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及观察一化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脑梗死恢复期护理,观察组患者按照一化护理的模式进行干预,然后将2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周与4周时的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分别以POMS量表和PSQI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的POMS量表和PSQI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1周与4周观察组的POMS量表和PSQI量表评分均显著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化护理模式可更为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 标签: 一体化护理模式 脑梗死恢复期 情绪状态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一化护理模式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的改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间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60例,根据就诊顺序号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一化护理模式。分析2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一化护理模式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一化护理模式后,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会得到明显改善,预后效果好,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一体化护理模式 慢阻肺 呼吸衰竭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 简介:目的定量比较Krause入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和Poppen入路(枕下经小脑幕入路)对松果区的显露及损伤情况。方法对6具成年国人头颈部湿性标本,模拟常规Krause入路和Poppen入路的手术操作,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用Horgan方法计算出显露面积,按Ammirati标准对两种手术入路显露松果区的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同时对两种手术入路的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比较。结果Krause入路和Poppen入路的显露程度评分均为2分,显露面积分别为(1298.07±64.67)和(1041.10±50.23)mm2,损伤程度评分分别为(4.5±0.6)和(6.3±0.7)分;两组比较,经t检验,均P〈0.01。结论Krause入路和Poppen入路均能达到对松果区的有效显露,但Krause入路显露面积明显大于后者,且损伤程度更小。

  • 标签: 解剖学 比较 松果体区 显露程度 损伤程度
  • 简介:目的:在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背景下实施理论实践一化(以下简称"理实一化")教学并探讨其对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期能够促进课程整合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在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背景下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临床场景学习"的理实一化教学,从师、生两个角度评价课程整合背景下传统教学与理实一化教学的教育环境。结果:对理实一化教学的教育环境总体测量评分,师、生得分分别为(3.15±0.13)分、(3.04±0.33)分,处于很好水平,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良好的课程整合大背景下,理实一化教学为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师生动员、学生职业情感教育及沟通能力锻炼、师资要求等方面尚须进一步深入。

  • 标签: 课程整合 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育环境 内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不同成分献血者体内D-二聚含量及其对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献血的432例献血者的资料。采用免疫荧光法对不同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全血献血者体内血浆D-二聚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D-二聚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全血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之间患者血浆D-二聚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性疾病患者血D-二聚明显升高,它是血管性疾病的一个理想监测指标,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D-二聚的含量较全血献血者显著减少,提示成分献血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 标签: 血小板 全血 D-二聚体 脑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常染色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患者临床表现与MRI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一家系同代4例患者施行常规MRI和MRA检查,并对其脑部病变的信号特征、分布范围、分布规律、脑萎缩程度及相关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其中3例(先证者及其姐妹)经Notch3基因检查和皮肤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余1例(先证者弟)经MRI和临床检查拟诊为常染色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结果先证者经皮肤组织活检证实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存在嗜锇颗粒沉积;Notch3基因突变:临床表现为渐进性记忆力减退,伴轻度偏瘫。家系中连续2代5例于43—48岁发病,均以痴呆伴轻度偏瘫为主要表现。MRI显示多发小灶性脑梗死,脑深部白质广泛稀疏和O'Sullivan征、双侧额叶和顶叶大致对称性广泛皮质下与侧脑室旁的白质病灶、脑萎缩、皮质下腔隙性脑梗死、“人字征”、基底节和脑干形态不一的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黑洞征(blackholessign)”和“胡椒壶征(pepperpotsign)”等。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先证者和其姐分别为21分和23分,其妹和弟分别为22分和29分;Coulthard评分先证者和其姐分别为32分和29分,其妹和弟分别为25分和27分。结论Coulthard评分提示CADASIL伴痴呆患者的MRI改变更为广泛,但该评分难以反映疾病早期的l临床表现。

  • 标签: 痴呆 多发性梗塞性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病灶 磁共振成像 基因 显性 遗传性疾病
  • 简介:目的提高对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autosomaldominantarteriopathywithsubcorticalinfarctsand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4月7日收治的1例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皮肤活检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偏头痛、记忆力下降,头部MRI检查可见皮质下梗死、脑白质变性;皮肤活检电子显微镜显示小血管内皮下出现嗜锇酸颗粒.结论对出现反复发作性偏头痛的中年人,MRI检查示皮质下白质或基底节区长T1、长T2异常信号,应高度怀疑为CADASIL,需进一步行皮肤活检及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 标签: 皮质下梗死 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MRI检查 皮肤活检 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