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6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274例,其中男81例,女193例,年龄(53±11)岁,根据诊断分为血清ANCA阳性肺间质病(ANCA-ILD)、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间质病和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CTD-ILD/IPAF)及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组,分析3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血清学、肺功能、影像学、生存及复发方面的差异。结果274例患者中ANCA阳性38例(38/274,14%),发病年龄(59±10)岁,随访时间(52±31)个月,死亡7例(7/38,18%)。ANCA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CTD-ILD/IPAF[(52±10)岁]和IIP[(53±11)岁,H=19.29,P<0.001],血红蛋白[(129±21)mg/L]低于CTD-ILD/IPAF[(138±15)mg/L]和IIP[(140±19)mg/L,H=8.17,P=0.017],ESR[(46±35)mm/1 h]高于CTD-ILD/IPAF[(26±24)mm/1 h]和IIP[(19±22)mm/1 h,H=19.73,P<0.001],治疗后肺功能FVC改善率(31%)低于CTD-ILD/IPAF(59%)和IIP(39%,χ2=11.74,P=0.003),胸部CT病变吸收率(61%)低于CTD-ILD/IPAF(82%)和IIP(67%,χ2=9.23,P=0.010),病死率(18%)高于CTD-ILD/IPAF(6%)和IIP(12%, χ2=7.16,P=0.028)。结论ANCA阳性患者与其他类型肺间质病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 肺疾病,间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MOG-IgG)阳性水通道蛋白4免疫球蛋白G抗体(AQP4-IgG)阳性视神经炎或伴有视神经炎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共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以视神经炎为主要表现、血清抗体阳性的住院连续病例106例,根据血清抗体型别分为MOG-IgG阳性视神经炎(MOG-ON)组(35例)及AQP4-IgG阳性视神经炎(AQP4-ON)组(71例),平均随访14.9个月(5~26个月),比较不同血清型别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差别,并进行不同转归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与AQP4-ON患者比较,MOG-ON患者男性[37.1%(13/35)比15.5%(11/71),χ²=6.274]、双眼受累[48.6%(17/35)比19.7%(14/71),χ2 =9.432]、伴眼痛[82.9%(29/35)比62.0%(44/71),χ²=4.770]、视盘水肿[63.5%(33/52)比36.5%(31/85),χ2 =9.442]及盘周出血[15.4%(8/52)比2.4%(2/85),χ²=6.286]较多见,其他自身免疫指标异常较少见[11.4%(4/35)比52.1%(37/71),χ2 =16.360](均P<0.05)。与AQP4-ON类似,MOG-ON广泛累及幕上、幕下和颈、胸髓脊髓长节段及视路各段,但视神经眶内段前部受累较AQP4-ON多见(χ2 =17.506,P<0.001),而视神经鞘膜受累少于AQP4-ON(χ²=4.075,P=0.044)。MOG-ON患者发病3个月矫正视力≥0.5的比例(92.3%,48/52)高于AQP4-ON患者(50.0%,34/68)(χ²=24.374,P<0.001),血清MOG-IgG阳性是视神经炎视力恢复的有利因素[OR(95%CI):11.537(2.090~63.690)],起病年龄大[OR(95%CI):0.945(0.908~0.983)]、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OR(95%CI):0.116(0.031~0.439)]、视神经鞘膜受累[OR(95%CI):0.246(0.066~0.916)]是不利因素。MOG-ON的复发率(37.1%,13/35)低于AQP4-ON(59.2%,42/71;χ2 =4.550,P=0.033),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是视神经炎复发的促进因素[OR(95%CI):6.908(2.312~20.634)]。结论相比AQP4-ON患者,MOG-ON患者男性多见,更多表现为双眼痛性视力下降、伴视盘水肿及盘周出血、视神经眶内段前部受累,而视神经鞘膜受累以及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相对少见。MOG-ON患者较AQP4-ON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较好,复发较少。起病年龄大、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视神经鞘膜受累是视神经炎恢复的不利因素,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也是视神经炎复发的促进因素。

