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颅脑结构CT表现。方法 选取2020.01-2022.08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总共58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扫描,后对所有患者的颅脑CT表现情况开展统计和分析。结果 本组58例患者经过颅脑CT检查后发现,弥散性萎缩23例,占比18.97%;单纯脑室扩大11例,占比18.97%;皮层脑萎缩24例,占比41.38%。就发病年龄方面而言,以35-65岁居多,总共45例,占比77.59%,和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发病病程方面而言,以≥20年居多,占比65.52%,同其他病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颅脑CT异常表现主要包含弥散性萎缩、单纯脑室扩大以及皮层脑萎缩几种,且颅脑结构异常以发病≥20年中青年患者为主。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脑萎缩 脑室扩大 颅脑结构 CT表现
  • 简介:摘要:医联体的兼并重组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型、各层级医疗机构的资产或资本进行有化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医疗共同体。2015年之前,医疗机构兼并重组医改试点江浙地区和北上广城市居多,2016年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内陆中西部地区,二三级医疗机构被并购的比例逐渐增多。并要求各地以规范的临床路径,促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并明确治疗效果试点费改革。由此,我国医联体医疗保险支付模式正从单一的支付模式,转变为多层次的混合支付模式。这种顺应时代变革及社会发展的结构转型,不仅极大的促进了诊断治疗技术的成熟,也减轻了门诊患者的经济压力。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本文将对医联体及其医保支付模式展开分析。

  • 标签: 医联体 医保支付模式 结构转型
  • 简介:目的观察研究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MPS)患者病理性滑膜皱襞组织中神经解剖结构的分布规律。方法膝关节镜下采集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实验组(MPS)20例和对照组11例(无症状滑膜皱襞)患者的髌内侧滑膜皱襞,采用LsAB和免疫荧光法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P物质(SP)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测量神经分布区域密度,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分布密度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皱襞游离缘和基底部之间神经密度的差异。结果(1)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神经结构主要呈游离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血管周围神经网络三种主要的形态存在,走行与血管相伴,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区域。(2)实验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纤维/cm2):滑膜皱襞游离缘为(190.17±91.66),基底部为(334.39±115.68);SP染色阳性纤维密度在游离缘为(153.63±100.73),基底部为(282.95±126.10)。对照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为(37.65±22.91);SP阳性纤维密度为(23.23±18.41)。两种神经染色方法均证实:(1)MPS组患者髌内侧滑膜皱襞中阳性纤维密度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基底部阳性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游离缘(P〈0.01)。结论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在引起髌股关节疼痛的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中神经纤维分布明显增多,其分布规律为:皱襞基底部的神经纤维数明显高于游离缘;表达与疼痛的产生和传导密切相关的P物质染色阳性的感觉神经纤维明显增多提示髌内侧滑膜皱襞基底部区域是产生髌股关节疼痛的高危区域。

  • 标签: 髌内侧滑膜皱襞 免疫组织化学 P物质 蛋白质类
  • 简介:为探讨脑膜瘤的病理特征.统计分析了34年间经病理证实的1090例脑膜瘤。按WHO分类标准将1090例分成13种类型。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对各类型脑膜瘤均呈阳性表达。电镜结果提示,光镜难以明确诊断的一些特殊类型脑膜瘤,均有各自独特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证明,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在脑膜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膜瘤 光镜检查 免疫组化 超微结构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pulse,EMP)对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inesehamsterovarycell,CHO细胞)和小鼠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探讨EMP对生殖系统影响的机制。方法电磁脉冲辐照CHO细胞和BALB/c雄性小鼠。分别干照后6h、12h和2h、12h取材。制备超薄切片。结果CHO细胞微绒毛减少,溶酶体增多,部分线粒体肿胀,胞浆出现少量空泡;小鼠睾丸组织中细胞间隙加大,有空泡、有髓鞘样结构出现,细胞膜轻度肿胀,溶酶体明显增加,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内质网和核周间隙均扩张,核内出现空泡、髓鞘样结构。结论电磁脉冲辐照可导致CHO细胞和小鼠睾丸超微结构变化。可能是EMP引起生殖功能改变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辐射 CHO细胞 睾丸 小鼠 近交BALBC 动物实验
  • 简介:急性硬膜下血肿(ASH)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一般病情较重,伤后病情变化急剧,难度较大,死亡率高达50%-80%。本研究通过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外伤后首次颅脑CT扫描诊断为ASH的8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CT扫描的出血厚度、中线结构移位情况结合临床病情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硬膜下血肿 中线结构移位 临床意义 厚度 CT扫描诊断 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为研究慢性能功能不全长期进程及其肾功能改变提供可靠的定量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半薄,超薄连续切片和体视学定量分析方法,对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肾小球结构进行了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最明显的改变是肾小球平均体积减小,且个体动物内肾小球大小差异很大;肾小球毛细血管有效滤过表面积减少,并且与肌酐清除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锂导致大鼠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表面积减少所致。

