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的血、尿Ⅳ型胶原(Col-Ⅳ)及层蛋白(LN)含量的变化与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67例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血、尿Col-Ⅳ与LN含量。(2)慢性肾炎患者均接受肾活检病理检查。观察以上指标与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人相比,慢性肾炎组患者血、尿Col-Ⅳ及LN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2)系膜细胞增生Ⅲ级组、Ⅳ级组与健康人组比较,血、尿Col-Ⅳ及LN均明显增高(P〈0.05)。系膜细胞增生程度与血Col-Ⅳ水平关系最密切(P〈0.05)。(3)各系膜基质增生组与健康组比较,血、尿Col-Ⅳ及LN均显著增高(P〈0.05)。系膜基质增生程度与尿Col-Ⅳ水平关系最为密切(P〈0.05)。(4)肾小球球性硬化10%~25%组与健康人比较,血、尿Col-Ⅳ及LN均明显增高(P〈0.05)。硬化率与血LN关系最密切(P〈0.05)。(5)间质纤维化程度与尿Col-Ⅳ水平关系最密切(P〈0.01)。(6)小管萎缩≤10%者较健康者,尿Col-Ⅳ、LN均显著增高(P〈0.02)。小管萎缩〉5%者较健康者,血Col-Ⅳ明显增高(P〈0,01)。小管萎缩〉10%者尿Col-Ⅳ则明显降低(P〈0.05)。(7)血Col-Ⅳ水平与血LN水平正相关(P〈0.01)。尿Col-Ⅳ水平与尿LN水平正相关(P〈0.01)。但血、尿Col-Ⅳ水平之间及血、尿LN水平之间均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1)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炎患者血、尿Col-Ⅳ与L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2)血与尿Col-Ⅳ、LN水平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病理的改变,与系膜细胞基质的增生程度、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球性硬化有一定的关系。但血Col-Ⅳ、LN水平主要反映了Col-Ⅳ、LN代谢的活跃,与系膜细胞增�

  • 标签: 慢性肾炎 细胞外基质 Ⅳ型胶原 层黏蛋白 肾脏病理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与上皮细胞钙蛋白(E-cadherin)在食管鳞癌组织及同一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61例手术治疗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距肿瘤切缘3 cm以上的癌旁组织(镜下观察未见癌细胞),男42例,女19例,年龄(63.62±9.59)岁,年龄范围为34~82岁。通过免疫细胞化学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T-6、E-cadher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免疫组化,并分析SIRT6和E-cadherin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在食管鳞癌中SIRT6蛋白相对表达量(0.383±0.092)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37±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7,P<0.01)。食管鳞癌中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0.423±0.089)低于癌旁组织(0.967±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6,P<0.01)。SIRT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8,P<0.01)。结论SIRT-6和E-cadherin的表达影响食管鳞癌的侵袭性,可为临床治疗食管鳞癌提供理论依据及靶点。

  • 标签: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 上皮细胞钙黏蛋白 食管鳞癌 相对表达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瘦素对大鼠机械通气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气道蛋白MUC5AC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6~8周龄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A组,气管切开保留自主呼吸)、机械通气模型组(B组)、小剂量瘦素组(C组,10 µg/kg)、大剂量瘦素组(D组,50 µg/kg)。B组、C组、D组采用机械通气建立VILI模型:潮气量20 ml/kg,通气频率80次/min,吸呼比1∶1, FiO2 21%,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0 mmHg (1 mmHg=0.133 kPa),通气时间4 h。C组、D组腹腔注射瘦素,A组、B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射后即刻开始通气。分别于气管插管前即刻(T1)、通气结束后(T2)股动脉取血进行血气分析。造模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测定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并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取肺组织称重,计算肺湿/干重比(wet/dry weight, W/D);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评分,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气道蛋白MUC5AC;检测肺组织研磨液中NF-κB p65水平及气道蛋白MUC5AC蛋白含量。结果C组与D组病理改变较B组明显减轻,其中D组较C组减轻。与T1时比较,B组、C组、D组T2时PaO2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T2时PaO2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W/D、肺损伤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P<0.01)。C组与D组肺损伤评分、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B组(P<0.05)。D组肺损伤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C组(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升高(P<0.01)。C组与D组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均低于B组(P<0.05),其中D组均低于C组(P<0.05)。C组与D组气道蛋白MUC5AC含量、NF-κB p65灰度值均低于B组(P<0.05),其中D组均低于C组(P<0.05)。结论瘦素可降低大鼠VILI中炎症因子的含量,降低肺组织气道蛋白MUC5AC的水平,减轻肺损伤,较大剂量(50 µg/kg)作用明显。