  • 标签: 视神经炎 视神经脊髓炎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水通道蛋白4 免疫球蛋白G 抗体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开积累两种类型乳腺癌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这三年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的详细资料,用于此次研究。以是否为三阴性乳腺癌为分组依据,对收集到的资料对应的患者进行分组,1组为三阴性组,另一组为非三阴性组,进行两组患者各个类型资料的对比。结果:首先,在临床特征方面,三阴性组的发病年龄更轻,初潮年龄更早,肿瘤直径>5cm的患者的比例更高,肿瘤低分化率、淋巴结转移率、远处器官转移率更高,与非三阴性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均确定,P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非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分期 淋巴结转移 内分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从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择8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与治疗之前进行比较,两组入组患者的PANSS得分出现显著下降,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和总分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之后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 典型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改善
  • 简介:摘要介绍1例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双抗体阳性的边缘叶脑炎患者。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史,本次发病主要症状为颞叶癫痫、面臂肌张力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右侧海马长T2信号、无强化、灌注正常;脑电图示发作间期阵发性慢波、尖慢波;血MOG抗体、血和脑脊液LGI1抗体双阳性,主要诊断为边缘叶脑炎,给予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好转,复查双抗体均转阴。该LGI1/MOG双阳性病例较罕见,且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并非与单一抗体阳性患者完全一致,有其不同特点。文中对该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报道以期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边缘叶脑炎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及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双阳性伴膜性肾病的罕见病例。本病例为中年女性患者,其临床表现符合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GBM抗体均阳性。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ANCA相关性新月体肾炎合并GBM抗体阳性和Ⅰ~Ⅱ期膜性肾病(MN),给予血浆置换及免疫抑制治疗后随访观察31个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肾小球基底膜 肾小球肾炎,膜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HBsAg携带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全省18个县区1~85岁人群共12350人进行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LISA检测。结果河南省总调查人群HBsAg是2.89%,5~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49%。与2002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全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2.21%,5~14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1.65%。河南地区HBsAg阳性率存在地区差异,豫西低于豫东,豫北低于豫南。结论河南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河南人群HBsAg阳性率存在地域差别。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HBsAg阳性率 地区分布 年龄分布
  • 简介:目的了解新生中HBV感染情况,加强跟踪观察,对未感染者实施预防接种。方法抽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11年中检测新生16434名,检出HBsAg阳性者1061人,检出率6.46%;男生HBsAg阳性检出率为7.50%,女生为4.27%,男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2,p〈0.01);1994-1999年新生-HBs阳性检出率为25.01%。结论我校新生HBsAg阳性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高于女生,对大学新生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非常必要,对未感染HBV学生应当接种乙肝疫苗。

  • 标签: 乙肝病毒 携带 预防接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化学发光进口试剂定量检测HBsAg的临床差异。方法收集352例血清和血浆标本,采用美国雅培有限公司出品的“ARCHITECTHBsAg”和罗氏诊断公司出品的“HBsAgquantitativeElecsys”进行对比检测。结果罗氏试剂与雅培试剂检测结果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到了0.993。结论两种HBsAg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试剂相关性较好,具有同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测定HBsAg的室内质控方法。方法选择0.5IU/ml的HBsAg阳性质控品进行20次检测,先用即刻法和L-J质控图联合排除异常值后算出X、SD、CV,用该值绘制L-J质控图框架,再直接使用未经取舍的20次检测数据计算其X、SD、CV,绘制L-J质控框架,最后用同一批号的质控品测定值分别在上述两个不同质控框架中进行绘图验证.结论先用即刻法和L-J质控图联合排除临界阳性质控品(0.5IU/ml)异常值后得出X、CV、SD,再用该组值绘制常规L-J质控图适合用于ELISA法检测HBsAg室内质控。