  • 标签: 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小球结构 定量研究
  • 简介:目的建立慢性间歇性低氧(CIH)新西兰兔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CIH早期(0~8周)新西兰兔右心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兔24只置于8%~21%氧浓度的CIH舱内,每天持续6h,6d/周,共8周。于CIH第0、1、2、4、6、8周超声心动图观察新西兰兔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同时随机处死1只,观察右心室心肌和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比较制模后0、1、2、4、6、8周右心结构及功能参数。结果右心结构参数与CIH0周比较,右心室前后径、长径、基底部横径、中部横径、右心室前壁厚度、右心室流出道内径、肺动脉内径、左肺动脉内径、右肺动脉内径、右心房前后径及右心房上下径8周时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心室收缩功能参数:与CIH0周相比,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RVMPI)于4周减小(F=3.46,P〈0.05),三尖瓣环平面收缩位移(TAPSE)于4、6、8周增大(F=3.11、3.41、3.86,P均〈0.05),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于8周增大(F=3.45,P〈0.05),心率校正的等容收缩时间(ICTc)于2、4周时缩短(F=3.13、3.33,P均〈0.05),8周时恢复至基础状态,肺动脉血流频谱射血时间(ET)于1、2周缩短(F=3.01、3.15,P均〈0.05),加速时间(AT)于1、2、4周缩短(F=3.13、3.15、3.32,P均〈0.05)。右心室舒张功能参数:与CIH0周相比,心率(HR)于1周、2周、4周加快(F=3.06、3.12、3.30,P均〈0.05),心率矫正的等容舒张时间(IRTc)于1、2、4周缩短(F=3.15、3.31、3.17,P均〈0.05),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组织多普勒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E?)于1、2周时减小(F=3.13、3.44,P均〈0.05),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三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于4、6、8周时增大(F=4.01、3.82、3.37,P均〈0.05),组织多普勒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舒张早�

  • 标签: 缺氧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压力
  • 简介:研究背景及目的:组织低温保存后产生的效应包括细胞间和细胞质的改变,这些转变被细胞骨架系统所介导。本实验目的旨在研究皮肤低温储存后表皮层β-肌动蛋白的变化,从而分析细胞骨架的低温生物学效应。材料和方法:从同一个体取标本后用5种不同的温度保存。分为新鲜组、4℃组、-20℃组、-80℃组和-196℃组。并在保存7天、14天、21天后进行实验观察,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首先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从形态学上观察β-actin的改变。并用图像分析仪测定表皮组织中的含量变化;继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微丝的变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两项实验得到相同的结果,即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4℃组、-20℃组、-80℃组的β-actin表达均较新鲜组(P<0.05)下降,而-196℃组与新鲜皮肤组表达相似。结论:本实验表明皮肤组织的低温损伤与细胞骨架密切相关,β-actin在该低温生物学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皮肤 Β-ACTIN 低温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脉冲电击对犬行为、心脏功能与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比格犬12只,随机分为5s电击组和10s电击组,每组6只,分别采用输出电压为50±5kV、输出电流为1.6mA的高压脉冲电击,持续电击5s和10s,共电击6次。于电击前、电击后即刻及7d观察比格犬行为、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并在电击后即刻和7d取心肌组织观察心脏组织结构改变。结果行为学观察显示,电击后即刻,比格犬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强直,随后见瘫软无力,伴发惊恐嘶叫、呼吸急促,流涎及二便失禁。10s电击组行为学改变明显重于5s电击组,7d后恢复;心脏电生理检测指标显示,电击后即刻,比格犬心率呈不同程度增加,收缩压呈不同程度升高,舒张压变化不明显;10s电击组即刻T波倒置及QTc较电击前明显延长,心电图呈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等改变,电击10s组明显重于电击5s组,7d后恢复;病理学观察显示,5s电击后即刻犬心肌细胞未见明显异常,10s电击后即刻犬部分心肌细胞轻度水肿、变性等改变,7d后上述病变基本恢复。结论一定条件的高压脉冲电击可对犬的行为、心脏功能及结构造成可恢复性的损伤,且此损伤效应与电击时间有关。

