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在对泉港北管“唱曲”的源流考溯中,笔者发现其中有相当多的曲牌、曲目都与江浙一带的【鲜花调】、【孟姜女调】有紧密关联。本文试图对【鲜花调】、【孟姜女调】在泉港北管“唱曲”中的运用、变易及其所体现的规律略作分析,以求教于同行、方家。

  • 标签: 泉港北管 唱曲 【鲜花调】 【孟姜女调】
  • 简介:泰勒在1870年所写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建构文化进化的阶段发展。早期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文化发展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在外来更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的文化必然取代旧的文化。工业革命的爆发更明确地标志着人类社会与文化进入了阶段的新发展。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技术变革的同时经济也发展了大的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人类文明进入了工业化文明,从此人类的任何创造似乎再也无法与“工业革命”相割裂。“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在工业化、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中迅速提高,似乎机械造物成为了人类社会创造物的所有代表。

  • 标签: 手工文化 现代文明 陶瓷 人类学家 人类社会 工业革命
  • 简介:当今学界普遍认同广东书家吴荣光书法"以北碑入行草"一说。但是,通过考证、分析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论之由来,吴荣光的书法创作及书法审美后发现,并无足够证据证明吴荣光取法过北碑,吴氏行草书也未见北碑影响,其书法审美更是偏爱帖学之虚和朗润。受康有为"晚清碑学笼罩"等观念的影响,学界在阐述清代书法时往往将碑学大兴的时间提前,地域扩大,影响夸大,忽视了晚清碑学传播的地域差异、个体差异等因素,违背了历史真实。吴荣光"以北碑入行草"论同样掉入了"碑眼看帖"的思维陷阱。

  • 标签: 吴荣光 帖学 碑学 北碑 行草
  • 简介:操作学习方式是集合了脑、眼、口,四肢等多种感官参与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音乐学习中,操作学习尤为重要,学生演奏乐器、演唱歌曲、创编歌舞、体态律动,无不都是一种操作学习,在操作中体验的益处不言而喻。本文是通过对当前中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现状来反思目前音乐教学的问题,强调“在操作中学习”的理念,倡导“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以期能够引起一线音乐教师的重视,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

  • 标签: 识谱教学 操作性学习 操作性学习的意义
  • 简介:一、跨课程思路——方向与定位跨课程的思路基于系统理念。系统思维在东西方文化和学术研究中皆有重要地位,它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事物间的定位与关系。自然辩证法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1。

  • 标签: 叙事空间 西方文化 学术研究 有机整体 网站页面 插图设计
  • 简介: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是美术界的饕餮盛宴,它反映出全国美术创作的基本面貌。就本届展览中的山水画面貌而言,书卷味淡了、书写有弱化的趋势,令人担忧山水画未来的发展态势。本文是观展后的有感而发,剖析了影响本届山水画水平面貌的一些原因,抛砖引玉,旨在找准未来的创作方向和提升日后的创作水平。

  • 标签: 山水画 书写性 评价标准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重要的学术方法。在此背景下,海外电影研究很少局限于文本的艺术,而越来越强调电影作为社会文本、文化文本的属性,重新回到了宏观的外围研究。侯孝贤电影因敏感的政治议题、突出的美学形式,成为文化研究的最佳文本之一。

  • 标签: 电影研究 世界范围 台湾经验 詹姆斯 中国性 孤岛
  • 简介: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以一种音响的方式存在着。然而,当满足了纯音乐的需要时,一些作曲家会"编织"情节与情境来暗示某些音响之外的非音乐"材料",进而来加强其自身的意象。在西班牙裔法国作曲家莫里斯·奥阿纳(MauriceOhana1913-1992)的音乐作品中,寓言情节在他的作品中扮演着一种"实质"的角色,与其作品呈现出的音响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奥阿纳把从所传承的伊比利亚文化中的寓言情节作为他创作的原型意象,赋予作品神秘的风格,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这些神秘、深奥的原型意象一方面成为作品非音乐材料的主题,同时也成为奥阿纳创作灵感迸发的源泉。可以说,这些非音乐的"材料"对奥阿纳的创作个性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意象 原型意象 原逻辑 神秘性
  • 简介:“模范人物”的事迹能够引导人们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激发爱国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把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模范人物”也往往由于其典型成为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对于这类的戏剧人物,除了典型塑造,还可以通过平实舒缓的剧情,对立但内敛的人物矛盾,平实真切的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非“脸谱化、格式化”的非典型塑造。

  • 标签: “模范人物” 典型性 非典型塑造
  • 简介: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史上,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段。本文从20世纪90年代的人物雕塑作品入手,对该时段雕塑创作中出现的平民化与戏谑两大思潮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出当下具象人物雕塑创作背后深刻的社会观念。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物雕塑在题材上是平民化的,而在雕塑语言上也出现了通俗化倾向。在观念表达上,雕塑家在表达自己观念的时候却采取了一种戏谑的方式,而波普和艳俗也成为90年代人物雕塑中最常见的两大艺术手法。

  • 标签: 中国人物雕塑 平民化 戏谑性 波普 艳俗
  • 简介:清初画坛,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浓重的一笔,各绘画流派风格林立,百花齐放。由于明亡清兴的特殊时代背景,文人与画家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际遇,从而针对外族统治所呈现出不一样的政治态度与处事方式。

  • 标签: 新安画派 金陵画派 清初 地域性 作品 馆藏
  • 简介:在《父亲》这幅作品面世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对《父亲》的研究多以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分析为主,较少开拓另一种审视问题的视角.以互文作为方法,对《父亲》这一文本进行重新解读,是新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方法论尝试,也是在视觉文化研究趋向下保持美术史研究方法论意识的自觉.

