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内窥镜手术和腰椎融合手术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别,以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科室进行治疗的142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进行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74名,进行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68名。比较二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中的差别。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腰腿痛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9月的ODI、VAS、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要优于腰椎融合术,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的临床优势。

  • 标签: 内镜手术 腰椎融合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采取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愿意加入本次实验的有80例设为实验组,同时选择采取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固定的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患者治疗后腰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为两组患者采取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3年期间的VAS评分具有较大差异,采取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由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以及ROM评分具有较大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取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较高,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以及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固定的患者腰椎活动度都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保留,但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更佳,能够促进患者治疗后的舒适度。

  • 标签: 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固定 腰椎推行性疾病 腰椎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患者采取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于本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给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效果,并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结果:5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56.54±34.32)min,平均出血量(306.54±54.32) mL。患者经X线、CT等检查,表明滑脱责任节段复位较好, 无出现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与治疗前对比,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的疼痛评分较低(P<0.05)。与治疗前对比,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的JOA评分较高(P<0.05)。结论: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中采取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此种术式用时短、出血量低,且具有较好的复位效果,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可见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改良经椎间孔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滑脱症 硬膜囊 神经根损伤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MIS-TLIF )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PLIF )治疗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6 月 ~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60 例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0 例。治疗组采用 MIS-TLIF 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 PLIF 方法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个月后随访,治疗组总体健康评分和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MIS-TLIF 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较高。

  • 标签: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重度腰椎滑脱症 生活质量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S-TLIF)进行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治疗实践效果研究。方法:对我院在2018年1月份到2018年8月份收治的74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病患,将其按照随机性原则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病患的治疗后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病患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患在治疗效果上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患术后并发症情况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统计对比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病症时,在治疗效果等情况均要显著优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有助于腰椎功能的有效恢复,在医学临床治疗上具有非常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 腰椎不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诊治的21例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术前给予患者常检查确定患者的病情,采用腰椎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至2年的随访,患者手术前的ODI评分为(65.01±7.15)分,手术后的ODI评分为(25.12±6.68)分,组间差距显著,P<0.05。结论腰椎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效果优越,治疗安全性高,患者能够尽快痊愈,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腰椎间融合 椎弓根内固定 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TLIF(经锥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对DLS(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改良TLIF来进行治疗的DLS患者47例,记录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测量在手术前后腰椎的滑脱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椎间隙的高度。随访这47例患者,时间是(2.5±0.5)年。结果47例患者中,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28±35)min,在手术中失血量平均为(358±48)ml,切口全部是一期愈合,并发症较少;术后2~3d、3个月、6个月、1年的腰椎滑脱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椎间隙的高度和术前指标比较,改善明显(P<0.05);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腰椎滑脱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滑脱率、椎间隙的高度比较,P>0.05,术后的腰椎前凸角的平均度数在逐渐增大。结论采用改良TLIF来治疗DLS创伤小,并且能够理想复位,得到满意临床效果。

  • 标签: 改良经锥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滑脱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两组(n=32),采用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为常规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的JOA评分、VA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但其术后融合率、治疗总有效率及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既可以增强椎体稳固性,提高椎间融合率,又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减少手术出血量,更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改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3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实施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观察组15例,实施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腰椎滑脱恢复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明显下降,但是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实施改良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腰椎恢复效果,快速缓解疼痛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退行性腰椎滑脱 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 简介:摘要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是国际热门的腰椎微创新技术,自2014年引进中国大陆,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然而,OLIF技术临床应用仍有诸多争议和有待规范的问题存在,包括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入路、融合器放置位置、不加内固定的单纯OLIF技术应用(Stand-Alone OLIF )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指南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统一及规范上述问题,为OLIF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减少或避免不恰当、不规范的诊疗行为,从而提高OLIF手术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旨在分析腰椎疾病患者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术后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术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实施不同护理方法,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常规组为19.51%,且在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常规组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给予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术后患者科学、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对促使患者尽快康复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脊柱内镜 腰椎融合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s,ASDi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腰椎椎间融合术25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5例、女163例;年龄(61.8±8.4)岁(范围39~77岁)。根据术后24个月随访时是否出现ASDis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记录患者个体因素[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疾病种类、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等]及手术因素(术式、固定节段、融合节段等)、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PI-LL等],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腰椎融合术后24个月时共发生ASDis 24例,发生率为9.3%(24/25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GCS分级≥3级、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悬浮固定、全椎板切除、多节段融合(≥3个节段)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受教育程度、伴侣情况、工种、肥胖(BMI≥24 kg/m2)、吸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L、PI、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PI-LL不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5.63,95%CI为(1.56,20.29),P=0.008]、术前椎旁肌脂肪化GCS≥3级[OR=4.82,95%CI为(1.36,17.13),P=0.015]、合并骨质疏松症[OR=14.04,95%CI为(2.53,77.79),P=0.002]、PLIF手术[OR=9.69,95%CI为(1.91,49.03),P=0.001]、多节段固定[OR=9.36,95%CI为(1.77,49.41),P=0.008]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全椎板切除[OR=0.09,95%CI为(0.02,0.37),P=0.001]、悬浮固定[OR=0.16,95%CI为(0.02,0.94),P=0.042]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GCS分级≥3级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方式,尽量避免选择PLIF和多节段固定,可选择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外侧融合术、非全椎板切除的减压术式及悬浮固定以降低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stTMQuadrant通道下椎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护理。方法对76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MastTMQuadrant通道下椎骨融合,术前重点做好心理护理,训练指导,术后做好密切观察病情,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相应的出院指导,并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椎间完全融合,术后原发腰腿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效。结论MastTMQuadrant通道下椎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应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腰椎滑脱患者的康复。