  • 标签: 高电压脉冲电击 比格犬 行为学 心脏损伤
  • 简介:目的:应用64层MSCT观测成人内听道底及其相关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筛选2011年4—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64层MSCT扫描的乳突气化良好、无中耳或内耳病变且无眩晕等平衡功能障碍症状的40例共80耳成人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MSCT图像上观测:横嵴,横嵴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D1),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管)各管的长度、宽径,以及后壶腹神经管的内听道开口(单孔)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D2)。结果80耳的横嵴、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孔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均能显示。其中横嵴局部解剖位置清晰、稳定,位于内听道底的中部,内侧缘自前内向后外走行,D1为(1.56±0.55)mm(0.55~2.67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2.60±0.34)mm(1.54~3.27mm),宽径(0.91±0.23)mm(0.50~1.58mm);上前庭神经管长度(3.39±0.52)mm(2.50~5.06mm),宽径(1.03±0.19)mm(0.74~1.62mm);下前庭神经管长度(1.35±0.27)mm(0.74~2.17mm),宽径(1.34±0.25)mm(0.85~2.34mm);后壶腹神经管长度(3.88±0.84)mm(2.58~6.00mm),宽径(0.63±0.12)mm(0.42~0.98mm)。D2为(2.50±0.72)mm(1.37~5.01mm)。结论64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位于内听道底的横嵴以及面神经管迷路段、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后壶腹神经各骨管和单孔的走行及形态特征,为内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内耳 内听道底 横嵴 前庭神经骨管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系统观察糖尿病大鼠4w、8w、12w和24w视网膜病理改变,特别是视网膜Müller细胞形态变化特点。结果视网膜Müller细胞从4w开始出现少量线粒体肿胀,嵴溶解,并随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加重,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状明显。各时段均未发现典型的毛细血管闭锁、管腔狭窄等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基本正常。结论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要早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在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改变最明显,并随糖尿病时间的延长Müller细胞形态结构改变更加明显。

  • 标签: MÜLLER细胞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形态学 超微结构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睑解剖结构主要特征,同时在其指导下开展上睑下垂矫正术,对手术操作结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本所在医院 2014 年 13月— 2016年 8月收治的 54例上睑下垂患者,对其临床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接受折叠或缩短上睑提肌方式治疗,并且在术中精细化解剖上睑提肌肌瓣结构,结合患者视力,适当对 Whitnall 韧带进行一并处理。根据下垂程度,对肌瓣进行缩短或折叠处理,总结本组病例相关情况。结果:本组 54例患者中, 17例患者行上睑提肌折叠处理,其余 37例患者行上睑提肌缩短处理, 51例患者取得比较满意的矫正效果,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94.44%。结论:对上睑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在其指导下开展上睑提肌肌瓣分离,能够为上睑下垂患者矫正术的正确操作提供保障,在上睑下垂矫正术中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上睑解剖结构 上睑下垂 矫正术
  • 简介: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多数钽珠烧结以及钽纤维丝弥散结合制造的多孔涂层,已用于骨科植入物的生物连接。近十年来,诞生了一种由商业纯钽制成的,具有独特物理和力学特性的新型多孔生物材料。与传统多孔涂层相比,该材料拥有更高的空隙容积、更自由连通的孔、与骨更高的摩擦系数,以及较低的成块硬化性(图1)。此外,该材料为结构性的,有足够的强度可以直接制造植入体,而无需实心的金属基质作支撑。

  • 标签: 多孔生物材料 结构 重建术 骨科植入物 临床
  • 简介:摘要子宫颈为子宫的最低部位,其约占子宫总长度的三分之一,突向阴道,可分为阴道上部分及阴道部分。通过分析子宫颈的解剖学结构与功能,能够为更好的妊娠提供理论依据。我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优质文献,进一步分析了子宫颈解剖学结构与功能对妊娠的影响,现做如下综述。

  • 标签: 子宫颈 解剖学结构 功能 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压治疗对于农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膳食结构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选择我市农村地区126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服用过降压药,将其分为治疗组(71例)和未治疗组(55例),治疗组患者服用降压药治疗,未治疗组患者为进行相关治疗。测量患者的血压和身高、体重;应用连续3d、24h膳食回顾询问法和食物频率法,对两组患者的膳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两组患者能量摄入平均为(8088.9±2407.9)kJ,膳食蛋白质摄入比例为(10.5±2.8)%,脂肪摄入比例为(24.6±6.3)%,而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为(64.9±7.1)%;治疗组患者较少摄入牛奶、豆制品和干果等食物,摄入比率仅为8.5%、16.9%、12.7%,而未治疗组患者摄入此类食物的比率为21.8%、34.5%、30.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碳水化合物摄入比率比较高,达到(66.9±6.2)%,但是,脂肪摄入比例只有(23.1±5.6)%,蛋白质摄入比例只有(10.0±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后,其饮食行为会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导致膳食结构失调,应开展有效的营养知识普及及正确饮食习惯宣教,以帮助患者形成起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提高农村地区高雪艳防控效果。

  • 标签: 降压治疗 农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 膳食结构 膳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