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灶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08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诊治过程,并对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阳性率、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穿刺病理阳性率91.7%(99/108),穿刺成功率97.2%(105/108)。并发症:气胸15.7%(17/108),出血8.3%(9/108),气胸并出血5.6%(6/108),术后咯血12.9%(14/108),以上症状均较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快捷、准确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肺疾病 CT 活体组织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伴肠梗阻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6例结直肠癌伴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分析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腹部CT检查对结直肠癌伴肠梗阻的诊断率高于X线。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23例;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18例,其中6例行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35例直肠癌中,一期切除吻合23例,一期切除吻合加预防性横结肠造瘘9例,3例无法切除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发生吻合口瘘6例,死亡2例。结论腹部CT检查对于确定肠梗阻的部位、性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是安全可行的;在一定条件下,左半结肠切除及直肠癌切除后一期吻合也是安全的;预防性造瘘可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 标签: 结直肠癌 肠梗阻 诊断 手术治疗 吻合口瘘
  • 简介:第一部分诊疗指南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cancerliver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约15%~25%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另有15%.25%的病人将在行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治疗指南 结直肠癌病 诊断 LIVER 根治性切除
  • 简介:背景与目的:随着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加、诊断手段的提高及治疗手段的改善,使病人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致使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目前已超过原发颅内肿瘤,成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因此,对脑转移瘤的治疗变得尤为重要,而脑转移瘤的治疗手段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尤其手术在新诊断的脑转移瘤中的作用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对比各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目的是探讨手术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2月至2008年10月对183例脑转移瘤患者实施开颅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及回顾一些相关文献及有据可循的临床诊疗指南来探讨手术在新诊断脑转移瘤中的作用。结果:手术切除+全颅放疗组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全颅放疗组的总生存期并无明显差异,但优于单纯全颅放疗及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局部控制率以及改善患者因肿瘤引起的高颅压危象。结论:手术加全颅放疗或手术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及中位复发/进展时间明显长于其他治疗方法,是治疗直径大于3cm或或中线移位1cm以上及有严重高颅压的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瘤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脑转移瘤 手术切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全脑放疗 指南
  • 简介:背景与目的:生长激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一,疗效一直不尽如人意。本文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临床诊疗经验,探讨现代诊断标准的制定意义和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收治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病例共95例,其中Ⅰ级29例,Ⅱ级36例,Ⅲ级30例,侵袭性腺瘤11例。除1例接受额下入路手术外,其余94例均接受经鼻蝶手术治疗,其中单纯手术(手术组)62例,术前结合生长抑素类药物治疗(手术+药物组)33例。采用目前国际标准方法来评估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结果:全部病例中,手术全切除81例(85.3%),次全切除14例(14.7%),其中11例侵袭性腺瘤均为次全切除。IGF-1恢复至与性别和年龄组相匹配正常范围者64例(67.4%)。除外侵袭性腺瘤,手术组全切除率为94.7%,IGF-1恢复正常者39例(68.4%),手术+药物治疗组的全切除率为100%,IGF-1恢复正常25例(92.6%)。结论:经鼻蝶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首选方法,术前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可以缓解术前高血糖、心肺功能不全等症状,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前用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IGF-1的水平,正常的IGF-1水平预示患者生存时间接近正常人群。制定和实施国际统一的生长激素腺瘤诊断标准对于疗效评估、术后随访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垂体瘤 生长激素 手术 生长抑素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泌乳素腺瘤在垂体分泌性腺瘤中所占比率较高,临床治疗观点各家不一。本文分析总结了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5年间124例垂体泌乳素腺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内分泌学、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泌乳素腺瘤男性患者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性功能障碍多见;女性以月经异常、溢乳多见。手术组平均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男性1875.22μg/L,女性376.6μg/L。