  • 标签: 腰椎滑脱 Mast TM Quadrant 通道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360°环状融合术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的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用360°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共42例,所有病例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及MRI等检查,证实有Ⅰ~Ⅲ度的滑脱,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和椎间隙狭窄,按Newman分类,峡部裂滑脱29例,退行性滑脱13例,按Meyerding分度,Ⅰ度9例,Ⅱ度26例,Ⅲ度7例。滑脱部位:L427例,L512例,L33例。结果本组42例均获得1~6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年。全部病例达解剖复位,术后349个月获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7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随访期内Cage无松动、位移、下沉,RF钉无松脱、折弯、断裂等情况,无滑脱复位和椎间高度的丢失。临床疗效评定,优33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5.2%。结论360°环形融合术有利于彻底神经减压和滑脱节段的解剖复位,有利于消除滑脱节段的不良剪切应力,增加了植骨融合的面积和植骨量,提高了融合速度和融合质量,达到维持脊柱永久稳定的目的,是治疗腰椎滑脱症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椎管减压 解剖复位 360°环状融合术 内固定
  • 简介:目的评价可扩张型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后路单纯可扩张型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27例下腰椎疾病,随访并行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改善率分析。结果术后随访5~19个月(平均8.5个月)。优:19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6.3%。随访期间X线检查均可见椎间隙有骨性融合,未见终板骨质吸收、融合器移位等。结论可扩张型Cage椎间融合器设计独特、即刻稳定性强、能较好地恢复腰椎生理曲度,近期效果满意。

  • 标签: 椎间融合器 可扩张型Cage 椎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融合
  • 简介:背景:目前尚未见老年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疗效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比较大于70岁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用椎弓根钉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同时评估临床和影像学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101例因L4.5退变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术后随访至少3年。随访时间平均50个月。根据手术时的年龄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年龄均≥70岁(平均74岁),共31例;第二组年龄均小于70岁(平均59岁),共70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JOA)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评分,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包括融合情况及腰椎节段前凸。结果:就目前资料而言,两组的术前、术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组内发生了一些全身的并发症,但是第一组内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第二组低。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的腰椎节段前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第一组中的椎间塌陷融合、延迟融合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第二组(p=0.034),两组中均未发现不融合。本研究中原位融合、塌陷融合、延迟融合这些不同的融合状态似乎均不影响术后临床疗效。结论:现有资料表明不同年龄组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中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而椎间塌陷、延迟融合发生率较高。融合状态似乎并不影响术后疗效。可信度:预后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描述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后路椎间融合术 临床疗效 腰椎后路 老年人 影像学资料 椎弓根钉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内固定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统计10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内固定手术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分析发生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103例患者中,术中并发症6例次,占5.8%,其中硬脊膜撕裂3例次,定位错误1例次,神经根与马尾神经损伤2例次术后并发症18例次,占17%,其中脑脊液漏3例次,切口血肿1例次,椎间隙感染1例次,内固定失败6例次,植骨不愈合6例次,肺栓塞1例次。多与术中操作不仔细有关。结论腰椎滑脱症内固定手术并发症较多,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 脊柱融合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减压时自体骨做椎间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具有严重神经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国产钛质椎弓根固定器固定、后路椎板减压,减压时自体骨做横突间和椎间椎骨融合。结果经过平均1.0年随访,椎体滑脱完全复位12例,大部复位1例;疗效评价:优10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后路椎弓根复位固定良好,减压时自体骨椎间和横突间联合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经济实用,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滑脱 内固定 植骨术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后2年临近节段退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腰椎融合术治疗的262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中共计15例患者观察到了邻近节段退变。全部15例退变患者均采取返修手术处理,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减少神经压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本组研究中疗效评价为优的患者8例,良5例,可2例。X线片显示结果全部患者的X线均显示其内固定位置良好,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再次行手术治疗4个月后回到医院复查并取出固定材料,随访时间为2年,平均半年电话随访一次。全部患者术后检查椎间均未发现滑移或成角,腰椎序列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治疗效果较好,且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术后症状复发的重要原因,退变可由多重因素引起,主要好发于融合节段的上方,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的原因,必要时再次采取手术治疗依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腰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融合术后出现临近节段退变患者的病历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腰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手术因素。结论腰椎融合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治疗腰椎疾病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同时在实际的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实际的使用腰椎融合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情况,在临床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 标签: 临近节段退变 腰椎融合术 临床研究 现状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