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的HBsAgHCV、TP以及HIV相关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实验对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60例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对其HBsAgHCV、TP以及HIV相关感染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输血前及手术前男性患者的HBsAg阳性检出率、HCV阳性检出率、HIV阳性检出率对比女性患者,呈P<0.05,不同年龄段中的男性和女性患者的HBsAgHCV、TP、HIV感染指标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性。结论检测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的HBsAgHCV、TP以及HIV相关感染指标能明确患者的相关感染疾病状况,存在应用价值。

  • 标签: 输血前 手术前 HBsAg 抗HCV 抗TP 抗HIV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胶体金早孕试纸是通过检测β—HCG水平快速诊断早孕的常用临床检测手段,β-HCG水平的升高或降低还可见于早孕之外的其他情况。文章就临床HCG尿检中的阳性阴性的常见情况做个简要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 标签: 胶体金早孕试纸 阳性 阴性
  • 简介:现代心理测试技术中,CQT测试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CQT的假阳性主要受准绳问题无效和被测人污染两方面的影响。MCQV测试主要通过对准绳问题有效性进行测前检测来控制CQT的假阳性。CQT测试的假阴性则主要受被测人反测试和自我弱化以及相关信息点记忆淡化或者无记忆的影响。SKY测试可以对CQT测试的假阴性进行控制。

  • 标签: CQT测试 假阳性 假阴性 MCQV测试 SKY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的核抗体(ANA)阳性患者,使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核抗体谱(ANAs)的结果,观察二者结果的一致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各临床科室就诊的558例ANA阳性患者,ANAs的结果,观察结果的一致程度。结果ANA阳性的患者,ANAs的阳性率为58.96%,ANA的滴度为1320,11000,13200,110000的患者,ANAs的阳性率分别为45.88%,77.72%,83.61%,100%。结论ANA阳性的患者存在ANAs阴性的情况。而且ANAs的阳性率随着ANA滴度的增高而增高。

  • 标签: 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谱 间接免疫荧光法 免疫印迹法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对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数据库中关于HBsAg水平与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清学转换关系的临床研究。应用RevMan5.2软件。结果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467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sAg应答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64.3%,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19.8%(P<0.0001);HBsAg应答组HBsAg消失率为30.5%,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0.4%(P<0.05);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HBsAg基线水平为(3.4±0.6)lgIU/mL,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的(3.7±0.4)lgIU/mL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eAg阳性患者在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早期快速下降是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有效预测因素,甚至对HBsAg的消失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HBSAG HBEAG血清学转换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两步法全面实施后献血者HBsAg阳性淘汰率升高的原因。方法对成都市血液中心2005年至2011年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Ag检测,比较阳性淘汰率变化趋势,分析新投入使用的两步法HBsAg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ELISA两步法全面实施后HBsAg阳性淘汰率上升约0.7%,新投入使用的两步法试剂检测室内质控品的S/CO值均比一步法试剂结果高。结论两步法ELISAHBsAg试剂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但对其特异性也应达到较高的水平。

  • 标签: 两步法 献血者 HBsAg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为C基因型的HBsAg阳性母亲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399对。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婴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选择HBV DNA载量≥106 IU/ml的113例母亲为研究对象,其新生儿发生宫内传播的22例为宫内传播组,随机选取其中22例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作为对照组,母亲HBV DNA经提取、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编辑及剪接后与从NCBI下载的标准序列比对进行基因分型,最终选择C基因型的39例母亲进行突变分析。结果HBV为C基因型(88.63%)的母亲共39例,其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母亲A1762T/G1764A双突变率在两组差异显著(7.53% vs. 27.72%,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是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aOR=0.065,95%CI:0.006~0.746,P=0.028)。母亲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与新生儿HBeAg水平有关(P=0.050)。结论HBV C基因型的HBsAg阳性母亲HBV DNA 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降低HBV宫内传播的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 核心启动子 HBs抗原 HBe抗原 A1762T/G1764A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HIV抗体(-HIV)的免疫层析快速试剂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502份健康体检血清标本同时用快速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HCV、-HIV,对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与ELISA相比,502份血清标本中HBsAg金标法有2份假阴性,5份假阳性。灵敏度为99.6%,特异度为99.0%,准确度为98.6%;-HCV金标法无假阴性,有9份假阳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2%,准确度为98.2%;-HIV硒标法有2份假阳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6%,准确度为99.6%。[结论]金标法检测HBsAg灵敏度和特异度稍低于ELISA,有漏检和误检现象,而-HCV、-HIV快速法与ELISA比较灵敏度相当,而特异度稍低,因此,都要结合ELISA结果才可出具最终检测报告,-HIV的检测任何一种方法出现阳性时都要进行确认试验。

  • 标签: 免疫层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抗体 丙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100例输血前患者血HBsAg(乙肝表面抗原)、HCV(丙肝抗体)、HIV(艾滋病病毒)、梅毒抗体检验结果,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于2021年3月-2021年9月本院10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检测其血HBsAgHCV、HIV、梅毒抗体。结果:血HBsAg阳性19例、HCV阳性2例、HIV阳性1例、梅毒抗体阳性5例,共占比27.00%(27/100),其中女性低于男性(p60岁的梅毒抗体阳性者最多。消化科占比40.74%(11/27)、普外科占比25.93%(7/27)、肿瘤科占比18.52%(5/27)。结论:临床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之前加强传染病检测,能够有效预防经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

