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船蛆遗迹化石Apectoichnus longissimus(原名 Teredolites longissimus)指海相钻木类双壳动物船蛆科(Teredinidae)在漂浮或沉入海洋中的浮木中造成的钻孔遗迹。本文整理了共 30 篇Apectoichnus longissimus遗迹化石相关的现有文献,研究了其在地质历史中的分布和古地理分布,研究发现该类遗迹化石最早出现于侏罗纪早期,随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现存标本较集中地分布于大西洋两岸的浅海沉积地层;该类遗迹化石可以指示温暖气候条件下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浅海沉积环境;可以提供船蛆的分类信息以及生活习性;保存沉积环境中的含氧量信息;其木质基底可以指示木化石的种类信息以及古地理分布信息。因而Apectoichnus longissimus遗迹化石对于恢复古环境、古氧相及古生态群落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 标签: Apectoichnus longissimus 船蛆钻孔遗迹化石 古地理 浅海沉积环境
  • 简介:1前言河北省位于东北、蒙新和华北三个动物地理区的交界地带,因而是多种南方类型和北方类型动物分布的北界和南限。许多南方类型和北方类型的动物在这里相互混处,致使河北省在动物区系特征一方面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又缺少特有种类,具有突出的过渡地带性。上述特征在鳅类分布上也有类似表现。

  • 标签: 地理分布 河北省 海河水系 高原鳅属 鳅类 大鳞副泥鳅
  • 简介:<正>四川种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那时以荆、湖地区为中心的大溪文化,已发展到三峡地区。虽然在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中尚未发现实物稻,但从大溪文化已是比较成熟的以种植

  • 标签: 四川盆地 历史时期 唐宋 移民 道光 云南
  • 简介:中国有三大荔枝分布区:岭南、四川和福建。荔枝原产于岭南地区,从汉代起便成为南方地区特色果贡之一,直至清末。笔者在全面考查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大荔枝分布区的形成,着重研究了荔枝种植及进贡的历史地理变迁。栽培荔枝约于汉初传入四川、隋以前传入福建;进贡则呈现出隋唐以前贡在岭南、唐宋贡在四川、元明清贡在福建的现象。通过分析得知导致荔枝种植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和人为原因(正反两种作用),荔枝贡地选择则随着政治形势的动态变化而变化。

  • 标签: 荔枝 地理分布 贡道变迁 贡道
  • 简介:对6121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中的特种稻资源,即黑(紫)米、红米、香米、糯米(酒米)和软米的特征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以云南省128个县为基本单位,应用GIS平台统计整理云南省每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省的5个稻作分区分析研究云南特种稻资源的生态地理分布。通过研究综合评价了云南特种稻资源的特征特性,初步摸清了云南特种稻资源除香米资源集中分布在中亚热带和中温带外,其他特种稻资源都集中分布在南亚热带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其研究结果可为稻作资源收集保护、农作物生态地理分布、特优稻育种、生态育种、生物育种、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区划结构调整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云南 特种稻资源 特征特性 生态地理分布
  • 简介:目的: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研究何首乌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方法:建立何首乌分布区数据库,在ArcGIS9.3软件中制作何首乌分布区的县界多边形电子地图,利用空间分析法提取何首乌分布县市的气象数据,利用Kira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徐文铎湿润指数及其他气候因子综合研究何首乌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气候的关系。结果:7月平均最高温、7月平均气温、无霜期、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干燥度为何首乌地理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何首乌地理分布的水热指标作用的相对次序是:热量因子、高温条件、干燥度。结论:何首乌喜温暖湿润且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适应性强。

  • 标签: 何首乌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分布 气候因子
  • 简介:文章对从历史文献和共时地理分布中观察到的汉语比较句的类型及有关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观察到的语言事实既有相互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并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作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 标签: 比较句 历时演变 共时地理分布
  • 简介:历史的记述有两种类型,一是精英阶层的记述与记忆,这主要体现在各种主流文献当中。另一种是在民间的历史叙事与记忆,这主要体现在口头叙事、地方性仪式和各种地方性文献中。民间力量在认同国家历史的过程中,也在用自己地方性的视野去叙述着历史事件,即用传说或祭祀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赵世瑜先生认为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记忆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

  • 标签: 地理分布 历史叙事 集体记忆 交趾 马援 东汉
  • 简介:分析我省中北部1997年4~6月强对流回波(≥45dBz)资料,发现我省中北部强对流回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成源及一定的移动路径等特征,这些特征可成为强对流天气预测之依据。

  • 标签: 强对流回波 地理分布 特征
  • 简介:在Postband地区(27°58′4″-28°2′16″N,53°17′34″-53°22′30″E),辨别植物种、植物多样性、生活型及地中海气候、Irano-Torunian和撒哈拉-新店相关植物种。2008年6月至2006年12月间,调查和辨认了29个科,69个属,总计95个种。就物种频度而言,菊科和禾本科是重要的科。按照Raunkiaer's生活型谱系统和利用X^2检测,生活型谱表明,年生植物、地面芽植物、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和陷芽植物分别占据全部植物种的47%、31%、12%、7%和3%。在地理分布上,Irano-Torunia地区,拥有最高的频度的29%的物种。结果表明,一年生植物比生活型基准群谱高;高位芽植物比生活型基准群谱低,这与在干旱地区的研究数据相一致。