男性肿瘤直径平均38.05mm,其中83.3%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在女性则为15.25mm和49%。术后,男性PRL降至385.84斗g/L(P〈0.05),15例性功能障碍者13例改善,82.6%的视力视野障碍得到改善;女性PRL降至23.93μg/L,(P〈0.05)。微腺瘤不孕者术后受孕率达81.25%,高于药物治疗组33.33%(P〈0.05)。结论:男性患者具有发病年龄高、肿瘤大且呈侵袭性生长、泌乳素水平高等特点。而女性有发病年龄较低,多为微腺瘤,手术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控制率高,不孕患者受孕率高等特点。我们提倡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标签: 泌乳素腺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MRCP诊断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部癌的价值。方法对35例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部癌MRCP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对照分析。MRCP采用不屏气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重T2加权成像,并用呼吸触发、脂肪抑制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的三维重建方法。结果MRCP和MRCP结合资源MRI图像显示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部癌的主要表现如下:①共同管部充盈缺损(不均匀或略低信号缺失);②共同管部浅杯口征、肩征、不规则狭窄:⑨双管征(胆胰管扩张);④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和胆总管壁不规则增厚和管腔狭窄;⑤胆总管扩张、胆囊增大及肝内胆管扩张(软藤征)。结论MRCP结合资源。MRI图像对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部癌具有诊断价值,优于US和CT,且可替代侵入性的ERCP/PTC检查。

  • 标签: MRCP 诊断 胆胰管癌 十二指肠癌 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部 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旨在发现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984年至1997年间的14例男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和3例分别进行了传统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根据病情术后选用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应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无病生存期进行了比较。结果:淋巴结转移率和ER受体阳性率分别为69.2%、70.0%。改良根治术、传统根治术后的无病生存期为63mo、118mo,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鉴于男性乳腺癌是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最理想的治疗方案为传统根治术,术后再选用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

  • 标签: 男性 乳腺癌 诊断 治疗 生物学行为
  • 简介:%0JournalArticle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约占整个尿路上皮肿瘤的5%,其中以移行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输尿管癌的95%以上。由于输尿管尿路上皮肿瘤不易直接观察,不易进行局部治疗,发现时较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有更高的肿瘤分期,且输尿管肌层薄,而淋巴丰富,故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更早出现转移或更易穿透至输尿管周围,最为常见的远处转移是肝脏、骨骼及肺Ⅲ,预后差,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诊断与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3年5月-2007年10月收治的3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资料。结果:30例周围型肺内肿块术前均未明确诊断,切除率100%,术后中位生存76.8个月,其中术后化疗者79.6个月。结论:周围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手术切除率高,术后化疗与否,生存期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细支气管肺泡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提高对急、慢性阑尾炎及阑尾脓肿(以下简称:阑尾炎性疾病)并存结肠癌的认识。方法:回顾近15a来在阑尾炎性疾病手术前中后发现的32例结肠癌患者的诊断经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在32例结肠癌患者中术前检查发现癌肿14例(43.75%),术中发现12例(37.50%),术中不能判断4例(12.50%),漏诊2例(6.25%),拒绝检查2例(6.25%)。病理分期:DukesB期13例、DukesC期16例、DukesD期3例:其中根治性切除26例(81.25%)、姑息性切除4例(12.5%)、肿瘤旷置2例(6.25%)。结论:提高对40a以上阑尾炎性疾病患者可能合并结肠癌的认识,加强术前术后肠道检查及术中的探查,可较早发现结肠癌,增加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有助于提高大肠癌的5a生存率。

  • 标签: 结肠癌 诊断 阑尾炎 阑尾脓肿 合并症
  • 简介: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NEN)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其中以胃肠道、胰腺、支气管和肺最为好发,其他部位如肝、胆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和泌尿生殖道等亦有报道[1]。以往胃肠胰NEN采用的诊断名称较混乱,且无分级标准,直到2010年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胃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消化系统肿瘤 临床病理诊断 诊断名称 神经内分泌细胞 NEOPLASM
  • 简介:目的探讨耐高压PICC导管在结直肠癌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首次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经耐高压PICC导管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而对照组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入造影剂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行增强CT检查时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护理耗时及导管维护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影剂的外渗发生率(0vs.5%,P=0.022),护理耗时[(6.36±7.71)分钟/次诋(13.32±3.29)分钟/次,P=0.001],导管维护费用[(1186.31±165.36)元/次眠(1250.25±170.67)元/次.P=0.0391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经耐高压PICC导管行增强CT检查,能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减少护理时数.降低维护费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耐高压PICC导管 增强CT 疗效
