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范围副词由表总括、表限定和表类同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理论上应是相互独立的。但有的范围副词可兼表其中两部分,通过对其中的“但”“仅”两个范围副词对这一非范畴化的现象分析,以期探求其出现的原因。

  • 标签: 范围副词 非范畴化 原因
  • 简介:含“三”的成语蕴含的量有物量、时间量(含动量即频率的高低)、空间量和程度量(含性状和动作的程度),各有大量和小量之分;还有等量和不等量、增量和减量、比较量等。“三”字成语表达量义具有“容多量于一条成语之中”“借甲量表乙量”“用具体的量义指代抽象的事物或量”“以确量(准量)或约量(模糊量)指代全量——总称”等,还描写了量的作用;表达量义的手段有修辞和语法。

  • 标签: “三”字成语 量范畴 种类 特点 手段
  • 简介:综合近年来有关研究,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英汉特殊被动化现象的规律和认知机制,认为特殊被动句的形成是非范畴化的结果。英汉特殊被动句在概念、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偏离了原型结构和意义,经历了非范畴化过程。研究结果可为被动句式的扩展和解读提供一定的认知理论依据。.

  • 标签: 特殊被动句 范畴化 非范畴化
  • 简介:在对双Quantale模基本性质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双Quantale模范畴中的余极限,给出了余极限的基本结构,证明了双Quantale模范畴的余完备性,这是对已有双Quantale模范畴性质的完备和补充.

  • 标签: 范畴 余极限 余完备
  • 简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对各种文体的论述,并提出了“体要”的概念。本文通过梳理这些论述,在文体的基本品性和不同文体写作的关键、要领等方面,对“体要”进行解读,在事义、辞采、情志、结构等具体层面上阐释并重构“体之要”的内涵。对“体要”整体而合理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刘勰的文体观念与文学思想。

  • 标签: 《文心雕龙》体要 基本品性 多层面性 分歧解释
  • 简介:语言中的量是有关事物、事件或者性状的大小、范围、程度等的范畴,量范畴形成一个系统。汉语量范畴系统分为量类和量值两个次系统。量类次系统根据指涉的对象在语言符号系统内外而分为语言的量和事物的量,其中,语言的量进一步分为语气量和情感量,而事物的量首先依据在量范畴系统中的地位分为基本量类和派生量类。派生量类是在基本量类基础上增加特定的参数得到的,这些参数是开放的。量值次系统主要有大小、界限、比例和次序。量类和量值的组合可以确定一个量。

  • 标签: 量范畴 量类 量值 系统
  • 简介:自西周以降,儒家学人自觉不自觉地向世人传授了阅读与为之法,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颂其诗书""论其世""尚友"等;这应该说是中国儒家学派最早的诠释或解释之端萌。董仲舒通过对《公羊春秋》的诠释,不仅演绎出了《春秋繁露》,而且为西汉王朝提供了一套新的政治伦理体系和社会伦常范式。

  • 标签: 新儒家 董仲舒 认识论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在古代文献语言中回鹘语名词的“格”范畴中名词的“格”词缀有好几类,按回鹘语名词的“格”范畴所表示的意义来辨认回鹘语名词“格”的组成。回鹘语名词“格”范畴中不仅有8个“格”而且有11个“格”。及在词缀的构成方式、作用等问题举例进行分析。

  • 标签: 名词 回鹘 范畴 古代文献 构成方式
  • 简介:生命范畴是语言里的基本范畴之一,它及其下位范畴在汉语的词汇、词法和句法中均有不同于无生范畴的映射或表现.在词汇层,有生范畴映射为区分不同有生本体及其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词汇单位.在性范畴中,有生范畴映射为名词有无性别成分标记,在格范畴中映射为名词主要充当核心格还是外围格的潜能.在句法层次上,主要表现为体词、谓词的有生性对句子语序结构的宏观制约和对句法成分的微观调控.

  • 标签: 汉语 生命范畴 词汇 词法 句法 语法范畴
  • 简介:比兴范畴最早产生于《诗·大序》,是诗经六义的重要内容,此后便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之滥觞,刘勰《文心雕龙》对比兴范畴有专章评述,指出了比兴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强调了比兴的情感因素在文学表现中的功能。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比兴观,尤其对象的概念作了重要阐释,并且将象与比兴结合起来进行文学批评,他在《跋陈西峰韭菘吟》中提出了“蒸菘滋味”说,包含了“诗中有人”和“本色平易”两个重要内容。章学诚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恪守比兴的原则,注重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强调比兴中的情感,而且更强调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象的审美意蕴,是清代《文心雕龙》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家。

