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5年,中共中央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作出了将死刑复核权统一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的决定,都显示着本年度我国社会包括法治建设等各方面的进步。回顾2005年度我国的刑法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两个方面都表现出开拓进取的繁荣景象。

  • 标签: 刑法学研究 刑法观念 最高人民法院 更新 中国 死刑复核权
  • 简介: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资非正常撤离现象在我国日益蔓延。对此,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它的出台为妥善解决外资非正常撤离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仅从刑法的角度,对外资非正常撤离现象及其刑事责任追究问题进行浅析。

  • 标签: 外资非正常撤离 刑事责任 刑事管辖权 刑事司法协助
  • 简介:<正>在我国采用或者介绍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著作中,通常将"构成要件"理解为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第一阶层(构成要件符合性)中的"构成要件",其乃是犯罪成立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全部条件。这基本上也是德国和日本刑法的理解,没有问题,正如德国学者罗克辛(Roxin)教授在一本刑法入门书中写道:"只需要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乃是可罚性的首要条件,即已足够。"不过,之所以在我国产生三阶层和四要件之争,以及之所以在大陆法系刑法中会出现构成要件和违法性之间乃至和罪责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德国刑法中构成要件论的演变有紧密关系。为了理解构成要件究竟是什么,并把握相应争论的背景,有必要梳理德国刑法中构成要件论的演变。只有把握住了历史,才可认知现在。仅当如此,我们对构成要件论的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深

  • 标签: 德国刑法学 犯罪论体系 刑法教科书 违法性 正当化事由 贝林
  • 简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最直白地说明了工具的重要性,同时也包含了“事”与“器”的单向逻辑关系——由事择器。然而,对于一门学科(“事”)的研究和发展而言,研究方法(“器”)的意义却复杂得多,其中至少还存在着一种相反相成的逻辑——“因器明事”。前者自不必说;后者的意义则在于,方法的突破也许会改变学科的研究内容甚至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基于学科与研究方法的这种“事”与“器”的辨证关系,对于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有必要阐明学科本身之“事”,

  • 标签: “事” “器” 刑法学研究 逻辑关系 相反相成 知识体系
  • 简介:<正>一、科学主义与法学科学知识的来源是什么?长期以来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争论:一种争论以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和穆勒的英国经验主义为代表,认为一切知识的最终源泉是观察,而另一种争论以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者为代表,认为知识的最终源泉是对清晰明确的观念的理智直觉。两种争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科学知识的来

  • 标签: 刑法学研究 法哲学 陈兴良 本体刑法学 英国经验主义 中国刑法学
  • 简介:摘要犯罪的发生不仅影响了社会秩序,而且给受害人带来了巨大的侵害。因此,我们应该坚决打击犯罪。对于被害人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加健全我国现有的刑罚理论,另一方面对刑罚权的界定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被害人 刑法学 刑罚论 问题研究
  • 简介:<正>引子本文所指的专业主义或职业主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研究主体的"行会意识","既入此行,心不旁骛";二是研究路径、语言与方法上的单调与封闭,"在什么山头就(只能)唱什么歌"。虽然文章的标题会让读者强烈地感觉到作者是赞成非专业主义而对专业主义或职业主义是心存质疑的,但是出于社会高度分工条件下身份的识别和接受的需要、为了进入某个专业(职业)

  • 标签: 刑法学研究 专业主义 刑法史 研究对象 法学方法论 职业主义
  • 简介:摘要:当前阶段我国对于被害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犯罪论,对其体系完善具有积极作用。但从刑法领域上来看,被害人的概念与犯罪学的界定存在一定差别,而且被害人因素对刑罚功能发挥、刑罚目的的确立以及刑罚的裁量等,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是在刑法视野上,对被害人问题进行探究,旨在为国家行使刑罚权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刑法学 被害人 刑罚
  • 简介:一、关于我国刑法的本质和任务在这个大问题里,主要应把握以下四点:1.什么是刑法?关于什么是刑法,也就是刑法的概念,教材中列举了三种关于刑法的解释:一种是从'刑'和'法'这两个字的起源发展解释它的含义;另一种是只在法律范围内来解释刑法的概念;第三种则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刑法的真正含义。教材所以要概括列举这三种关于刑法的不同解释,目的是要让大家通过比较鉴别,真正了解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刑法的解释,