  • 简介: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是由骨基质分泌的一种疏水性非胶原蛋白,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成员[1-3]。是美国MarshallR.Urist教授于1965年发现的,Urist将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bonematrix,DBM)置于动物肌肉袋中诱导异位骨形成。其属于BMP家族,其中BMP-2,4和7的生物活性最高,成骨活性最强[4-6]。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中并发症 骨折愈合 骨形态发生蛋白2
  • 简介:目的:评价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对肺部周围型块状阴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在DSA下对59例周围型块状阴影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取得肺组织同时进行刷检,进行病理检查,并对临床资料和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纤支镜肺活检结合刷片检查对肺周边块状阴影确诊率达50.8%,其中肺癌的确诊率为49.15%,包括腺癌6.8%,鳞癌28.8%,小细胞未分化癌1.69%,肺泡细胞癌3.39%,淋巴瘤1.69%,结核1.69%。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对肺部周围块状阴影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方便、易行、安全、花费较少且有效的手段。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肺活检 肺周边块状阴影 诊断 病理检查 肺癌
  • 简介:目的探讨锌原卟啉(ZPP)对白血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国产ZPP-3800型血液锌原卟啉测定仪,分析1109例血液疾病病人及50例正常对照者的ZPP含量。结果发现缺铁性贫血ZPP值最高,MDS、白血病次之,再障(AA)、其它贫血次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恶性肿瘤最低,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疾病组(P〈0.01);白血病各类型间,虽然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经统计学处理,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血病病程中,随着疾病的进展ZPP呈线性关系;良性肿瘤及其它良性疾病与正常对照结果相似,P〉0.05。结论ZPP测定,对白血病早期诊断有重要实用价值,并对辅助治疗监测及判断白血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锌原卟啉 白血病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和肺重复癌影像诊断联合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6例乳腺癌患者发现肺部病变,先根据影像学资料判断肺部病变性质,再选取病灶最佳活检靶点行CT引导下肺部病变穿刺活检术,并分析穿刺病理结果及临床价值。结果6例肺部病变影像学分析均考虑原发性肺癌。一次穿刺成功率100%。6例中穿刺明确诊断恶性病变5例,其中4例免疫组化标记符合肺原发性腺癌。结论乳腺和肺重复癌影像学诊断联合肺部病变穿刺活检可以满足临床诊疗的要求。

  • 标签: 乳腺癌 肺癌 重复癌 影像诊断 活组织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误诊原因和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88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收治的18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人以上腹部不适、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83.3%。其中术前确诊7例,均在胃镜下确诊。16例获得随访,5a生存率为56.3%。病理诊断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细胞性淋巴瘤14例,T细胞性淋巴瘤3例。16例行辅助性CHOP化疗,总有效率为93.4%。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活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和辅助性化疗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病理类型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外科治疗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B细胞性淋巴瘤 T细胞性淋巴瘤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评价CT联合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全身骨显像阳性并同期行同部位CT检查且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资料,根据全身显像核素增浓灶的数目分为单发及多发(具有2个及其以上的病灶),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诊断为标准,分别对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这三种不同检查方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利用配对χ2(或校正χ2)检验比较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在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诊断中的正确诊断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利用统计学软件绘制CT、全身骨显像及两者联合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的ROC曲线。结果:经病理或随访临床证实的2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其中单发核素增浓灶患者91例,多发核素增浓灶患者121例。CT、全身骨显像与两者联合相比在诊断单发及多发骨转移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联合诊断单发及多发核素增浓灶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全身骨显像或CT,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信息。结论:CT联合全身骨显像可以为骨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能有效提高骨转移瘤、尤其是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CT 全身骨显像 骨转移瘤 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