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化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趋势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501例分化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501例患者中除失访13例外,余患者5年生存率为93.8%,10年生存率为84.8%。在随访期内,术后颈部复发率为3.59%。结论:分化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存在着不恒定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采用合理的区域清扫术对减少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颈部 淋巴结 转移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分化甲状腺癌不同手术方式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264例分化甲状腺癌资料。结果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77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1例(占1.3%),低钙血症1例(占1.3%);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137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4例(占2.9%),低钙血症9例(占6.6%);甲状腺全切术50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2例(占4.0%),低钙血症11例(占22.0%)。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率无统计学差异;甲状腺全切术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与患侧腺叶及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喉返神经损伤 低钙血症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LuminalA乳腺癌的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与绝经的相关性,进一步认识该类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35例LuminalA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的表达水平(高表达(H)〉50%;低表达(L)≤50%),比较ER、PR的不同表达分组在绝经前后患者中的差异及ER、PR间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前LuminalA乳腺癌ER—H/PR-H表达最常见(63.8%);ERH/PR—L表达在绝经后患者中最常见(51.1%),在绝经前少见(17.0%)。ER、PR的相关性在绝经前比绝经后更明显(P值:0.003VS.0.047)。结论绝经前后的LuminalA乳腺癌患者存在ER、PR的不同表达的差异性分布,体内雌激素水平可能是引起差异的原因。

  • 标签: LUMINAL A型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绝经
  • 简介:目的观察血小板交叉配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用SEPSA交叉配的方法给既往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悬液.结果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后,1hCCI、24hCCI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用SEPSA交叉配方法选出血型配合的血小板输注,可逆转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

  • 标签: 交叉配型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酶联免疫吸附法 出血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腹壁外软组织韧带样纤维瘤病(desmoid—typefibromatoses,DT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方法通过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腹壁外DTFT,并复习相关文献,讨论其命名、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结果DTFT有以下形态学特点:肿瘤由增生的长梭形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常排列成连续的束状结构;梭形细胞核小,深或浅染,核无异型性,淡染者有小核仁;肿瘤界限不清,浸润周围软组织,本例累及肋骨。免疫表型:vimentin(+),灶状SMA,actin—pan,Survivin,bcl-2(+);特染:magson三色呈绿色。结论腹壁外DTFT与腹壁者类似,是一种以长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局部侵袭中间性肿瘤,主要与分化好的纤维肉瘤、结节性筋膜炎等疾病鉴别。

  • 标签: 纤维性肿瘤 纤维瘤病 韧带样瘤
  • 简介: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L1(HPVL1)壳蛋白在各级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同时探讨其在HPV单感染和多重感染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宫颈活检且高危HPV阳性的250例患者,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联合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行HPVL1壳蛋白检测。HPVDNA分检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结果HPVL1壳蛋白在正常或宫颈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宫颈癌(SCC)4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1.6%、52.8%、22.2%、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L1壳蛋白在单与多重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9.7%和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L1壳蛋白在≤35岁、36~49岁及≥50岁3个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25.5%、27.3%、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L1壳蛋白阳性率在HPV感染中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加重而下降,可作为宫颈上皮内病变进展的1种预测标志物。HPVL1壳蛋白与HPV感染亚型以及单或多重感染无明确相关性。

  • 标签: HPVL1壳蛋白 人乳头瘤病毒 单型感染 多重感染 宫颈上皮内病变 宫颈炎
  • 简介:我科于2013年12月手术治疗伴骶骨翼骨折、脱位的TileC3骨盆骨折1例,随访半年,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患者,男,45岁。因车祸伤2h急诊入院。受伤机制:建筑物旁站立位被汽车挤压、上半身扭转受伤致腰-盆分离。入院情况:BP70/50mmHg,腰骶部及大腿皮下血肿,骨盆变形。右足屈伸肌力IV+级,右下肢其余肌力0级,左侧肢体肌力、感觉正常。大小便失禁。CT:右侧L1~5横突骨折,双侧骶髂关节脱位、骶骨粉碎性骨折,其中右侧骶骨翼骨折、前脱位,双侧耻骨上下支等多处骨折(图1)。住院后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于ICU抗休克治疗,伤情稳定后于伤后第8天手术。

  • 标签: 骶骨 骨盆 骨折固定术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锚定板自稳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3~4节段2例,L4~5节段9例,L5~S1节段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且均为单节段手术.L3~4、L4~5节段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5~S1节段采用右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节段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节段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带锚定板自稳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 标签: 腰椎 前路 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炎性乳腺癌(IBC)患者的分子分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8例女性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的阳性表达率,比较不同分子分患者的预后.结果28例IBC患者中,LuminalA、LuminalB、HER2过表达及三阴性所占比例分别为21.4%、17.9%、32.1%、28.6%,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66.7%、44.4%、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C预后较差,尤其是三阴性和HER2过表达,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有更广阔的前景.

