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培养"一词意涵丰富,原指农作物的培植,但被孟子和阿奎那用于描述德性修养的复杂过程。他们都认为,人的德性之端或种子受之于天或上帝,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发展它们。只有培养德性,才能实现人性,并最终实现人的天命或终极目的。对二人来说,乐于为善行德,才是德性的真谛。尽管二人在人性、德性以及德性的培养等问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之为人需要培养德性之端,而在德性培养中心志情感、人伦关系和成长环境等尤为重要。阿奎那则区分了自然之德与神学之德,发展了潜能与实现等概念,强调培养德性就是培养习惯,突出理性的地位,从而较好地应对德性培养中的成功与失败问题。

  • 标签: 德性 孟子 阿奎那 人性
  • 简介:<正>一但丁亡命维洛那时,庇护人是年轻的斯加拉大亲王(CanGrandedellaScala),出于感激之情,但丁向斯加拉献上了《神曲》中他尚未写完的《天堂》篇,附以一信,为天堂篇作解。这便是今日所见的《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信件是用拉丁文写成,日期估计是在1319年。唯此信究竟是否出自但丁手笔,后世有所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致斯加拉大亲王》所以阐述的诗为寓言说,确实是但丁本人的思想。《致斯加拉大亲王书》第7节中,有一节文字后世多为人援引:

  • 标签: 字面义 亚里士多德 奥古斯丁 圣经 寓言说 《神曲》
  • 简介: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晚期的重要神学家和伦理学家。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与神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有特色的德性伦理思想。阿奎那的德性伦理对于习惯十分重视,强调习惯就是德性。同时,阿奎那对于德性的本质,以及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神性德性都有独到的分析。尤其是阿奎那对于神性德性之间的秩序分析,体现了其世俗精神的倾向。

  • 标签: 阿奎那 德性 理智德性 道德德性 神性德性
  • 简介:托马斯·阿奎那的个人际遇、融合神哲学的著述特色,以及探讨法哲学的初衷,为其法哲学论证奠定了基础。"法的秩序"论以神圣与世俗两个维度、以分有和类比两个方法进行建构,既分立圣俗、以上帝为因果,而又平衡圣俗、调和信仰与理性、以上帝为基准为宇宙及人类社会确立以永恒法为形上顶端、以自然法为中枢、以人法为形下末端,并以《圣经》神法为补充的"法的秩序"。其建构的秩序,与其论证进路本身,皆具备永恒和普遍的价值。

  • 标签: 神圣 世俗 法的秩序
  • 简介:依据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的论述,灵魂,尤其是人类的理智灵魂,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其特殊性在于:一、与一般的非生命体的形式相比较,灵魂是生命体的第一原则,等级更高,更加高贵;二、按照生命体的形式的等级,人类的理智灵魂高于动物的感觉灵魂和植物的生长灵魂,并且包含有后两者的全部能力;三、灵魂作为形式,对于质料具有主动性,并且理智灵魂具有对其他形式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因为主动理智的原因而与上帝有关系;四、灵魂脱离躯体后,依然保有其存在,但是其认知方式已经有所改变。

  • 标签: 形式 生长灵魂 感觉灵魂 理智灵魂
  • 简介:托马斯·阿奎那借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实现了对希腊自然法理论的神学改造。阿奎那的神学自然法代表了古典自然法理论的巅峰,他将自然法的本性概括为实践理性,发展完善了奥古斯丁的"恶法非法"论,提出了可具操作性的反抗暴政理论。古典自然法表明了存在、真理和善的内在相互关联。

  • 标签: 阿奎那 自然法 基督教
  • 简介:在德性伦理学传统中,阿奎那凸显了追问德性本质问题的重要性和前沿性。他对德性本质的追问继承、综合并提升了基督教奥古斯丁主义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义两种传统,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和完整的四因论界定,在德性伦理学中堪称典范、影响深远。从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的视角看,它对于理解德性概念的本质和内涵,澄明伦理学与德性的关系、理性与德性的关系以及规范与德性的关系等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辨析当代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关于德性与规范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争论,从而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前沿热点和发展态势等的认识。

  • 标签: 德性 追问 阿奎那 四因论
  • 简介:自然法通常是以形而上的抽象概念来呈现,然而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却出现了自然法的箴规的现象。按照线性的历史展开,可以发现这种现象的起承转合以及背后蕴含的自然法的自然权利转向。

