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大多数出生在80年代的人一样。我关于阅读的记忆可以追朔到小学之前,虽已记不得第一本阅读的书是什么,但一定不是《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舶来品,而是那些将故事简化并用图片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小开本的书。我们都统称为“小人书”。也就是通过阅读这些“小人书”.我知道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开始了对文学最初的理解.开启了我对浩瀚书海的无边向往。

  • 标签: 集体记忆 《一千零一夜》 语文 《格林童话》 《三国演义》 故事情节
  • 简介:纪念空间具有唤起和重构集体记忆的功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冼星海纪念政治空间、日常空间和教育空间的多维生产,成功塑造了大众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集体记忆。但全国缺乏统一规制的纪念空间设置,尚未能完全释放冼星海纪念空间应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 标签: 冼星海 纪念空间 集体记忆
  • 简介:在《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中,巫鸿教授对中国礼仪美术的表现方式、历史进程及其背后的政治、宗教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图像艺术来探寻民族的集体记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话以及宗教文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 标签: 礼仪美术 集体记忆 宗教文化
  • 简介:博物馆是记忆的载体与媒介。在博物馆中,记忆的生成、塑造和延续机制有三个层次。第一,展品自身的物理存在构成与参观者的沟通系统,并通过这样的沟通激发后者的回忆;第二,博物馆的展品遴选、展陈设计、路线规划、解说词的撰写等元素构成了符合某种历史话语的叙事系统,集体记忆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生成并凝塑参观者的文化和族群认同;第三,博物馆自身的历史——其概念的提出、展馆的设计与建设、展陈的叙事构建等过程——促发并强化相关参与群体的集体记忆与认同。

  • 标签: 博物馆 集体记忆 叙事 话语 认同
  • 简介:集体记忆植根于人、空间(地方、景观)、时间,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与手段。本文从理论渊源、研究内容、方法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研究立足于集体记忆主体、载体和机制三方面,以空间、地方、景观、仪式、旅游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现象背后的政治性、竞争—协商性以及利益主体,个案研究为主,案例类型较为丰富,方法上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及相关模型构建。相比国外研究热潮与成果,国内研究仍处于萌芽起步与概念引入阶段,未来可拓展集体记忆载体形式的研究,深化集体记忆机制即人地关系层面,加强实证与量化方法应用。

  • 标签: 集体记忆 地方 景观 仪式 旅游
  • 简介:集体记忆与道德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集体记忆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挖掘集体记忆与道德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探寻当前道德失衡的原因,并从文化变迁的层面来思考集体记忆变化给道德观转变带来的影响,从建构集体记忆的角度来思考培育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方法。

  • 标签: 集体记忆 道德 文化
  • 简介: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开创了记忆文化的阐释框架。从集体记忆理论到文化记忆的理论分析路径近年来也被学界广泛使用。本文通过对成吉思汗祭祀集体记忆的系统梳理和文化记忆内涵与外延的相关分析,阐释成吉思汗祭祀传承与变迁中彰显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及国家认同。

  • 标签: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成吉思汗祭祀 仪式音声 文化认同
  • 简介:摘要:《神堂记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本土人类学力作。作者景军教授以社会记忆的视角对甘肃永靖县大川村的孔庙被毁重建过程中对村民的生活、仪式、思想上斗争进行研究形成了一部佳作《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景军教授在大川及附近22个村庄长期进行田野作业,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对大川整体描写,给年轻学者提供学术上的指引。景军教授展现给人们如何运用“记忆”来重构社会关系,以及展现了人们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思想斗争与变化、适应与再适应。

  • 标签: 社会记忆 文化发明 记忆重构 仪式 祖宗崇拜
  • 简介:运用文献法与实地调查法,对五邑龙舞盛与衰的时空逻辑进行了系统剖析。五邑龙舞兴起与繁盛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农业社会生态下的龙舞所承载的意义与功能可以满足农民需求,促成龙舞生态系统各个要素相互衔接以及文化与社会需求相协调,形成“自生→共生→再生→下一个新的自生”的循环演进模式。五邑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五邑龙舞的角色与社会功能出现弱化;龙舞的传统农业社会生态被解构,龙舞的时间与空间被极大压缩;随着“村落终结”,丧失了传统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组织、物质与制度基础的五邑龙舞,再也无法承载满足民众需求的功能,走向持续衰败。在阐述五邑龙舞集体记忆特性,新媒体对五邑龙舞集体记忆价值与延续性影响以及生存危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El常生活视角的物理空间重构、文化空间重构与节庆体育的记忆唤醒的五邑龙舞集体记忆空间重构路径。