  • 标签: 瘦素 机械通气 炎症 黏蛋白 MUC5AC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青光眼患者泪液蛋白5AC水平(MUC5AC)及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12/2014-06入住我院的28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8例未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术前1d;术后3,6mo时的泪液MUC5AC水平及眼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泪液NUC5AC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眼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mo泪液MUC5AC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3moMUC5AC含量逐渐升高至术前水平,术后6mo时泪液MUC5AC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mo眼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mo时,眼表功能评分逐渐降低,术后6mo时眼表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在术后6mo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泪液MUC5AC含量逐步降低,眼表功能评分逐步升高。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后可使青光眼患者MUC5AC水平暂时性降低,眼表功能评分暂时性升高,但术后3mo后,可逐步改善。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联合手术 MUC5AC
  • 简介:摘要目的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评价4种不同药敏方法检测多菌素敏感性的性能,为实验室选择可常规开展的药敏方法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88株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其中6株携带mcr-1基因),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菌素肉汤纸片洗脱法(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多菌素的MIC值。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性、分类一致性、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配对χ²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法对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金标准相比,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TM药敏分析系统和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基本一致性分别为94.32%(83/88)、92.05%(81/88)、90.90%(80/88)和96.59%(85/88),分类一致性均为100%(88/88),未出现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er检验P=1),检测多菌素敏感性的一致性较强(Kappa=1,P<0.001);4种药敏方法测定的MIC值与微量肉汤稀释法均呈正相关,一致性较好(r均>0.5,P均<0.05)。结论多菌素4种药敏方法在本实验室均达到了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及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联合推荐的性能标准,其中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CBDE检测性能表现最佳,目前可应用于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日常工作中。

  • 标签: 肠杆菌科 药物敏感性试验 多黏菌素类 mcr-1 性能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3(Tim-3)及半乳糖凝集素9(Gal-9)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例初诊ALL患者的骨髓标本,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ALL患者Tim-3、Gal-9 mRNA表达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ALL患者总生存(OS)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ALL患者在初诊时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86±0.47比0.45±0.05,9.79±0.58比0.96±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5;t=63.24,P<0.05)。不同年龄,法、美、英(FAB)协作组分型,危险度分级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否侵犯患者间Tim-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年龄、FAB协作组分型、白细胞计数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否侵犯、NOTCH1基因是否突变患者间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根据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组,Tim-3高表达组(≥2.86)OS较低表达组(<2.86)差(P=0.048);Gal-9高表达组(≥9.79)OS较低表达组(<9.79)差(P=0.031);Tim-3、Gal-9均高表达组OS较二者均低表达组和任意一项低表达组均差(均P<0.05);Tim-3高表达、Gal-9低表达组与Tim-3低表达、Gal-9高表达组之间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4×109/L、BCR-ABL基因突变、中枢神经系统侵犯、Tim-3高表达、Gal-9高表达为影响初治AL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im-3表达水平与Gal-9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88,P<0.01)。结论Tim-3及其配体Gal-9高表达为初治AL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Tim-3、Gal-9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初治ALL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

