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书画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史上讨论的关键问题,尤其是诗文进入书画艺术领域,完成了诗书画的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独立的传统艺术精神。本文主要从书画源流切入,通过对书与画由实用功能转向艺术性而形成书法和绘画两大艺术领域的研究,进而研究诗进入书画艺术领域,以书法作为载体将诗和绘画融合为一,形成了中国艺术领域内特有的三位一的诗书画内在联动关系。

  • 标签: 书画 求笔于书 求墨于画 诗书画
  • 简介:吴昌硕的《石鼓》书法向来是研究的热门,而吴昌硕的“破”书法却是研究的盲点。什么是吴昌硕的“破”书法?试看他在六十五岁创作的对联“荒山野水破茅屋,商檗夏鼎周尊彝”(见图1)。把这副对联按书体分类应属那一种书体?结果,五种书体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把它确定下来,因为这作品中楷、行、草、篆都有,它就是被书法史上称之为“破”的书法!

  • 标签: 书法史 吴昌硕 破体 书体 对联
  • 简介:何绍基为晚清书坛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甚至有人誉之为“清代第一书家”。其书法功底全面,篆、隶、楷、行、草诸体悉备,造诣精绝,尤其行草,成就最高,早为世人所公认,楷书亦获人们亲睐,惟有篆隶,至今未能引起人们特别的重视,因此对其篆、隶二的认识、理解和赏鉴,并未达到相应的高度。一般认为,何绍基于书法研习,早年多重楷书,中岁以后渐多为行草,晚年方专注于篆隶。近人马宗霍氏在其著《霎岳楼笔谈》中说: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渟。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忐》,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从此可知,其晚年对隶书兴趣异常浓厚,用功甚深,成效显著。天庐先生说:“何氏作隶书,是年事已高开始的。”从字面上看,二家所言似乎是说何氏接触隶书时间甚晚;其实不然,我们以为应理

  • 标签: 何绍基 隶书 中国书法艺术 艺术实践 楷书 书法家
  • 简介:本文以北京、五台山、承德三地汉藏佛寺为核心,对明清时期汉地佛寺彩画中,作为重要元素的十种常用兰札梵字纹饰进行解读和分析。总结出其构成规律、宗教含义、施用范围、设计方法等内容,为明清佛教艺术中宗教文字的运用及其保护与传承研究奠定基础,并为佛寺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探索思路和方法。

  • 标签: 兰札体 梵文 彩画 曼荼罗 真言
  • 简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方书法风格并没有像清代碑学书家所说的那样大相径庭,南北方书法原本所宗同源,在士族南迁之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南方书家进行“改”,形成了秀美飘逸的“新体”书风,而北方依旧保持中原古体,差异逐渐明显。直到北魏南迁洛阳,在对南方士族文化的推崇下,北方书家开始仿效南方“新体”,又将中原书法的特点融合其中,形成了“洛阳”楷书,南北方书风开始融合。一直到隋朝统一南北方,南北书风的融合才真正完成,为唐代楷书的完备打下了基础。

  • 标签: “洛阳体”墓志 、楷书 、尺牍、 南北 书风
  • 简介:访谈主持人刘小庸(以下简称刘):此次展览于3月18日下午3点在中央美院展览馆举行开幕式。展览采取“对照”的方式,用珍贵的民间艺术原作与老师同学们创作的作品一对一、面对面地展示出来,让观者看到艺术的传承关系:看到过去的民间艺匠创造的艺术美如何在今天仍然魅力四射,看到如何在老迈的枝杆卜长出新的果实,看到古老的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的肢体上勃动。

  • 标签: 面对面 访谈录 成果展 民间艺术 课题 对接
  • 简介:李强:我有两种感觉。一种是教育部提倡中小学生写规范汉字,这个提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青少年书法》是一本书法艺术的刊物,从自身的定位

  • 标签:
  • 简介:情有独钟艺始精──马继忠密山水画述评杜哲森秦川锁钥1992年桎顶寒鸦1993年马继忠的国画创作属密山水。密山水画的风格特色是用笔繁复,结严谨,构图宏阔幽深,赋色清新典雅,在用笔上尤其讲究,不但要做到笔笔松灵剔透,疏落有致,而且要能够将千笔万笔...

  • 标签: 山水画 密体 述评 太白山 文人画家 山水画创作
  • 简介:每个人都已开始假装是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情绪、想象以及风度已经被流放……——伏尔泰《致西德维尔信集》1735年序言在《风景进入艺术》书中,肯尼斯·克拉克描述道:"自中世纪以来,人类精神一次次试图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风景画的兴起和发展则成为其中的一环。"

  • 标签: 风景画 明清 测绘 欧洲 肖像 帝国
  • 简介:文章通过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何为产品设计教学中追求的设计灵魂以及、迪、悟教学形式理论内涵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究该教学形式在产品设计专业的合理有效的运用,找回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缺失的设计灵魂,还原此专业教学的本来面目。