  • 标签: 自然法 箴规 自然权利
  • 简介:对自然法的任何概念反思都必须首先厘清什么是'自然'(Nature)、什么是'法'(Law)。尽管在自然法的理论化过程中各种学说林林总总,但真正把自然法作为法之一种进行深入探究的首推托马斯·阿奎那。他在对法的讨论中极为连贯地融合了'自然'与'理性',把自然法定义为理性造物对永恒法的分有。永恒法是上帝智慧的彰显,是一切法律的根源,自然法则代表着人的实践理性对永恒法的主动参与。借助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的对比,阿奎那把自然法定位为实践理性对善的理解和趋避所形成的若干原则。自然倾向,尤其是人所特有的自然倾向为实践理性提供着质料性的内容,正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目的及其所涵摄的复杂而又具体的各种人性倾向的反思,自然法才能作为真正的法指引和评判人类实践活动。就此而论,阿奎那的自然法概念是建立在一种目的论式的人性观基础之上的。

  • 标签: 托马斯·阿奎那 自然法 实践理性 目的论
  • 简介:11月14~16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意大利利玛窦研究中心、台湾辅仁大学士林哲学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承办。来自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与内地部分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中世纪哲学 阿奎那 托马斯 武汉大学 大学哲学
  • 简介:阿奎那法律思想的建树在他的著作中获得整体的表现,既是对以前的各种思想进行汇总、修正和发展.又是当时欧洲中世纪发展时期具有深刻远见的反应。其合理成份在于以亚里士多德为媒介,受文艺复兴的启发,增加浓厚的世俗主义的色彩,成为神学法通往世俗法——“人法”的一座架桥。

  • 标签: 阿奎那 国家 人法 自然法 理性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友谊问题重新得到哲学家的重视。当代学术界对友谊的讨论深受亚里士多德的"世俗的友谊"影响,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仁爱的友谊",成为扬弃亚里士多德式的世俗友谊的一般友谊。仁爱的友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为全人类所向往。由于两种友谊观在理论和思想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世俗的友谊似乎阻碍"仁爱的友谊"成为一般的友谊。然而,以仁爱诠释友谊的做法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观的简单否定,它能包容并完善世俗友谊的主要特质。而且,由于仁爱的友谊能处理好"爱朋友"与"爱其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当代探讨友谊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 标签: 友谊 仁爱 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
  • 简介:异端和大众虔敬运动困扰着12、13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它们纷纷挑战教会权威,宣称平信徒也分有赦罪的权力,由此引发神学界有关赦罪有效性的争论。本文以托马斯·阿奎那的赦罪观念为例,展示经院神学家对教会权威的理解。在阿奎那看来,教会持有的'钥匙的权力',其本质是施予恩典的权力。面对人类罪的现实,他认为正义的律法需由爱的恩典作为补充,才有可能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权威主体内在的神圣性是其效力长久的根本保证。

  • 标签: 托马斯·阿奎那赦罪 罪赎 观念核心
  • 简介: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允诺就是允诺人为自己设定的法律,守约是一个人在自然法下的道德义务。道德行为的目的决定行为的实质或定义,并进而决定此行为的义务范围。而道德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当事人试图践行的两种德性:慷慨的德性或交换正义的德性。托马斯·阿奎那实现了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承继和超越,二者共同为民法法系“原因理论”提供哲理基础,并弥补了近现代及当代合同法理论在对合同效力解释力上的不足。

  • 标签: 合同效力 亚里士多德 德性 托马斯·阿奎那
  • 简介:阿奎那与西基尔在论战中不共戴天,但丁却让二人在天堂相聚,意图何在?《神曲·天堂篇》中的情形表明但丁实际上是把西基尔“哲学与神学脱离”的观点用作自己“政教分离”思想的哲学基础;但丁借阿奎那之口表明宗教伦理不能代替政治伦理,又在查士丁尼身上寓以一种政教统一的理想。

  • 标签: 西基尔 阿奎那 但丁 政治伦理
  • 简介:格里塞-菲尼斯学派试图在现代语境下激活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该学派把自然法视为一组"实践理性原则"。通过对阿奎那实践理性首要原则"要行善、追求善并避免恶"的重新解读,该学派提出了自然法的前道德层面和道德层面,衔接这两个层面的是道德的首要原则和实践合理化的基本要求。当然,该学派的生命力还需在现代社会的鲜活实践中获得检验。

  • 标签: 自然法 格里塞-菲尼斯学派 实践理性 基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