  • 标签: 白血病,淋巴样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半乳糖凝集素9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E-钙蛋白(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0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TAT3、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TAT3、E-cadherin及vimentin在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分别为52例(74.3%)、23例(32.9%)和55例(78.6%),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分别为13例(15.7%)、58例(82.9%)和9例(1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TAT3、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STAT3表达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而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STAT3、E-cadherin及vimentin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其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结肠癌病程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结肠肿瘤 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E-钙黏蛋白 波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肿瘤细胞中Per2、HDAC1、E-钙蛋白mRNA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150细胞至对数生长期设为实验组,体外培养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至对数生长期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细胞增殖活力。(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情况。(3)初始生理状态下Per2、HDAC1、E-钙蛋白mRNA表达情况。(4)Per2激动剂和抑制剂处理后Per2、HDAC1、E-钙蛋白mRNA表达情况。(5)HDAC1抑制剂处理后Per2、E-钙蛋白mRNA表达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协方差分析。结果(1)细胞增殖活力: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0.90%±0.14%和0.52%±0.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P<0.05)。(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生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73±41)个和(50±15)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4,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生侵袭细胞数分别为(86±27)个和(21±9)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3,P<0.05)。(3)初始生理状态下Per2、HDAC1、E-钙蛋白mRNA表达情况:初始生理状态下,实验组细胞Per2、HDAC1、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7±2.7、20.4±6.6、12.4±2.5;对照组细胞上述指标分别为2.4±0.5、8.5±2.2、27.3±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2,2.982,-5.034,P<0.05)。(4)Per2激动剂和抑制剂处理后Per2、HDAC1、E-钙蛋白mRNA表达情况:Per2激动剂处理后,实验组细胞Per2、HDAC1、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3.1±2.2、22.4±6.2、16.6±4.2;对照组细胞上述指标分别为9.9±3.1、18.4±5.6、15.3±2.3。实验组细胞Per2激动剂处理后上述指标与初始生理状态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4.300,10.087,-4.187,P>0.05);对照组细胞Per2激动剂处理后上述指标与初始生理状态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46,3.501,9.294,P<0.05)。Per2激动剂处理后,两组细胞Per2和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00,7.582,P>0.05);两组细胞HDAC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4,P<0.05)。Per2抑制剂处理后,实验组细胞Per2、HDAC1、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1±1.7、7.5±2.2、22.8±4.2;对照组细胞上述指标分别为3.1±0.9、9.3±3.2、28.4±5.8。实验组细胞Per2抑制剂处理后上述指标与初始生理状态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4,5.105,-10.245,P<0.05);对照组细胞Per2抑制剂处理后上述指标与初始生理状态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815,1.568,-1.439,P>0.05)。Per2抑制剂处理后,两组细胞Per2和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965,82.134,P<0.05);两组细胞HDAC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416,P>0.05)。(5)HDAC1抑制剂处理后Per2、E-钙蛋白mRNA表达情况:HDAC1抑制剂处理后,实验组细胞Per2、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3.4±3.5、24.2±3.4,对照组细胞上述指标分别为3.1±1.2、26.8±5.2。实验组细胞HDAC1抑制剂处理后Per2 mRNA表达水平与初始生理状态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59,P>0.05);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与初始生理状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77,P<0.05)。对照组细胞HDAC1抑制剂处理后Per2、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与初始生理状态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40、1.058,P>0.05)。HDAC1抑制剂处理后,两组细胞Per2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04,P>0.05),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800,P<0.05)。结论食管肿瘤细胞中Per2和HDAC1 mRNA表达水平升高,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降低。Per2 mRNA高表达可能会激活下游靶向蛋白HDAC1的表达升高,抑制细胞表面E-钙蛋白mRNA表达水平。

  • 标签: 食管肿瘤 Per2 组蛋白脱乙酰酶 E-钙黏蛋白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嗜蛋白阿克曼菌(AKK)人群分布特征及其和肥胖关系的剂量效应,为该菌用于肥胖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08年广东肠道微生物组计划中6 986名包含体重指数、腰围及常见混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的志愿者。根据细菌16S核糖体RNA(16S rRNA)基因测序信息,计算AKK属及其操作分类单元(OTUs)丰度;根据2002年中国肥胖工作组标准,诊断中心性或全身性肥胖。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计算AKK菌每升高一个单位,患肥胖风险的OR(95%CI)值;通过比较AKK菌第1~20分位数OR值的变化估计AKK对肥胖的剂量效应。结果共注释到3种AKK菌(AKKOTU1、AKKOTU2、AKKOTU3):AKKOTU1及AKKOTU2分布于90%以上人群;AKKOTU3分布于21.7%的人群中;3种OTUs均呈"双峰"分布,但和常见混杂因素的相关性具有差异。AKKOTU1、AKKOTU2及AKK属为肥胖的保护因素,对中心性肥胖的OR(95%CI)分别为0.95(0.93~0.98)、0.97(0.94~0.99)、0.93(0.91~0.96),对全身性肥胖的OR(95%CI)分别为0.88(0.80~0.97)、0.98(0.93~1.02)、0.81(0.74~0.89);该保护效应在调整常见混杂因素后仍然显著。通过剂量分析可知,AKK菌对中心性肥胖和全身性肥胖的保护效应随其浓度升高而增加,达到显著保护作用的最小剂量分别为1.83%和4.98%。结论AKK菌是肥胖的保护因素,但肥胖干预需要考虑AKK菌剂量效应及不同菌种/株水平的差异。