  • 标签: 产品设计 体、迪、悟 教学形式
  • 简介:由于中国画创作的艺术特点,工具性能的特点,它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还有工笔、写意之别;而且在教学上又要分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所以就出现很多复杂的具体情况。中国画创作既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九朽一罢”式的宏幅巨制,它的构思、立意较为深刻,酝酿的时间较长,艺术加工较多,主题思想表达较充分;也有“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式的小品创作,由于工具性能的特点,它的构思和艺术处理过程,往往

  • 标签: 中国画艺术 搜尽奇峰打草稿 教学原则 处理过程 思想表达 笔墨技法
  • 简介:2007年9月,张东林异军突起,以《源区故道》之作,一举获得“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如一颗璀璨的新星为国内画坛所瞩目。此作由六幅画面所组成,表现黄河泛区故道的林木苍郁葱笼、绵延起伏的景致、构思缜密、构图严谨、笔法细致、意境幽远,是突现张东林水墨密山水画风的代表性作品。

  • 标签: 山水 密体 水墨 中国画 画展 笔法
  • 简介: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原生形态,后来发展成为其中的一种。在它由古及今数千年的演进中,形成了一以贯之的独特传统。其后出的写意人物、泼墨人物、白描人物以及以线描为主再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的吴装人物,都是从这一传统中发展出来的。工笔人物画的画特征,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早期绘画。从

  • 标签: 中国工笔人物画 中国画 现代发展 线型结构 造型方法 传统工笔人物画
  • 简介:在以魏晋"二王"笔法和结为一统的行草艺术发展史中,晚明出现了一个"力矫积习,独标气骨"与主流书法审美标准背道而驰的书家--张瑞图.虽然他的行草书让后世褒贬不一,但是笔者从书法史学和艺术审美多元化的角度考察,仍然选择了张瑞图这一独具个性的书家和作品来作个案赏临.

  • 标签: 艺术发展史 审美多元化 书法 审美标准 法史学 作品
  • 简介: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印象主义"画派,是法国美术运动经历了各种风起云涌的艺术浪潮之后,而出现的一次艺术革新。该画派从本质上而言,在艺术传统上并不是"印象派"的延续,而是对印象主义的否定和反叛。画派的主要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但都把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放在第一位。他们在作品中注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注重画面形式的表现力。印象派画家拉大了艺术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更注重在创作中再现"主观化的现实",他们的绘画实践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绘画传统,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所以,在艺术史上,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 标签: 19世纪80年代 后印象主义 艺术革新 画派 美术 法国
  • 简介:像克拉里的《知觉的悬置》这样的艺术史著作艰深晦涩,可以从作者的个性气质出发,进而放入适当的思想背景中,先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这样才可能进行较为准确的翻译。

  • 标签: 克拉里 艺术史 翻译 现代性反思
  • 简介:一九九八年十月二牛日至十一月二日,以“融合与拓展”为主题的’98上海(美术)双年展在上海美术馆成功举办,参展作品均以水墨为基本媒材,展示了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水墨艺术近年来发展的最新动态。展览期间,同时举办了以“当代文化环境中的水墨艺术”为主题的国际美术研讨会,邀请下来自国内及英、美等国的专家、学者参加,提交论文并发言,他们就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现状和生存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和它的现代性转换及其未来之可能性等问题展开了积极而深入的探讨。本期特选其中的部分论文刊出,旨在就这些问题引发更为广泛的思考,以获得更多的真知灼见。

  • 标签: 水墨艺术 炼金术 实验水墨 现代水墨 新文人画 “游戏”
  • 简介:“技术”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的传承工艺,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从远古走到了今天。本文就艺术这类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从“技术”是生产力、“技术”是思想的产物、”技术”是艺术的生命线三个方面阐述了“技术”在艺术发展历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技术工艺能使精神转化成艺术并达到完美,因此它将会被主观意识作为一类艺术风格来追求和表现;另一方面,技术工艺自身具有客观规律性,故而它虽然产生于人脑,但并不随主观意识而消亡。“技术”与人类同在、“技术”必将永恒。

  • 标签: 不平衡理论 生产力 技术 技术风格
  • 简介:临摹在书法学习中无疑是每个作者都要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自书法成为艺术,书家成为偶象,作品变成范本,这临摹便因学习者个性的不同、习惯的差异、条件的限制而使得对其性质、作用方式各执一辞,莫衷一是.现在想来汉代赵壹在《非草书》中众文士为学习草书争相模仿张芝草书应该是最轰轰烈烈的临摹运动了,可惜其时临摹之方式、心得及作品史上无传,不然总结出来恐怕是书史中最早有关临摹的书论和实证了.对于临摹的描述和定性,我以为古人书论中最言简意赅者当是孙虔礼那句"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了.窃以为这一句正道出了在临和摹时要注意的两点,即不管临与摹,对于范本首先要"尽精微"地去体察揣摩,只有察之精,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拟之似,知道总纲之后,再区分临与摹各自的得失.

  • 标签: 临摹 创作 褚遂良 学习方式 非草书 作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