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我刊两位顾问北京大学的汤介先生和斯坦福大学的帕特里克·苏佩斯(PatrickColonelSuppes)先生和位编委复旦大学的俞吾金先生相继辞世。这不仅是我刊的巨大损失,更是哲学界的巨大损失。在本刊进入新年的工作周期之际,编辑部的全体成员以沉痛的心情缅怀三位哲人,感谢他们在本刊创立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奉献真诚帮助,相信他们的学思精神会永远留存于世。

  • 标签: 帕特里克 汤一介 俞吾金 哲人 哲学家 斯坦福大学
  • 简介: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之。他的这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这思想的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的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的第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的互惠关联和约束的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的这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中的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视见之间的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的纯粹性作为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种原初的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的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的开放关联中获得呈现。德勒兹抒写的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的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的线索。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的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者的"知识"—"积层"的实验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
  • 简介:郝苑是"硕博连读生",他的硕士生导师是孟建伟教授,是我的第三届博士研究生,在我先后招收的10名博士生中,他是学术功力和研究水准都不错的学生。从开始我就对他提出两项建议:是把博士论文题目定为“批判学派现代和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开学后选修外——德语。

  • 标签: 博士生 心路历程 文思 硕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
  • 简介:2012年9月18日,"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性?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的演讲。

  • 标签: 斯堪的纳维亚 多元现代性 哲学分析 讲堂 故事 经验
  •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争辩中,人们常常需要说理。从“道理”“真理”的概念分疏出发.建议用“讲道理”来取代“讲真理”的说法,并在存在论上放弃具有绝对性和独性的传统真理概念。但是,在哲学存在论上放弃真理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非理性地“蛮不讲理”或根本“无理可讲”。而是说.生根和生长在中国思想传统和生活实践中“道理”的概念,比较起西方哲学正统中的“真理”的概念,应该更能使我们日常以交往和沟通为核心目标的“讲理”活动成为可能。

  • 标签: 道理 真理 讲理 思想解放
  • 简介:摘要:代表整体主义的迪昂-蒯因论题通常被混同为非充分决定论题,或被当作非充分决定论题的理论依据。然而,存在两种不同的非充分决定论题:(1)“局部理论”的非充分决定论题;(2)“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整体主义“局部理论”的非充分决定论题之间存在某种张力,仅仅“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逻辑相容。但整体主义不能保障“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成立。此外,“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本身是个充满歧义、语义模糊的论题;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意义上的理解,它都使得我们在认识论上所知甚少。

  • 标签: 迪昂-蒯因论题 经验等价 全体科学 非充分决定
  • 简介:《时间存在》第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想象的关系、原自我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等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自我"、"存在""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人思想的关系差异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展开进步研究。

  • 标签: 《时间与存在》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
  • 简介:弗雷格和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容器和交流的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的。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种倾向性的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的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的。据此我们进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说者所共同建构的东西,而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的现成之物;思想不是解释者的意见,也不单是说者的意图,而是话语自身的意义;思想是说者解释者在话语交流的互动过程中个逐步完成的过程。说者的话语解释者赋予说者的思想之间是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的反思平衡关系。

  • 标签: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命题态度 反思平衡 弗雷格 戴维森
  • 简介:近些年来,在科学哲学领域中掀起了股新的虚构主义热潮。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汉斯·费英格就在《"仿佛"哲学》书中强调了人类知识中虚构的价值。由于亚瑟·法因的发掘宣扬,费英格的"仿佛"哲学对当代科学建模讨论中的虚构主义立场影响尤深。科学建模作为对世界的想象描述通常是故意为假的,因而在科学虚构主义科学实在论之间似乎存在种紧张关系。然而,无论我们选择对于虚构的真值条件学说,还是功能学说,科学虚构主义并不与科学实在论相抵触。尽管法因的解读有失偏颇,但阐明费英格哲学的实际影响有助于明确科学虚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根本特点。

  • 标签: 科学建模 科学虚构主义 虚构 汉斯·费英格
  • 简介:"培养"词意涵丰富,原指农作物的培植,但被孟子和阿奎那用于描述德性修养的复杂过程。他们都认为,人的德性之端或种子受之于天或上帝,是人性的部分,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发展它们。只有培养德性,才能实现人性,并最终实现人的天命或终极目的。对人来说,乐于为善行德,才是德性的真谛。尽管人在人性、德性以及德性的培养等问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之为人需要培养德性之端,而在德性培养中心志情感、人伦关系和成长环境等尤为重要。阿奎那则区分了自然之德神学之德,发展了潜能与实现等概念,强调培养德性就是培养习惯,突出理性的地位,从而较好地应对德性培养中的成功失败问题。

  • 标签: 德性 孟子 阿奎那 人性
  • 简介: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种美好生活方式。

  • 标签: 生活世界 共同体 公民身份
  • 简介:科学表征是用个人工设计的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个相关的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早期的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的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数学的或者物理的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个事物替代另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种推理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句法观语义观之争、建模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的紧缩观和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和实践方法。

  • 标签: 科学表征 模型 同构 相似
  • 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生最重要的著作,从早期准备稿开始,《资本论》构思经历了从"六本书计划"到"三卷四册结构"的发展,最后形成了《资本论》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1—4卷。详细考证《资本论》的历史发展和传播过程,深入揭示《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论》,而且有助于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 标签: MEGA2 《资本论》 历史演变 逻辑结构 马克思理论
  • 简介: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黑格尔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并在黑格尔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 标签: 孙正聿 《哲学通论》 黑格尔哲学
  • 简介:2012年3月,谢文郁教授出版了《道路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①(下文称为"谢著")书。该书深入地剖析了"真理"问题在希腊思想中的困境,并指出是《约翰福音》带领人们彻底走出了"真理"困境。

  • 标签: 《约翰福音》 真理 道路 柏拉图 宗教 哲学
  • 简介: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种理性的、启蒙的、民主的、契约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机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中,现代性的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的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的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重建的核心关键。

  • 标签: 日常生活 日常思维 现代性
  • 简介:许多人认为,帕累托论证为不平等提供了种正当性证明,而由约翰·罗尔斯提出并由布莱恩·巴里详细阐述的对不平等的辩护,更是常常被证明其甚至对于持平等主义观点的人而言也是无法抗拒的。但是,审慎地分析帕累托论证的逻辑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严格地来说,帕累托法则并不要求不平等;不严格地来说,帕累托法则所要求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科恩首先阐述了他对于帕累托论证的基本观点和批判路径,然后运用他所谙熟的分析哲学技术详细讨论了罗尔斯和巴里所阐述的帕累托论证,向帕累托论证提出了个重大挑战。科恩进而提出并阐述了在罗尔斯式帕累托论证中所隐含的两难困境,通过分析平等尺度中的劳动负担,指出在帕累托论证中存在着不致尺度,并进而论证不平等并不是个必要的恶。

  • 标签: 帕累托论证 帕累托法则 不平等
  • 简介:为了获得对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学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对"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学的进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 标签: 彻底诠释学 本真理解 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