  • 标签: 益生菌 肥胖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 剂量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蛋白1(MUC1)、Ki67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UC1、Ki67的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98例ICC患者资料。最终10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7例,女性37例,年龄(56.6±9.3)岁。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组织中MUC1、Ki67蛋白的表达。单因素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IC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65例患者MUC1低表达,39例MUC1高表达。52例患者Ki67低表达,52例Ki67高表达。MUC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Ki67高表达与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MUC1高表达(HR=2.321,95%CI:1.420~3.792,P<0.001)、Ki67高表达(HR=2.012,95%CI:1.247~3.247,P=0.004)的ICC患者肝切除术后生存预后较差。MUC1高表达(HR=1.664,95%CI:1.058~2.618,P=0.028)、Ki67高表达(HR=1.883,95%CI:1.168~3.035,P=0.009)的ICC患者肝切除术后无瘤生存预后较差。结论MUC1、Ki67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增殖、转移相关。MUC1、Ki67高表达是ICC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管上皮癌 预后 Ki-67抗原 黏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多糖病的临床、实验室和X线检查特点。方法对2006年10月-2009年12月诊治的41例多糖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骨骼X线改变和尿多糖酸测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患儿均呈现生长落后、身材矮小、骨骼畸形,其中特殊面容35例,智力低下15例,语言障碍13例,共济失调19例,角膜混浊18例,听力障碍12例,爪形手36例,心前区闻及收缩期杂音8例,窦速5例,肝大20例,脾大9例,脐疝6例,腹股沟斜疝5例,皮肤干、粗糙12例.尿多糖定性阳性30例,24h尿多糖异常10例.X线呈典型改变38例(93%)。结论X线检查是协助临床诊断多糖病的主要手段,目前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临床表现。

  • 标签: 小儿 黏多糖病
  • 简介:摘要:聚氨酯胶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粘接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建筑、家具等领域。本文对聚氨酯胶剂的制备、性能、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聚氨酯胶黏剂,制备,性能,应用
  • 简介:腹腔手术术后常发生肠连.如何预防肠连,以减少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此,我们对预防肠连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腹腔手术 肠黏连 肠梗阻 发病机理
  • 简介:稠油具有黏度高、流动性差的特点。这是制约稠油开采和集输的主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降。稠油降技术主要包括加热、掺稀、乳化、油溶性降剂、水热催化裂化以及微生物降、超临界CO2降等。通过论述各种降技术的降机理,分析各种降技术的应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降技术,对稠油的开采和集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 标签: 稠油 降黏技术 机理 应用分析
  • 简介:为掌握辽宁省的菌资源,在位于辽宁省宽甸县的白石砬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桓仁县的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菌标本的采集,并根据形态特征进行了鉴定;复核了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保存的辽宁省产的菌标本,明确了辽宁省已知菌5目8科24属90种,其中有5个属为辽宁省新记录属,有34个种为辽宁省新记录种。

  • 标签: 黏菌 新记录种 辽宁省
  • 简介:咳嗽、略痰、喘息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间质性肺病的患者。以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肺炎的患者。如果患者以咯吐黄脓痰液为主。或质地黏稠的痰液不易咳出.若伴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症状.可以选用贝羚胶囊治疗。

  • 标签: 痰液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扩张
  • 简介:摘要多糖贮积症(MPS)ⅣA型是由于 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进而影响溶酶体内硫酸角质素和软骨素-6-硫酸酯降解的一种溶酶体贮积症。早期识别MPS ⅣA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疾病治疗疗效、预防疾病的并发症尤为重要。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等专家基于临床实践并借鉴国外相关指南,结合国内外对MPS ⅣA型诊治的循证研究,就MPS ⅣA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遗传咨询等相关内容,制定临床诊治共识。