  • 标签: 刘勰 比兴 章学诚 韭菘滋味
  • 简介: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是"生命化"批评,生命化文评以文气说为中心。文气说认为艺术主体的精神内蕴与文学作品的风格相表里。文气说铸造的美学范畴来自人物品藻,而人物品藻用今天的观念看就是以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心的审美。这种审美实际包含着一种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中心的美育观念。而这种人格精神的提升与修养就是中国美学的工夫论,工夫论认为艺术的审美体验与作家的性情特征相关,不同的审美境界可以看作是以气的工夫修养为境界的人格生命不同向度的呈现。从工夫论来看,中国文艺批评中的审美范畴既是对审美对象的描述,也是对艺术家的精神境界的描述。中国文评的审美范畴是人生境界与艺术创造结合的产物,而非像西方的美学范畴那样,仅仅是作为审美的现象出现的。而从艺术家精神的审美修养来衡量,诸多的美学范畴可以归约为气韵、风骨、雄浑这三种。

  • 标签: 工夫修养 审美范畴 人生境界 气韵 风骨 雄浑
  • 简介:摘要:伴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互动载体逐渐由现实空间转为现实虚拟的交错空间,互联网为个人发表、评论、转载各类信息提供便利,使得各种奇谈怪论在交错的空间中不断传播。从社会的视角出发,本文首先着重阐述高校网络舆情的社会意蕴即:现实与虚拟的“表演者”是舆情主体;交错互构的网络体系成为舆情传播的载体。其次,从群体认同与极化、多元诉求与冲突、利益攫取与传播三个层面深刻剖析舆情生成的逻辑,并将事件划分为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两类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为高校更具针对性的网络舆情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表演者 生成逻辑 舆情类型
  • 简介:句子范畴内的动词重叠具有“事件性”。事件都是在具体环境中发生的,语境就成为制约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对动词重叠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语境。语境不同,同一个动词就有了可重叠也可不重叠的“双重”形式。本文旨在通过大量实例,考察动词重叠的语境制约,分析同一个动词处在不同的语境中,既可以重叠又不能重叠的“矛盾”现象。

  • 标签: 事件性 语境 动词重叠 句子范畴
  • 简介:本文对运动、变化、发展三范畴的关系,作了与传统观点很不相同的解释,认为三者在外延上不是同一关系,而是构成了一个属种序列;且运动是无向的,变化是有向的,发展是定向的;主体把握它们的方式也不一样。物质世界从运动到变化到发展,和人类对三者的认识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关于辩证法三大规律关系的传统说法也是不准确的,应当把它们分别看作运动规律,变化规律和发展规律。

  • 标签: 运动 变化 发展
  • 简介:摘要:在学校中加入体育课,为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课程,许多地区的学校更重视主课学习或者试卷分数,忽视体育教育的现象频发,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发布《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保证在校期间,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体育课质量,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根据督导原则做到有效、有序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 标签: 体育 体育督导 实施范畴 困境 策略
  • 简介:原型理论也被称为原型范畴理论,它是作为经典范畴理论的对立面而被提出的,而后者又往往被等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其实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JohnR.Taylor在其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一书中对亚里士多德范畴观的引证。在此书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归纳为四个要点,并称之为经典范畴理论,然后才借此阐明了与之相对立的原型范畴理论。但Taylor的引证其实是对亚里士多德范畴论的误读,亚里士多德范畴论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所谓的经典范畴理论,相反,亚里士多德早已经认识到了范畴模糊现象和范畴典型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做出了足够清晰的理论性描述。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包容性。

  • 标签: 经典范畴论 本质 定义 范畴典型 隶属度量词
  • 简介:<正>美学范畴的形成,是美学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对于美学范畴理论的深入研讨,则是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当代美学,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初步建立起美学范畴的基本格局。但是,由

  • 标签: 美学范畴 当代美学 西方现代美学 艺术美 美学体系 美学学科
  • 简介:现代汉语词语搭配识别是汉语信息处理的研究热点。动词次范畴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信息,也是词语搭配识别的一种有效的先验知识,将成为统计方法和语义分析的有益补充。本文将动词划分为24个次范畴,并给出了次范畴标记,主张通过清华树库、语法信息词典等现有研究成果,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构建搭配专用的动词次范畴信息库,进一步提高语法知识在搭配识别中的利用效率。

  • 标签: 词语搭配 动词次范畴 信息处理
  • 简介:本文探讨了范畴化理论在大学专业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并阐述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则。

  • 标签: 范畴化 语法 语法教学
  • 简介: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法学教育改革已进入突破瓶颈的关键阶段,法学实践成为当下学者研究的热点。对法学实践性更深一步的论述是要认识到它的相关范畴,即在理想与现实的范畴内认识实践的品质、在主观与客观的范畴内认识实践的本质。

  • 标签: 法学 实践的品质 本质 对应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