  • 标签: 从重从快 法律范围内 犯罪分子 溯及力 行为方式 犯罪行为
  • 简介: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贯穿大会的始终,成为此次代表大会的新亮点.……

  • 标签: 2002年 刑法学 法学研究 刑事政策 犯罪学 共同犯罪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复杂多变,利益的错综复杂,雇佣关系已经发展至刑事犯罪领域,权力的角逐,利益的驱使,雇佣犯罪已经是刑事犯罪中不容小觑的特殊形态。而在雇佣犯罪中,“雇凶杀人”又是比较典型的一类。当前我国刑法以及现有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雇佣犯罪作出具体的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用共同犯罪的理论来处理雇佣犯罪,并且有部分学者甚至将雇佣犯罪等同于教唆犯罪。但是面对表现方式日趋复杂的“雇凶杀人”案件,简单的归纳和定性往往是不全面的,不能完全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有失刑法的公平、公正。因此,此类案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认定问题在刑法理论界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定论。在不纯粹的雇凶杀人案件中,参照以前的案例,法院的判决中并未严格区分雇主与受雇人的责任大小,而是将雇主与受雇人的刑事责任等同对待,这样做容易违背刑法的公平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对“雇凶杀人”案件中雇主和受雇者得的刑事责任的轻重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判断,才能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 标签: 雇佣犯罪 不纯粹雇凶杀人 教唆犯 刑事责任
  • 简介:<正>一、引言思想、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刑法当然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开始深刻反思这段肆意践踏人权、破坏法制的血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全世界人权运动蓬勃兴起,人权意识空前高涨。在刑法领域,各国也开始反省和逐渐纠正刑法万能、积极活用刑法的倾向,破除对刑法之社会统制力的迷

  • 标签: 刑法学家 谦抑性 日本刑法 法益 刑罚观 违宪审查
  • 简介:(十三)关于正当防卫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结合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议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一种观点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正当防卫的强度和不法侵害的强度及所保卫利益的性质基本相适应。'基本相适应'不是指机械地相等,

  • 标签: 不法侵害 首要分子 同种数罪 防卫过当 犯罪集团 实行犯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借助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便利性等优势,更好的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拓展和共享,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学习素材。在刑法教学活动中,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可以为学生们拓展更加宽广的知识层面,同时也为学生们的展示了更多的学习素材,让学生们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热点事件有所了解,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让学生们对不同案件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刑法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刑法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不足和问题阻碍了刑法教学。基于此,本文针对互联网+下的刑法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分析介绍了互联网+和刑法教学相关概念、特点,以及互联网+对刑法教学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下的刑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讨论背景,提出了完善互联网+下的刑法教学路径和方法。以此来加强互联网+和刑法教学的联系性和紧密性,提高刑法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 标签: 互联网+ 刑法教学 教学目标
  • 简介:刑法体系与客观归责:中德刑法者的对话(二)》是中德刑法者联合会(CDSV)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文集,也是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中德刑法者的对话: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的续集。文集以主题报告、书面评论以及会议侧记的形式,集中展示了中德刑法者对刑法理论体系建构,特别是犯罪论体系建构、因果关系

  • 标签: 刑法学者 刑法体系 会议文集 刑法解释 犯罪论 体系建构
  • 简介:<正>2009年10月29日,这一天发生一件让笔者很高兴的事情——收到中国社科院法学所邓子滨博士寄来的专著《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下文简称《批判》)。当笔者打开邮包,发现里面不是一本普通的刑法专著,而是类似于生物学家发现了传说中的物种——侏罗纪的恐龙抑或陕西的华南虎——豁然立于面前。与《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四目"对视,没有被血盆大口吃掉的恐惧,而是一种欣喜若狂之情,若不赶快拿出

  • 标签: 刑法观 中国刑法 张明楷教授 解释论 牛蛇 陈兴良教授
  • 简介:对于重婚行为应按照我国刑法第258条之规定进行处罚,而是包括事实婚姻、非法同居和重婚三个法律问题,  非法同居与重婚都是法律上的概念

  • 标签: 刑法学思考 包二奶问题 问题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