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HBeAg、抗HBe检测分析

/ 1

401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HBeAg、抗HBe检测分析

李剑华

李剑华(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191-02

【关键词】HbsAg抗HBe检验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直接指标,但其传染性大小却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检出密切相关,这已被HBV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大量流行病调查所证实。在HBsAg携带者中,血清HBeAg/抗-HBe阳性者都具有传染性,因为大多数HBeAg阳性携带者和少数抗-HBe阳性者的血清中存在HBvDNA。为了解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HBeAg、抗—HBe分布状况,我们对饮食服务行业中401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进行了“e”系统的检测观察。并作简要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检测对象: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无症状HBsAg携带者401例。

1.2试剂与方法:HBsAg的检测用RPHA法,滴度1:8为阳性,以中和试验确认并读取滴度,HBsAg诊断血球及HBsAg中和抗体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品;HBeAg、抗—HBe检测用ELISA法,实验步骤及结果判定按试剂盒说明。试剂盒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制品。

2结果

2.1HBeAg、抗—HBe检出率:401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HBeAg阳性率为39.65%。(159/401)、抗—HBe为51.62%(207/401),“e”系统总检出率为91.27%(336/401)o

2.2HBeAg、抗—HBe与HBsAg滴度关系:401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e”系统检测,结果显示为随着HBsAg滴度的升高,HBeAg检出率增高,抗HBe检出率则随着HBsAg滴度的增高而降低,其差异非常显著(见表)。

3讨论

3.1本文401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HBeAg检出率为39.65%,与国内多数报导一致,用EIJSA法(本文所用试剂亦为该院制品),检测126例成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有51人为HBeAg阳性,阳性率为40.48%的结果相一致,表明在我国成人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具有强传染性者约占2/5,其在人群中的传染源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在母婴垂直传播上的作用,更应引起重视。

3.2HBsAg在HBV感染者血清中出现最早,滴度高,是乙肝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一个典型的急性乙肝患者,于潜伏期先出现HBsAg,经2~6周才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异常。血清中HBsAg的存在是HBV感染的标志,并有HBV的复制,其HBsAg的多少与HBV的生成量相平行。如肝功能正常仅HBsAg阳性,可能是HBV携带者或肝功能恢复正常而HBsAg尚未阴转。但在临床上也存在着HBsAg阴性的持续性HBV感染者,其血清中可检出高滴度的抗-HBc,用更敏感的RIA法可检测HBsAg,其结果可在检出线上波动。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可测不出,而HBV活动性感染仍明显持续,若作为慢性肝炎或作为供血者可引起新的感染和传播。

3.3抗-HBe阳性多见于HBeAg阴转的病人,它意味着大部分HBV已被清除或抑制,HBV生成减少,是传染性降低的一种表现。抗-HBe出现仅示血液传染性较小,但不能作为无传染性的标志。近年来发现,抗-HBe阳性及HBV-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是HBcAg缺陷性变异株所致。

3.4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抗—HBe的检出率各地报导极不一致。欧美成人带毒者几乎很少有HBeAg阳性。而抗—HBe检出率为51-73%,卫生防疫中心肝炎研究室等报导为42.11%,本文检测结果为51.62%,各地不同的检测结果,不仅与检测对象的年龄、带毒时间、免疫遗传因素有关,检测试剂的质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5国内外均有报告,HBeAg阳性率与携带者HBsAg滴度密切相关,本次检测明确显示了HBeAg的阳性率与携带者HBsAg滴度成正比,也就是说,HBsAg携带者的传染性是随着其滴度的升高而增强,高滴度HBsAg携带者HBeAg阳性出现率高,抗—HBe阳性出现率低。HBeAg阳性者中有85%以上的人HBsAg滴度≥1:256,本次检测结果在159例HBeAS阳性者中有145例(91.19%)HBsAg滴度≥1:128,有108例(53.73%)HBsAg滴度≥1:1024。

参考文献

[1]章华础,肖祥熊.肝炎血清标志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66-68.

[2]陈松.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3,17(3):295.

[3]徐蓓,姚光弼.血清乙型肝炎前S1抗原检测及其病毒复制的关系.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7,11(2):27.

[5]顾国浩.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基因变异[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7,18(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