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几种质控方案设计工具,根据我室现有检测方法实际性能设计理性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依据美国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分析质量要求确定临床总允许误差(TEa),以长期室内质量控制的数据估计各方法的不精密度(CV%),以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能力对比检验(PT)成绩估计不准确度(bias%),以此计算临界误差的大小,按照方法的过程能力大小使用质控选择表格进行规则的初期选择,并用功效函数图确认质控方法的性能,确定到达特定水平质量保证时,不同规则及每批测定质控个数需检出的临界误差大小,并建立操作过程规范图.结果:我室总胆红素(TB)、肌酐(CREA)、胆同醇(CHO)的测定在低值水平处方法性能较差,不能很好地检测出误差,需要查找原因进行质量改进,其他项目可根据方法性能选择不同的规则进行控制.结论:通过质控方案设计工具的使用,建立适合本室的方法控制规则,既保证测定结果能够满足临床的质量要求,又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通过积极查找并解决不满意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我室的过程能力.

  • 标签: 室内质量控制 质控方案设计工具
  • 简介:慢性肺源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慢性阻塞肺病(COPD)是慢性肺源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约占80%~90%,其他较少见的病因是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甚少见的病因是肺血管疾病.慢性反复性肺血栓栓塞;发病隐匿、缓慢、发现较晚,主要表现为重症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是临床进行的一种类型,近年研究发现临床并不少见.临床对COPD引起慢性肺源心脏病的诊治非常熟悉,但是对反复发生的肺栓塞引起的慢性肺源心脏病缺乏足够的重视.肺栓塞(PE)发病率较高,临床诊断率不高,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诊断率还不高,误诊率可达40.6%~79.1%.现将我院近3a内诊断的由肺栓塞导致慢性肺源心脏病5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肺栓塞 诊断 肺源性心脏病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调查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在长期血透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以达到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方法:收集2003年5月在本院行维持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者共99例,调查其血透史及输血史,检查其血清HBV标志物(HBV-M)和HCV抗体(抗-HCV)情况,并与患者初始血透治疗前该指标比较,分析血透中HBV、HCV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①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HBs阳性51例,HBV-M全阴性者48例;2003年5月51例抗-HBs阳性者仍保持不变,但48例HBV-M全阴性者中13例各HBV相关抗体出现,占27.1%,其余35例HBV-M仍为全阴性;13例出现HBV抗体的患者接受血透治疗平均为3.5年,9例有输血史,与35例仍为HBV-M全阴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②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HCV阳性2例,抗-HCV阴性者97例;2003年5月上述患者中新增抗-HCV阳性51例,新增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相比,血透治疗的时间显著较长(P<0.01),有输血史的患者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血透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相当大;血透患者中存在着较高的HCV感染率,可能与HCV有较大的变异性导致对传染源的诊断遗漏以及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多样有关.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丙型肝炎 病毒感染 原因分析 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观察重型开放颅脑损伤后海水浸泡对其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进的免重型开放颅脑损伤模型进行30分钟海水浸泡,对照组不进行海水浸泡。分别在伤后立即、3小时、8小时各挫裂伤区取材,固定于10%福尔马林,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创伤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浸泡组和对照组在伤后先后出现了严重的创伤脑水肿,但水肿高峰期出现时间不一致,对照组早到伤后3小时即出现创伤水肿改变,伤后8小时水肿依旧;而海水浸泡组在伤后8小时才出现明显的水肿,水肿呈现逐步加重趋势。结论海水浸泡延迟了创伤脑水肿的高峰的出现。

  • 标签: 开放性颅脑损伤 合并症 海水浸泡 病理变化 实验研究
  • 简介:本文在病理教学中选取86名2000年入学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BL)”和“传统讲授法”两种教学法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三次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PBL教学法完全能够应用于病理学教学,而且优于传统讲授法。它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它要要求教师必须扩大知识面,既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进展,又要加强外国及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因此,PBL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教学相长的好方法。

  • 标签: PBL教学法 传统讲授法 病理学教学 实验性研究 医学教育
  • 简介:笔者根据近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恰当的、有启发性的布置作业,不仅能给学生产生学习的压力惑,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通过作业作为载体促进师生交流。合理布置作业,使之更有效地发挥和巩固,延伸其知识、培养发展能力以及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

  • 标签: 作业 布置 批阅 技巧
  • 简介:探索"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法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在"临床检验基础"讲授过程中,选择与课程内容有紧密联系的、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讨论式教学弥补了课堂讲授不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教学相长。

  • 标签: 教学法 教学质量 临床检验基础
  • 简介:如何安排好毕业论文写作,加强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通过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指导教师的带教水平及指导能力,抓好毕业论文工作中的每一环节,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大幅度提高。

  • 标签: 检验医学 本科生 毕业论文 教学工作
  • 简介:1病例报告男,42岁.2004-02初无诱因左下肢反复出现红斑及结节红斑,伴有疼痛及部分出现溃破感染,间断发热,为低热,T37~38℃.无皮肤出血点及瘙痒.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当地医院做皮损活检,组织病理改变符合Sweet综合征.给予地塞米松治疗,皮损好转,留下色素沉着斑.停用激素后易复发.2005-05中旬再发伴畏寒高热,左球结膜下出血,大便呈黑色.在外院查得WBC132×109/L,PLT9×109/L,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幼稚细胞,而转至我院住院治疗.查体:T38.5℃,神志清楚,贫血貌,左侧球结膜下可见出血,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约蚕豆大小,双侧颈部可触及数枚黄豆大小肿大的淋巴结,质中,无压痛,边界清,可活动,无融合,表面光滑.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肝脾肋下二横指,质中,无压痛,边缘钝,边面光滑,左下肢可见一5cm×5cm的红肿感染灶,可见色素沉着及皮损,有炎渗出.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