  • 标签: ELISA法 室内质控 异常值取舍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14240例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分析而得,食品、公共场所两行业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及两行业男女性别HbsAg携带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服务员、理发员HbsAg携带率高,HbsAg携带者两对半模式从以小三阳为主向,以大三阳为主转变。说明密切接触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对从业人员在上岗前进行健康检查在两行业是同等重要。

  • 标签: 从业人员 表面抗原 携带情况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Rh阴性血液的血源、供血和输血管理现状,建立稀有血型献血者血源信息库,采取提供库存血液或者定向招募Rh阴性献血者捐血的供血方式,确保临床需求及有效地保护稀有血源。

  • 标签: Rh阴性 血源 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溶血性贫血患者。针对患者通过BioVue人球蛋白卡进行直接或间接人球蛋白试验。结果部分患者出现了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合及交叉配血不符合等现象,在输入一定量的红细胞后有所好转。结论人球蛋白试验对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重要意义,对合理输血具有关键作用。

  • 标签: 抗人球蛋白 自身免疫性溶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Caspr 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患者,介绍其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筛选出1例Caspr 1抗体阳性的急性起病的CIDP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样本中结/结旁抗体及抗体亚型,并进行神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本例患者除对称性肢体无力伴感觉障碍之外,尚有震颤、共济失调、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臂丛及腰骶丛神经根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神经根明显增粗。急性发作期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激素应答良好,慢性波动期应用利妥昔单抗症状明显改善。脑脊液及血清中均检测到Caspr 1抗体,以IgG4亚型为主。腓肠神经活组织光镜主要病理改变为节段性脱髓鞘及髓鞘溶解腔形成。电镜下可见髓鞘板层离散及轴索变性。结论震颤、共济失调、神经病理性疼痛、显著升高的脑脊液蛋白和增粗的神经根对于Caspr 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对于拟诊吉兰-巴雷综合征/CIDP且具有以上表型的患者应进行结/结旁抗体及抗体亚型检测,以优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多发性神经根性神经病,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 郎飞结 抗体 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
  • 简介:摘要选取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1例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DM伴多发皮下钙化结节患者进行讨论,并复习相关文献。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处皮肤红疹伴瘙痒、局部破溃、双下肢肌肉酸痛乏力、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四肢及躯干皮下结节,肌肉活检示炎症细胞浸润,肌电图示肌损改变,实验室检查示MDA5抗体阳性,胸部CT示双肺下叶轻度间质性改变,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膝关节皮下多发钙化灶。经激素、免疫抑制剂、地尔硫、双膦酸盐治疗后皮疹明显好转,皮下结节未再增多。因此合并严重皮疹的MDA5抗体阳性DM患者需及时控制炎症减轻皮疹,并在早期关注有无皮下钙化表现,尽早治疗。

  • 标签: 皮肌炎 抗MDA5抗体 皮下钙化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蛋白5(MDA5)抗体阳性幼年皮肌炎(JDM)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1例MDA5抗体阳性JDM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结果11例MDA5抗体阳性JDM患儿中,男2例,女9例;起病年龄为1~13(5.8±4.2)岁;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11例(100.0%)、关节炎5例(45.5%)、肌无力4例(36.4%);实验室检查10例(90.9%)肌酶升高,9例(81.8%)血清铁蛋白(SF)升高;肺部高分辨CT发现10例(90.9%)存在肺间质病变(ILD),CT主要表现为双肺胸膜下区磨玻璃影,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降低;患儿均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例2发展为快速进展性肺间质疾病(RPILD),2个月后死于呼吸衰竭,余患儿随访1~2年,病情缓解,ILD好转。结论本组MDA5抗体阳性JDM患儿均有典型皮疹,肌力下降不明显,易伴关节炎。此类患儿易合并ILD,其肺部高分辨CT主要表现为双肺胸膜下区磨玻璃影,肺功能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降低。ILD进展通常伴随SF升高。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对JDM合并ILD有效。JDM合并RPILD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死亡率高。

  • 标签: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蛋白5抗体 幼年皮肌炎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