  • 标签: 炎性乳腺癌 分子分型 免疫组化指标
  • 简介: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p27和CyclinD1在分化甲状腺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在分化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分化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以及3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p16、p27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在40例分化甲状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70.0%和62.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大小及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16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0.283);p27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0.279)。结论: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共同参与了分化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判断分化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 P16 P27 CYELIND1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近年来发现肿瘤组织相关糖蛋白的异常糖基化作用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及免疫调控密切相关,本实验收集手术切除病人肝癌组织标本,应用Tris-HCl溶液抽提人肝癌组织中的碳水化合物,以ConA-Sepharose4B亲和层析方法,纯化人肝癌组织ConA相关的N-糖基化糖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兰染色,与低分子量标准蛋白比较,发现用ConA纯化的人肝癌组织糖蛋白有三条电泳带,分子量分别为70kd,30kd和20kd,细胞毒试验(LDH释放法)结果提示肝癌N-糖基糖蛋白对正常人NK和LAK细胞杀伤其靶细胞K562和H7402细胞性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肝癌相关糖蛋白剂量增加抑制作用无明显增加。

  • 标签: 糖蛋白 人肝癌 LAK细胞 NK 癌组织 杀伤活性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对SchatzkerIV~V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8例研究对象按照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在手术复位并内固定后,对照组予主动肌力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4~5周CPM,术后1个月、3个月测量膝关节最大活动度,术后3个月采用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1天、1个月、3个月伸膝活动度及术后1天屈膝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92.4±10.8)°vs.(84.5±12.0)°]、3个月[(118.6±12.4)°vs.(112.3±10.5)°]屈膝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88.2±4.2)vs.(84.0±5.0)]及疼痛[(26.5±3.2)vs.(24.9±3.4)]、功能[(19.0±1.7)vs.(18.2±1.9)]、活动度[(15.5±1.5)vs.(14.6±1.8)]、肌力[(9.4±1.1)vs.(8.8±1.0)]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hatzkerIV~V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在主动肌力训练基础上给予CPM有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内骨折 运动疗法 持续被动性 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KYGWA一次性吻合器在贲门胃底癌中的应用。方法统计1998年1月至2008年5月实行根治或姑息性手术的贲门胃底癌患者593例,其中应用吻合器217例(吻合器组),未用吻合器376例(手工组)。对两组的开胸率、吻合口瘘、肺部及胸腔感染、吻合口狭窄、近断端癌残留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吻合器组开胸率为21.66%,手工组为72.87%,吻合器组开胸率明显低于手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器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4.15%,手工组20.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吻合口瘘、肺部及胸腔感染和近断端癌残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贲门胃底癌切除术中利用国产一次性吻合器行消化道重建可以减少开胸率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且该吻合器价格低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的使用。

  • 标签: 贲门胃底癌 KYGWA型吻合器
  • 简介:背景与目的:内侧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全切难度大,并发症较多,是颅底外科的难题之。本研究探讨内侧蝶骨嵴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血管和神经的保护,进一步减少并发症.以提高肿瘤切除率。方法:采用经翼点入路对35例内侧蝶骨嵴脑膜瘤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对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保护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本组SimpsonⅠ级切除22例(62.9%),SimpsonⅡ级切除9例(25.7%),SimpsonⅢ级切除4例(11-4%),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或视野缺损的22例中,术后明显好转16例,术后轻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经积极治疗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准确全面的术前评估,术中对视神经、海绵窦及其内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保护.是提高内侧蝶骨嵴脑膜瘤全切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技术.

