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在德国已初具规模。本文对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它在各层面的体现,并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德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项目合作与人员交流这两种传统模式和基于战略的协同创新四种新模式。本文最后提出了构建高校与企业长期协同关系、教学协同促进科研协同、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多主体协同等三点借鉴。

  • 标签: 德国 高校与企业 协同创新 模式 借鉴
  • 简介: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的差异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造成的障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中西文化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近些年相关实证研究的样本,着重探讨学习风格理论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模型。现有的研究模型试图将国家文化以及文化维度与传统的学习风格理论相关联,来揭示文化因素对学习风格及学习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归纳出三种研究模型并分别对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旨在为中西跨文化教学环境中更具实践意义的学习风格理论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学习风格 跨文化研究 文化 研究模型
  • 简介:卡特尔政党模式是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的突出成果,其显著特点是政党与国家的结合以及政党之间的频繁联盟。因此,卡特尔政党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对政党作为治理工具特性的强化,以及对传统西方以“选举竞争”为基础政党理论的颠覆。从组织结构、社会基础、财政资助和政党竞争等四个维度出发,卡特尔政党模式显然已经在德国兴起。本文认为,选民代际更替和新社会运动对政党功能的部分替代是德国政党卡特尔化的结构性原因;主要政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结盟而非竞争的方式进行运作则是行动者因素;德国国内治理问题、外部环境压力以及政治文化的改变也是影响德国政党卡特尔化的情境因素。

  • 标签: 政党类型学 卡特尔政党 德国政党
  • 简介: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德语笑话常常不能让中国人发笑的原因,探讨怎样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两方面出发更好地理解德语笑话,揭示出只有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充分认识语言的道理.

  • 标签: 笑话 文化差异 双关或多义现象 联想意义
  • 简介:随着近些年来德国围绕大型基建项目频发抗议示威,协商民主也成为热议的话题。人们试图通过推广协商民主,扩大地方层面的参与,解决德国民众与精英疏离的问题,提高政策的接受度乃至民主合法性。海德堡市制定的公众参与准则是协商民主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政治创新,通过制度化、常规化的努力,避免了协商性程序随意性大、作用微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合法性危机原因、对应措施和海德堡模式的探讨,指出了海德堡模式对于改良德国民主制度所做的贡献及不足。

  • 标签: 协商民主 德国 制度化
  • 简介:荷尔德林与一些18世纪德国作家相似,通过关于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阶段的历史发展模式表达历史哲学观与诗学观。万有和谐的理念构成其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鲜明特征,历史的发展演进遵循由过去的和谐与繁荣转为现代社会的异化与不和谐,再转向未来更高层次的万有和谐。本文结合荷尔德林的代表作,分析梳理他对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的演绎。

  • 标签: 荷尔德林 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 和谐观 诗艺理想主义
  • 简介:本文以属于早期宫廷抒情诗的《屈伦贝格之诗》为引子,探讨了该文中三次出现的鹰母题,结合中世纪的文学、历史、宗教文献,论述了中世纪宫廷文化中贵族女性的地位。结论是典型的宫廷抒情诗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是理想化的,并不是现实的体现,而恰是现实的反面。

  • 标签: 宫廷抒情诗 宫廷文化 性别关系 中世纪 中古德语
  • 简介:本文依据伯顿·克拉克教授的高等教育三角形协调模式,深入分析了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协调作用,并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及给高等教育协调模式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德国 高等教育 协调模式 管理体制 发展趋势
  • 简介:文化的无意识,不定向的河流──本世纪语言学研究的印象苑建华二十世纪语言研究展示着一幅拓扑式图形。方法论上存在着研究语言的三种认知图形:(1)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文化生成图形(2)心理学意义上的无意识──文化生成图(3)符号学上的世界──代码关系图形...

  • 标签: 语言学研究 语言性质 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起源 语言与存在 本世纪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哲学范围内的语言学转向无疑将极端相对主义的种子埋藏进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之中。如今,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几乎已经成为了后现代对待真理与知识的正统观念,"凡事依情况而定"俨然已经成为了其在面对任何疑问时所作出的普遍回应。然而,在这一"等值信条"的平等、民主、思辨的表象之下,实则暗藏着后现代自己也未曾意识到的对于绝对真理的恐惧:现代人用相对主义打破了绝对真理的垄断性权威,却在后现代时期通过对一切确定、

  • 标签: 后现代社会 相对主义 文化诊断
  • 简介: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融资模式概况由于历史原因,欧盟各国的医疗保险体制存在显著差别,大致可以分为由税收融资的国家保障体制和由保险费融资的保险体制两种。英国、爱尔兰以及北欧国家实施国家法定的医疗保险,主要由税收对医疗保险进行融资,以瑞典为例,税收资金占其医疗总支出85.2%。其他欧洲国家,如德国、奥地利、荷兰、法国、西班牙,采用的则是混合融资模式。例如,荷兰的混合融资由税收、保险费和个人承担部分组成,私人支出占医疗总支出的37.6%。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比较适合采用混合融资模式,因为在老龄化的社会中,混合融资模式能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就像中文中的“人”字一样,靠两条腿支撑着,这样才能保持平衡稳定。

  • 标签: 医疗保险体制 社会保障体制 融资模式 德国 团结互助 税收资金
  • 简介: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都市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体现了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新思路。本文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探讨了在旧厂房与旧仓库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途径,并对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思考。

  • 标签: 文化创意产业 城市发展 包豪斯 工业建筑遗产
  • 简介:文化和认知的角度考察德语和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断言的是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对等关系。本文从篇章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这两个角度出发,借鉴关世杰对两种语言中词汇关系的区分模式,结合维尔纳·科勒的篇章翻译等值要求模式,提出了适用于五种关系类型词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翻译归根结底是以原文、也以译文读者为导向的一个再生产过程,其要旨在于使读者能在出发语文化本身的关联中解读篇章。

  • 标签: 词汇翻译 等值要求 翻译策略 德汉翻译
  • 简介:德国电视台SAT.1播出的喜剧电影《酸甜邻居》,以中国威胁论和德国人对中国的恐惧心理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四口之家来到德国后,在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都胜出德国邻居一筹,进而引发两家矛盾的故事。影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两国文化差异、以及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诸多刻板印象和偏见,放大到发生在中德两个家庭之间的日常生活邻里矛盾上。基于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分析,该部影片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人造物品、规范与价值、绝对预设),所植入的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得以呈现;结合当下国际背景环境进行的影片分析显示,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倾向负面,这点与国际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是相应的,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基本倾向也是相应的。对该电影的分析,无论在宏观层面(国家交流层面),中观层面(中德跨文化交流课堂教学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个体跨文化交流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酸甜邻居》 中国威胁论 跨文化交流理论 刻板印象和偏见 文化冲突
  • 简介:在上世纪30年代的德国,伴随着反犹思潮的出现,曾经作为德国大都市文化象征的柏林逐渐失去了其以往的文化家乡的指涉含义。由于纳粹对犹太人形象的异化,以及种族隔离政策激起的政治流亡和反抗,柏林作为文化空间的意义逐渐淡漠,被政治情结消解。这一现象在30年代多位作家关于柏林的描写中都得到了体现。

  • 标签: 柏林 反犹主义 文学图像 集体记忆
  • 简介:本文从探寻现代中国大学轨迹出发,对《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作综合评述,认为该书视点独特,档案爬梳与运用甚勤,对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贡献不容小觑。

  • 标签: 德国对华政策 同济大学 文化交流 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