关通路机制的调控。结论SQSTM1在甲状腺乳头细胞株TPC-1中明显促进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可能是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 标签: SQSTM1 甲状腺乳头状癌 侵袭 迁移 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平扫CT密度及其直方图参数对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与嫌色细胞乳头细胞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分析18例少脂肪AML、15例嫌色细胞、18例乳头细胞的平扫CT图像,测量并计算平均密度及其直方图10%、25%、50%密度,以及10%/平均密度比值,比较以上参数在少脂肪AML与嫌色细胞乳头细胞之间的差异,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少脂肪AML与后两者的鉴别诊断,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诊断效能的优劣。结果:少脂肪AML的平均密度及其直方图10%、25%和50%密度均显著高于嫌色细胞乳头细胞,但10%/平均密度比值无差异。以平均密度及其直方图10%、25%和50%密度鉴别少脂肪AML与嫌色细胞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为0.80、0.76、0.78和0.82,各参数效能无明显差异;鉴别少脂肪AML与乳头细胞的AUC为0.69、0.70、0.68和0.72,各参数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扫CT密度及其直方图参数有助于鉴别少脂肪AML与嫌色细胞乳头细胞,但诊断效能仍有待提高。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直方图 肾细胞癌 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了2019年3月20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收治的1例典型单侧甲状腺低分化合并乳头的治疗全过程,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个体化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癌 低分化 甲状腺乳头状癌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针吸细胞学特点.方法:对1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甲状腺乳头腺癌术前细胞学涂片进行回顾分析,重点观察细胞学及其结构在诊断上的特点.结果:甲状腺乳头针吸细胞学常呈团状结构,细胞排列成乳头,大部分可见纤维轴心,少部分乳头无纤维轴心.细胞团及散在细胞内可见核淡染、核内假包涵体及核沟.结论:甲状腺乳头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表现为:①细胞乳头结构.②核淡染、核内假包涵体、核沟.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的可靠指标.

  • 标签: 甲状腺乳状腺癌 细针穿刺细胞学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dehydrogenase-1,ALDH-1)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IMPC伴淋巴结转移103例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伴淋巴结转移(invasive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specified,IDC-NOS)110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所有入选病例术前均未经放、化疗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组肿瘤原发灶和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ALDH-1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①IMPC组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率[原发灶37.9%(39/103);淋巴结转移灶47.6%(49/103)],明显高于IDC-NOS组[原发灶21.8%(24/110);淋巴结转移灶23.6%(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状态、PR阴性状态、HER2过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③与IDC-NOS组相比,IMP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乳腺IMPC转移淋巴结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P=0.005)。结论ALDH-1可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且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导致IMPC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干细胞 乙醛脱氢酶-1 原发灶 淋巴结转移灶 ALDEHYD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瘤(IPB)与膀胱移行细胞患者超声检查声像图所表现的异同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膀胱内翻性乳头瘤患者85例作为A组,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患者115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声像图的异同点。结果IPB患者年龄显著低于膀胱细胞,B/T值小,L/T值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灶形态相对比较规则,回声较均质,边缘光整,对于IPB患者来说病灶多为高回声,乏血供,而移行细胞患者的病灶为中等回区,供血比较丰富。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瘤和膀胱移行细胞患者的声像学表现相似度比较高,病灶部位、形态、回声和血流等指标是进行声像学鉴别诊断的特征。

  • 标签: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 膀胱移行细胞癌 超声检查 声像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冷冻切片病理诊断及结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7月期间,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甲状腺乳头癌病人作为这次研究的对象,根据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冷冻切片病理诊断及结果。结果本组68例患者通过冷冻切片诊断,结果显示,63例(92.64%)准确,2例(2.94%)误诊,3例(4.42%)延迟诊断。冷冻切片诊断确诊的63例,镜下可见甲状腺背景内异型肿瘤细胞团巢,与四周组织间未见渐进性过渡,57例间质硬化,53例间质浸润或者周围组织浸润,49例呈纤维血管轴心乳头结构,核沟与核内假包涵体明显,有呈柱状或者立方形的肿瘤细胞,可见宽广胞质以及形态不规则且大小不一的核体,另外,13例为砂粒体标本,21例组织标本伴有钙化表现。结论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准确率高,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冷冻切片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种超声征象对甲状腺微小乳头(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经病理证实且直径≤1 cm的396例603枚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icronodular goiter,MNG)和539例640枚PTMC的超声资料,按照不同检查时间,将所有结节分为模型组(2013~2014年)和检验组(2015~2016年),观察瘤体形态、内部回声、微钙化及纵横比(A/T),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种超声征象在PTMC和MNG中的分布差异,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模型组和检验组的单因素分析显示,MNG及PTMC的瘤体形态(模型组:χ2=283.54,P=0.000;检验组:χ2=298.119,P=0.000)、内部回声(模型组:χ2=63.130,P=0.000;检验组:χ2=87.400,P=0.000)、微钙化(模型组:χ2=26.342,P=0.000;检验组:χ2=50.152,P=0.000)及A/T(模型组:χ2=169.918,P=0.000;检验组:χ2=181.405,P=0.000)等超声征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形态不规则、低回声、A/T>1和微钙化是PTMC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8.410和19.231、2.560和6.380、9.379和6.724、3.102和8.830,模型组和检验组多种超声征象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16和0.911。结论形态不规则、内部低回声、微钙化和A/T>1均是预测PTMC稳定的重要超声征象,对多种超声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预测 超声征象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3例临床医师统称为甲状腺癌根治术而事实上不同术式的甲状腺乳头手术,但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手术编码在ICD-9-CM-3中并不具规范性,很少列出。因此,目前各医院的甲状腺的切除方式并不完全一致,应根据具体的情况,仔细阅读手术记录,与临床医师沟通,根据ICD-9-CM-3分类编码要求,进行分类编码,以利于临床及各方面检索的需要。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ICD-9-CM-3 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乳腺包裹性乳头(E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且确诊为EPC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绝经后老年女性。2例患者超声表现为囊实性团块。病理检查均表现为界限清楚、有厚的纤维包膜所包围的囊性病灶,囊内以纤细的乳头结构为主,中央为缺乏肌上皮的纤细纤维血管轴心。免疫组织化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均阳性。乳头轴心及周缘肌上皮细胞p63、Calponin、CK5/6缺失。肿瘤细胞Ki-67阳性指数为10%~30%。1例患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2例行乳房单纯切除术,分别随访59、9、8个月,无复发。结论EPC为罕见的特殊类型浸润,影像学及体征不典型,确诊主要依赖于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 标签: 乳腺肿瘤 包裹性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壶腹部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80岁老年女性的病例,肿瘤表面呈壶腹内乳头管状肿瘤,下方浸润成分以微乳头为主。肿瘤同时显示肠型、胰胆管/胃型的特征,为混合型。微乳头区可见特征性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目前需要积累该部位的病例以形成WHO壶腹部肿瘤分类的独立组织学亚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