  • 标签: 输血治疗 HBsAg 抗HCV 抗HIV 梅毒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抗Ku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认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Ku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得到的3组患者间进行对比。结果4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8)岁,男女比例为1∶4。平均随访(11±7)个月,其中伴发恶性肿瘤2例,死亡3例。最常见的脏器受累为间质性肺疾病,共24例(60%);最常见的疾病诊断为炎性肌病,共11例(28%),其次为SLE 9例(22%)。根据40例Ku抗体阳性患者的32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后,40例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间质性肺疾病(84%,P<0.01)发生率最高,肾脏受累(0)、血细胞减少(0)、浆膜炎(0)的发生率最低(P均<0.01),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阳性率最高(16%,P=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为符合炎性肌病的特点;而C组的肾脏受累(57%)、狼疮皮疹(71%)、血细胞减少(57%)、低补体(71%)的发生率以及狼疮相关抗体(如dsDNA抗体、Sm抗体、His抗体)、Nuc抗体、Rib抗体阳性率最高(P均<0.05),更符合SLE的疾病特点,这2组患者有各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几乎没有重叠。结论Ku抗体可以出现在各种自身免疫病中,其中最常见的为炎性肌病,其次为SLE。Ku抗体阳性的患者很少出现SLE和肌炎重叠,整体预后良好,但需警惕肿瘤等并发症。

  • 标签: 抗Ku抗体 抗dsDNA抗体 间质性肺疾病 炎性肌病 重叠综合征
  • 简介:自1995年2月至1998年12月,对52例血清-HB8阳性肝炎患者采用PCR法进行了血清HBVDNA检测,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感染状态 抗阳性 状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梅毒检验假阴性与假阳性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梅毒检验的3000例住院病人临床资料,选取时间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分析梅毒检验假阴性与假阳性原因,进而提出有效预防措施,叮嘱患者、家属及临床医生严格执行。结果病人自身的一些疾病状态,检验方法、检验试剂用量及操作不当均可影响梅毒检验结果,造成假阴性及假阳性。结论提高梅毒检验准确性的措施包括加强患者、家属及实验室医师之间配合度,需要对实验室管理进行进一步加强,可促使临床诊断更加准确,可促使梅毒检验中假阴性及假阳性发生率明显降低,降低患者误诊率。

  • 标签: 梅毒检验 假阴性 假阳性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梅毒检验的假阴性与假阳性结果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临床诊断梅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进行梅毒检验的40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择取时间在2014年4月26日至2015年4月26日期间,对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总结关于梅毒检验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原因。结果4000例受检者中,共40例确诊为梅毒,梅毒检出率为1.00%,其中假阳性共6例,假阳性率为15.00%,剩余的3600例受检者中,共发现300例假阴性患者,假阴性率为8.33%。结论梅毒检验的假阴性与假阳性情况较多,试剂、实验室操作、检验方法、生理及病理是导致梅毒检验假阴性与假阳性结果的主要原因,故在检验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标准过程的质量控制,及时掌握受检者的用药情况和病史,实施综合防控,进一步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

  • 标签: 梅毒检验 假阳性 假阴性 原因 分析
  • 简介:我们对HBsAg阳性的出国劳务人员进行了HCV感染情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HBsAg阳性血清来自出国劳务人员;HCV试剂系上海科华公司试剂盒。

  • 标签: 出国劳务人员 HBSAG阳性者 HCV感染 调查 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湖北荆州市填报军校学生连续三年的体检血检资料进行查阅,了解一个时期特定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结果三年累计HBsAg阳性率为2.23%,不同年份的阳性率分别为2.51%、2.16%、1.79%,不同性别阳性率比较(X2=0.20P<0.05)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片区阳性率比较(X2=0.71,P<0.05)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居住地阳性率比较(X2=4.640.01<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填报军校学生HBsAg阳性率较低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城区高于乡镇。

  • 标签: 填报军校生 HBsAg阳性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产前检测HBsAg-HIV1+2、-HCV,梅毒4项传染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孕妇进行产前HBsAg-HCV、-HIV1/2、梅毒4项血液传染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结果HBsAg阳性436例,阳性率8.5%;-HCV阳性1例,阳性率0.02%;-HIV1/2阳性2例阳性率0.03%;梅毒阳性14例,阳性率0.3%;总阳性率8.85%。结论孕妇产前血液肝炎病毒及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高度重视产前、产时、产后的预防,加强围产期孕妇血液传染标志物检测,采取预防保健措施从而可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避免和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和院内感染。

  • 标签: 孕妇 产前 血液传染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与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9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学特征。应用#检验比较不同组的差异;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疾病进展相关因素。结果低ER水平(HR5.59,95%CI:2.42~12.95,P〈0.001)、低PR水平(HR0.19,95%CI:0.04~0.90,P〈0.05)和高Ki-67增殖指数(HR5.84,95%CI:1.91~17.85,P〈0.05)的患者复发率更高。ER+/PR+患者与ER+/PR+患者在肿瘤体积(P〈0.001)、病理分期(P〈0.001)、Ki-67水平(I〉20%)(P〈0.001)、Her-2阳性表达(P〈0.05)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R+/PR+乳腺肿瘤比ER+/PR+乳腺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

  • 标签: 孕激素受体 受体阳性 阳性孕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