  • 标签: 五邑 龙舞 民俗 生态环境 结构功能 集体记忆
  • 简介:客家华侨文化是客家人善于迁徙的注解之一,也是客家文化中最具有鲜活故事的篇章。在近现代历史上,梅州客侨文化可圈可点,其中客家“过番”歌谣是华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学者关注和研讨。“番”在中国历史上被用来指那些未开化之地,东南沿海一带的族群用“番”泛称南洋一带土著民族,而“唐”则泛指中国,“过番”指唐人到南洋,“转唐山”指华人回到原乡。

  • 标签: 华侨文化 族群认同 客家人 集体记忆 歌谣 中国历史
  • 简介: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是战争电影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但是,国家认同有双重理路,英雄主义有多元表征,集体记忆有代际变化,文章试图说明,“英雄主义”和“集体记忆”如何在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中建构不同的国家认同。

  • 标签: 战争电影 英雄主义 集体记忆 国家认同
  • 简介:集体记忆是一个群体的共同历史,其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如宗族的族谱与宗族仪式。这些宗族、族谱曾在一段时间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一些村庄开始了村庄记忆的重建工程,如重修族谱、编写村志等。本文以安徽宅坦村为个案进行研究.发现在再造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民间权威精英充当了重建村庄历史的中间力量。重建记忆,主要是为了重建村庄的认同感,提高村庄的凝聚力。然而,重建后的集体记忆,可能难以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了。难以发挥记忆的功能。

  • 标签: 集体记忆 村庄认同 村庄精英
  • 简介:《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 标签: 《格萨尔》 集体记忆 语境 文本形态 结构形态
  • 简介:城乡流动过程是一种不断融合与调试的过程,在电视消费世界中农民工群体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思想、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人际交往模式,以及社会心理结构,寻求乡村集体经验与电视世界之间的对接,寻求在独立意识中不断复苏的个人权利意识与城市生活经验之间的对接。他们在消费突围中修正乡土社会中的集体记忆,建构在城乡社会关系中的集体经验,重塑集体记忆,从而在实现代际更替的同时完成个人在城市社会的选择,并以新的集体经验的积淀为前提,呈现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另一种社会化过程。

  • 标签: 集体记忆 代际更替 农民工 电视经验
  • 简介:【摘要】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过建构集体记忆实现群体和文化认同。昆明翠湖博物馆群落从三个方面建构集体记忆:历史建筑唤起集体记忆;叙事结构凝聚集体记忆;社会功能传递集体记忆

  • 标签: 翠湖博物馆群落 集体记忆 文化认同
  • 简介:'东亚病夫'并不是一个对象化的历史事实,而是被'自我的东方化'构建出来的一种情结,一种效果的历史,其经过集体记忆的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促进近代中华民族武术精神复兴的'牛虻'。如今,作为民族身体符号的武术需要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富足平稳的社会环境,容易导致民族精神在其中慢慢沉沦,所以可以在转义后的语境中再次复活这只'牛虻',助推当代武术精神的重构。

  • 标签: 集体记忆 武术精神 病夫情结 自我的东方化 当代意义
  • 简介:在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集体记忆发挥着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而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中大众传媒影响巨大.媒介通常采用年代划分作为对历史事件评价标准并用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记忆建构,同时以一种权威角色的定位来建构集体记忆,通过叙事的不同引用方式大众传媒对公众记忆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大众传媒分类并储存了过去的历史,而这些被中介化的过去也变成了合理化的权力来源并被用以凝聚少数民族的共识和加强认同.

  • 标签: 集体记忆 少数民族 身份认同 媒介建构
  • 简介: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表现之一,2006年以来网络上风行的“80后”晒童年现象,是“80后”一代社会集体记忆情境的重要表现,它反映了当代青年思想的特征,折射出改革时代经济社会的变迁。对晒童年现象的表现、社会时代诱因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引领青年文化和加强青年工作。

  • 标签: 集体记忆 “80后”青年 晒童年现象 青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