  • 标签:
  • 作者: 王辅双 孟瑶 林媛 李荣男 林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常州 213000 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大连 1160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常州 213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常州 213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3(sTIM-3)、半乳凝素-9(Gal-9)在早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为AP的早期预测、诊断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9月15日至2021年7月23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起病至入院时间≤48 h的AP患者94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2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3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7例。收集AP患者基本临床特征,所有AP患者均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改良计算机断层扫描严重指数(MCTSI)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sTIM-3、Gal-9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患者sTIM-3、Gal-9与炎症指标和AP相关评分系统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TIM-3联合Gal-9对预测A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效能。结果SAP患者的血清sTIM-3、Gal-9、IL-6水平均高于MAP患者[2 085.00 ng/L(1 628.00 ng/L,2 673.00 ng/L)比746.10 ng/L(514.50 ng/L,1 303.00 ng/L)、466.60 ng/L(375.90 ng/L,629.30 ng/L)比108.10 ng/L(90.29 ng/L,138.90 ng/L)、(323.60±62.93) ng/L比(42.90±28.82) ng/L],而IL-10水平低于MAP患者[(760.30±200.40) ng/L比(1 206.00±566.3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00、<0.01,t=23.62、3.15;均P<0.01)。SAP患者的APACHEⅡ和BISAP评分均高于MAP、MSAP患者[12.00分(6.00分,16.50分)比3.00分(2.00分,5.00分)、6.00分(3.00分,8.00分)和3.00分(3.00分,4.00分)比1.00分(1.00分,1.00分)、2.00分(2.00分,3.00分)],MCTSI评分高于MAP患者[4.00分(3.00分,6.00分)比2.00分(0.00分,2.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44.50、704.00、474.50、492.50、664.00,均P<0.001)。血清sTIM-3、Gal-9与促炎因子IL-6均呈正相关(r=0.552、0.297,P<0.001、=0.004),而血清sTIM-3与抗炎因子IL-10呈负相关(r=-0.397,P<0.001),Gal-9与抗炎因子IL-10无相关性(P>0.05)。血清sTIM-3、Gal-9与APACHEⅡ、MCTSI、BISAP评分均呈正相关(r=0.210、0.271、0.363,P=0.042、=0.008、<0.001;r=0.390、0.448、0.440,均P<0.001)。血清sTIM-3、Gal-9单独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的ROC的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05(0.716~0.895)、0.814(0.725~0.903)、0.856(0.773~0.939),灵敏度分别为69.2%、67.3%、75.0%,特异度分别为83.3%、97.6%、97.6%。结论早期AP患者的血清sTIM-3、Gal-9水平升高,并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早期AP病情有较高的灵敏度,sTIM-3和Gal-9可能成为早期AP的可靠预测指标。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血清sTIM-3 半乳凝素-9 预测 评分系统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中乙酰胆碱(ACh)TZ蛋白SAC(MUCSAC)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PD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香烟烟雾联合脂多糖诱导方法制备COPD模型。电针组大鼠予以电针双侧肺俞和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14d。干预结束后检测肺功能,应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ACh及MUC5AC的含量,采用Pearson法分析肺功能与MUCSAC含量的相关性,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MUC5AC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B)EL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UC5AC的蛋白表达及免疫反应性。结果:每组均有2只大鼠死亡,剩余8只。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总气道阻力(Raw)显著升高且动态顺应性(Cdyn)显著降低(P〈0.01);与COPD组比较,电针组Raw显著下降,Cdyn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大鼠肺组织及BALF中ACh及MUC5AC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01);与COPD组比较,电针组ACh及MUC5A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01)。肺功能与MUC5AC含量呈负相关(P〈0.001)。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大鼠肺组织中MUC5AC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01);与COPD组比较,电针组MUC5AC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气道上皮MUC5AC免疫反应活性显著升高(P〈0.001);与COPD组比较,电针组气道上皮MUC5AC免疫反应活性显著下降(P〈0.001)。结论:电针可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电针下调肺组织中ACh及MUC5AC的表达及降低气道黏液高分泌有关。

  • 标签: 针刺疗法 电针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肺俞 足三里
  • 简介:衣靠打十八翻是少林衣闪翻门入门必修拳法,其特点短小精悍、易学易练、攻防兼备、敏捷多变。预备势一、动作说明1.由立正姿势起,两腿开立,两脚外侧与肩同宽,脚尖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伸直自然下垂,双手置于大腿两侧,手心向里,指尖向下,目视前方(图1)。

  • 标签: 拳法 攻防兼备 动作说明 预备势 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