  • 标签: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 神经 保护
  • 简介: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未知的慢性疾病。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柱等,造成脊柱强直、骨质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造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胸腰椎骨折[1-2]。其骨折处应力较为集中,骨折相对不稳定,治疗较为棘手。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前路内固定手术、后路内固定手术等。但其因骨折处应力过于集中、骨质质量差等原因,常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2-3]。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折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通过基因重组改善P53蛋白的功能,并研究它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构建人野生P53(wtP53)融合蛋白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GEX-3X—PTD—P53,诱导表达和亲和层析纯化后,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它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促细胞凋亡。结果成功构建P53融合蛋白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GEX-3X—PTD—P53,通过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重组人wtP53融合蛋白。MTT法和细胞流式分析证明该蛋白对几种癌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和促细胞凋亡。结论这种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人wtP53融合蛋白保留了wtP53蛋白的生物学性状。

  • 标签: 人野生型P53 融合蛋白 抗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Bristol粪便分(BSFS)在提高结肠镜检查结肠癌发现率中的作用.方法根据BSFS对拟行结肠镜检查的640例患者进行分组,Bristol1、2的214例患者为A组,Bristol3、4的213例患者为B组,Bristol5~7的213例患者为C组.A组采用聚乙二醇电解质4000散+莫沙比利方案准备肠道,B组采用标准聚乙二醇电解质4000散方案,C组采用减量聚乙二醇电解质4000散方案.肠道准备质量由内镜操作医师术中观察肠道清洁程度,同时评估回盲部到达率、平均退镜时间、结肠癌的发现率、不良反应.结果A组肠道清洁程度好的比例为88.8%(190/214),B组为91.1%(194/213),C组为91.1%(194/2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回盲部到达率分别为93.9%、95.8%和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退镜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B组和C组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发现率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SFS可以有效提高结肠镜检查结肠癌的发现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肠道准备质量 Bristol分型 结肠癌
  • 简介:甲状腺全切是分化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仍有10%-15%的病人出现颈部可触及的肿物引起局部复发。颈部转移占局部复发的75%,而且这部分病人最终有50%死于局部复发。因此普遍认为转移的淋巴结必须手术切除。分化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第一站往往在中央区,所以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分化甲状腺癌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仍有很大的争议。近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复发有很大关联,而且区域淋巴结转移与疾病死亡率的上升有很大关系,与生存率成负相关。与单纯全甲状腺切除相比,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并不增加并发症,而且能达到降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的目的。因此,分化甲状腺癌应该常规同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

  • 标签: 甲状腺癌 中央区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清扫
  • 简介:背景与目的:多数学者认为伴有甲介、鞍前蝶窦的垂体腺瘤不适合内镜下切除,但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技术可以克服其在内镜下手术的缺陷。本文着重探讨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切除伴有甲介、鞍前蝶窦的垂体腺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伴有甲介、鞍前蝶窦变异的垂体瘤进行内镜下单鼻孔手术21例。其中生长激素腺瘤4例,高泌乳素腺瘤6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7例,无功能性腺瘤4例。蝶窦冠状CT及蝶窦X线平片提示蝶窦形态,甲介9例,鞍前12例。术前行头部CT、MRI扫描,术中神经导航定位,在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肿瘤。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症状(视力受损、尿崩症)均在术后消失,血液、内分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病例(17例)复查MRI均提示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颅内出血、视力、视野障碍、尿崩、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甲介、鞍前蝶窦变异的垂体瘤手术,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能确保术中定位准确,术野大且直观。有利于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重要结构。

  • 标签: 神经导航 内镜 垂体瘤 蝶窦变异 经蝶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ⅡA磷脂酶A2(PLA2GⅡA)mRNA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评估PLA2GⅡA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病程监测和预后预测的价值和意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3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配对组织(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肿瘤远端切缘组织)中PLA2GⅡAmRNA的表达水平。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3组组织中的PLA2GⅡAmRNA水平的差异及结、直肠癌组织中PLA2GⅡA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①PLA2GⅡA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及远端切缘组织,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癌组织组90.91%,癌旁组66.67%,肿瘤远端切缘组51.52%(P〈0.05)。②女性组、早期组和无转移组患者结、直肠癌组织的PLA2GⅡAmRNA表达水平比男性组、晚期组和有转移组高(P〈0.05)。结论PLA2GⅡA基因可能参与了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标签: 直肠癌 ⅡA型磷脂酶A2 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