  • 标签: 《父亲》 互文性 美术史 农民形象
  • 简介:引言精神分析学派是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不同于当时其他心理学流派的异军。精神分析学与当时的其他心理学派不同的是,它不是产生于实验室而是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研究的范围是传统的心理学所忽略的心理变态,通过临床观察的方

  • 标签: 精神分析学 心理变态 精神病患者 心理学派 无意识理论 心理学流派
  • 简介:本文回顾了欧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有关情节剧"文本协商"理论及当代学者对中国30年代情节剧的研究,并由此提出积极阅读20世纪30年代情节剧及其中女性角色的重要和可能。女性主义情节剧的批评方法认为研究者应该找到电影文本中的异质声音。鉴于此,笔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电影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可能是各种意识形态力量协商的结果,这种协商使得女性角色呈现出多元的意涵。

  • 标签: 20世纪 30年代 情节剧 异质性 “文本协商”
  • 简介:储望华是当今专注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其钢琴前奏曲《隔江相望》的分析,探寻该曲创作与演奏中所贯穿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与西方音乐技法相结合的规律。

  • 标签: 储望华 标题意境 旋律 结构 双调叠置
  • 简介:希腊瓶画艺术,除了具备“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一传统理解的艺术精神与风貌之外,还蕴含着一种活泼泼的“悦动”性情感因素,而且这份“悦动”感贯穿于希腊不同历史时期的瓶画艺术风格之中,同时又有着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显现。这样,我们对希腊的艺术精神又多了一个方面的认识,进而反思现当代的艺术精神——这颗“悦动”之心却又显得是那样的稀缺与可贵。

  • 标签: 希腊瓶画 艺术精神 悦动 表现 价值
  • 简介:人妖恋题材戏曲由来已久,《白蛇传》戏曲更是流传甚广。但自建国以后,尤其是戏曲改革以来,写鬼写妖不被提倡,《李慧娘》等人鬼恋题材剧遭到批判,反映人妖情缘的新编剧目则罕有出现在舞台上,人狐恋题材剧更是基本绝迹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孙红侠改编的黄梅戏剧本《画皮》接续了中国戏曲写妖写狐的传统。一、同源但不同路:黄梅戏《画皮》

  • 标签: 《画皮》 《白蛇传》 李慧娘 陈嘉上 红侠 蕉帕记
  • 简介:在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学术语境里,以"元叙事"1逻辑来考量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判断方式,是人们长期基于某种线性思维而展开的、逻辑叙事的基本前提。这种通过回溯历史与传统、知识与理性、以"大叙事"观念来引领当下教学观念变革的学术路径,使单一权重于现实主义2造型原则的教学思路、经典模式等,成为阻滞教育、教学改革或以经验传承替代实验教学原则的逻辑根源。本文试图在剥离"元叙事"思维逻辑的不同现象中,寻求当代美术教育转型及其课程建设的逻辑切点,并通过"把目光聚焦于单个事件"的叙述,全面质疑"线性思维"3的作用及意义。

  • 标签: 元叙事 线性思维 造型教育
  • 简介:置于公共场所中的雕塑艺术,不仅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还是以艺术的形式与公共环境、历史人文等因素产生联系的视觉方式。对于红色主题的雕塑创作,如何体现出其艺术、精神性与时代意义,是雕塑家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蔺宝钢主创的大型红色主题群雕,最近在革命圣地延安矗立了起来。这座大型群雕,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当年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时的历史场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意义。

  • 标签: 中共中央机关 雕塑创作 主题性 雕塑艺术 艺术感染力 大型雕塑
  • 简介:关山月于1954年、1956年两赴北京,创作了二十多幅写生作品,既有城市形象,也有公园和京郊景致。同时期在北京进行写生创作的还有李可染、张仃、郭味蕖、古元等北京地区画家。他们是如何选择视觉主题的?又是如何经营画面、选择技法来实践符合新社会现实的风格?作为新都视觉形象的重要形式,绘画与摄影、电影、画报、游览图书、海报招贴上的城市视觉风景会有怎样的影响与同构?本文试图探寻一个问题,即,综合50年代北京建设的历史文献与广泛的视觉材料,来阐述艺术是如何调整其自身的观念与形态、重塑或调整其构成来匹配社会与政治的变化,“阶级”、“意识形态”、“景观”与新的视觉文化是如何在绘画上或隐或显地留下印记。

  • 标签: 生产之城 北京公园 阶级转向 视觉文化 艺术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