  • 标签: 地理分布 生活型 Khalije-omani森林 植物区系 Poshtband地区
  • 简介:本文以二、四句式湖北民歌为研究对象,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对其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二句式民歌有重复型、并置型,四句式民歌有重复型、并置型、混合型等。并借鉴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这几类民歌的地理分布状况,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作了初步的考查

  • 标签: 湖北民歌 结构 二句式 四句式 地理分布
  • 简介:<正>春秋初期,华夏诸国北边迫于戎狄,而南方则受威胁于楚人。楚人的先世,据旧史所载,说是颛顼的后裔,至熊绎时因事周成王,才受封于丹阳。楚国所封的丹阳,《汉书·地理志》说是在丹阳郡的丹阳县。其地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史记·楚世家·集解》引徐广说,谓在南郡枝江县。其地在今湖北枝江县东

  • 标签: 地理分布 春秋时期 当涂县 丹阳 楚世家 周成王
  • 简介:本研究利用ArcGIS9.2软件中空间局部内插方法,先对未知抽样点进行一种线性无偏最优估计,进而进行预测图创建,根据内插结果图,尽可能准确的估计全地域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趋势及特征,为安徽省学生体质监测、评价、有效干预提供依据及指导作用.结果显示:男生综合体质分布趋势为:由西南至东北依次递增;女生体质趋势为:皖北及皖中地区主要以阜阳、合肥为中心,体质最好,然后以环状或片状的形式向外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皖南主要以体质最好的黄山、池州地区为中心,向四周以环状形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直至与皖中的分布合为一体.

  • 标签: GIS技术 皖籍新生 体质健康 分布特征
  • 简介:<正>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改革家中,王安石似乎是最为不幸的,以至于在他身后900年的今日,他的思想和政绩仍受到人们不应有的指责。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直接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农田水利法,也遭到了无端抨击。或指其“不实不当”、“徒劳烦

  • 标签: 农田水利 熙宁 王安石变法 淤田 兴修水利 田赋
  • 简介:纳塔尔实蝇CeratitisrosaKarsch属双翅目实蝇科腊实蝇属,为害30余种经济植物,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运用CLIMEX3.0及ArcGIS9.3对纳塔尔实蝇在我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纳塔尔实蝇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为18.250°N-30.250°N,其中,华南和东南地区为高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等地。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2020和205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分别移至31.250°N和32.250°N,且中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移明显;210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移至33.750°N,且高度适生区北移明显。因此建议目前应加强纳塔尔实蝇检疫措施,完善监测体系,监测网点主要设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尤其应对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应对湖南、贵州、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进行定期监测,严防该虫入侵。

  • 标签: 纳塔尔实蝇 潜在地理分布 CLIMEX ARCGIS
  • 简介:【目的】生态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现有建模工具中,MaxEnt是最流行和运用最广泛的生态位模型。然而最近研究表明,基于MaxEnt模型的默认参数构建模型时,模型倾向于过度拟合,并非一定为最佳模型,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分布点较少的物种。【方法】以茶翅蝽为例,通过设置不同的特征参数、调控倍频以及背景拟不存在点数分别构建茶翅蝽的本土模型,然后将其转入入侵地来验证和比较模型,通过检测模型预测的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潜在分布生态空间中的生态位映射以及潜在分布的空间差异性,探讨3种参数设置对MaxEnt模型模拟物种分布生态位的影响。【结果】在茶翅蝽的案例分析中,特征参数的设置对MaxEnt模型所模拟的潜在分布生态位的影响最大,调控倍频的影响次之,背景拟不存在点数的影响最小。与其他特征相比,基于特征H和T的模型其响应曲线较为曲折;随着调控倍频的增加,响应曲线变得圆滑。【结论】在构建MaxEnt模型时,需要从生态空间中考虑物种的生态需求,分析模型参数对预测物种分布生态位可能造成的影响。

  • 标签: 生态位模型 MaxEnt模型 特征参数 调控倍频 背景拟不存在点数
  • 简介:【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的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的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的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的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人的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的占20.00%,云南省的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的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粵西地区相对次之,粵北和粵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的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广东省 外来入侵昆虫 地理分布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 简介:[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的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在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开发西伯利亚针叶林地区的土壤,尤其是永冻土区的土壤。大多数情况下,土壤的地理分布和特征不能局限在水平和垂直的区域性概念的框架内进行解释,我们甚至还要考虑当地土壤形成条件中的地表温度特征。这特性在于特定的土壤形成条件、特有的土壤和植被模式;雅库茨克正是这样一个地区,雅库茨克中部地带土壤类型的形态特征同样具有该特性。

  • 标签: 土壤类型 成因特征 地理分布 永久冻土 西伯利亚 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