  • 标签: 白血病 混合细胞/诊断 Sweet综合征/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苯中毒时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复制(与)慢性苯中毒引起(骨髓再生障碍病理过程相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对照组(A组)32只小鼠,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于小鼠背侧皮下单纯注射玉米油2ml/kg,每周三次,按注射次数不同分为A1组(15次)、A2组(18次)、A3组(21次)、A4组(24次)四个不同的注射次数组;实验组(B组)32只小鼠,同样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注射用等量玉米油稀释的2ml/kg苯,方法同对照组,分别为B1、B2、B3、B4组。采用Beckman—Coulter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组IRF、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RV),以及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含量(Hgb),并将注射次数相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苯+玉米油”注射15次时,WBC、MRV已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或P<0.05);注射18次时,IRF和PLT也同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注射21次时,RET%轻度下降(P<0.05),IRF已极度下降(P<0.001),其他参数也都呈不同程度下降(P<0.01或P<0.001);注射24次时,各参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01)。结论:慢性苯中毒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时IRF和MRV降低比其他红系指标早,IRF和MRV的检测作为了解骨髓红系受抑制状态的新型指标,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 标签: 网织红细胞 实验性苯中毒 再生障碍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指数 网织红细胞体积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福建沿海海水中致病弧菌的分布情况及对2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海水经增培养、细菌分离、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02份海水共分离出弧菌科细菌3属17种159株,其中弧菌属142结果显示,157株致病弧菌对亚胺增南、耐替米星、左氧沙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四环素、氯霉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为90.45%—97.45%,对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的敏感率为25.48%—27.39%。结论此项研究对海水中弧菌所致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 沿海 致病性弧菌 调查 抗生素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脂酶(HL)启动子514C/T基因多态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技术(PCR-RFLP),对112名三酰甘油(TG)正常水平者和103例高TG者的HL启动子514C/T基因多态进行研究.结果:HL启动子514TT等位基因频率在高TG组为0.4563,比正常TG组0.3348高,但差异无显著.在总研究组中TT型的年龄、TG浓度明显高于CC型和CT型,而载脂蛋白A1(ApoA1)则明显降低(P0<.05).按性别分层后发现TT型女性和男性的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均明显高于非TT型同性(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1浓度则分别低于非TT型的同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TC)、ApoB、TT型是高TG危险因子,而ApoA1、HDL-C则是保护因子.结论:HL启动子514C/T多态与高TG血症的发生相关,并可影响血浆脂类的代谢,可能是高TG所致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肝脂酶 启动子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对血清Apo—B在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临床应用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方法:对775名健康体检者血脂项目总胆固醇(TCHO)、三酯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a)和Apo—B及血糖、血压、吸烟史、年龄和性别等进行评估,分析这些项目对被检者患心血管疾病及冠心病的危险。并分析同一地区不同人群的血脂差异。结果:Apo—B对被检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关良好,与其它能提示心血管疾病的血脂项目相关。结果还提示同一地区不同人群中男性的血脂差异较大,女性相对较小。结论:Apo—B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用于评价患冠心病的危险,是一个良好的心血管疾病筛选指标。另外,应对部分人群的血脂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重点监护,定期检查血脂。

  • 标签: 血浆载脂蛋白-B 心血管疾病 血脂 冠心病
  • 简介: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SIJ)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而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早期常累及下肢大关节尤其是髋关节.幼年发病的AS髋关节受累或以髋关节滑膜炎为首发表现的机会更高,随着髋关节滑膜炎的发展可出现整个髋关节严重破坏而致畸、致残.股骨头无菌坏死也是一种成年人较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常见诱因有外伤、酗酒、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好发年龄20~40岁,病理机制不清.临床上AS髋关节破坏易误诊为股骨头无菌坏死.为鉴别AS髋关节破坏与股骨头无菌坏死,将1998年1月至2003年11月我院门诊AS髋关节破坏误诊为股骨头无菌坏死和单纯股骨头无菌坏死的各10例患者报道如下.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滑膜炎 糖皮质激素 CT检查
  • 简介:目的:研究遗传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家系基因与表型的特点.方法:一个遗传FⅦ缺乏家系19名成员的FⅦ及其他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和用PCR及DNA序列检测FⅦ基因缺陷,初步探讨遗传FⅦ缺乏的血液凝固变化.结果:在这一家系中,FⅦ缺乏伴FⅫ:C下降或FX:C增高的,在临床上无明显出血现象;FⅦ缺乏症与其基因10827核苷酸C→T突变有关.结论:遗传FⅦ缺乏发生临床出血除与FⅦ:C水平有关外,还可能与FⅫ:C和FX:C变化引起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改变有关.

  • 标签: 先天性因子Ⅶ缺乏 血液凝固
  • 简介:目的:检测两个中国汉族人遗传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家系中的FⅫ基因突变.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血浆FⅫ:C.,并以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FⅫ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用DNA测序仪检测FⅫ的基因突变.结果:在两个家系中共发现3种杂合型基因突变,即Gly526Asp、7142insertC和Glv542Ser.结论:上述3种FⅫ基因突变是导致中国人遗传FⅫ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之一,且均为国际首次发现.

  • 标签: 凝血因子Ⅻ- PCR 突变 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