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人类良性或恶性前列腺疾病的发展与雄激素密切相关。雄激素主要包括睾酮(T)和双氢睾酮(DHT)。通过5-α还原酶(5-AR)的作用,睾酮转化成双氢睾酮。在人类良性和恶性前列腺组织中观察N5-α还原酶的表达具有差异性。5-α还原酶抑制剂(5-ARI)通常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治疗,近年曾用于前列腺癌(PCa)的预防。本篇综述主要讨论在人类前列腺的正常发育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发生与进展过程中,5-α还原酶差异性表达所发挥的作用。

  • 标签: 5-ct还原酶 5-Α还原酶抑制剂 雄激素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 前列腺癌
  • 简介:自1991年Schuessler行第1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laparoscopicradicalprostatectomy,LRP)以来[1],随着前列腺及盆底解剖结构进一步清晰及手术技巧的改进,该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LRP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即便是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是如此。LRP手术的难点主要在于前列腺背侧血管复合体的处理、膀胱颈和尿道的分离与识别等。

  • 标签: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prostatectomy 缝合技术 局限性前列腺癌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在高级别前列腺上皮瘤(high-gradeprostatic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PIN)和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蛋白表达研究中的应用。探索HGPIN向PCa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研究组为11例HGPIN患者,对照组为15例PCa患者。用二维电泳(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2-DE)和质谱分析(massspectrometry,MS)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并用ELISA方法进一步确认。结果在两组中发现了12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epithelium-derivedfactor,PEDF)在PCa患者中显著下调。结论蛋白组学研究方法对HGPIN和PCa患者的血清进行差异比较是有效、可行的。PEDF可能与HGPIN向PCa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

  • 标签: 前列腺上皮内瘤病 前列腺肿瘤 蛋白质组学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预防动静脉瘘成形术后血栓形成及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endothelialcell,VEC)功能的影响.方法8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拟行动静脉瘘成形术前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在动静脉瘘成形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治疗组在动静脉瘘成形术后予以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血浆内皮素(plasmaendothelin,ET)及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水平.术后观察瘘杂音和震颤及有无出血征象,术后4周用多普勒超声测定瘘头静脉内径、壁厚、每分钟血流量、瘘成熟后血管进行初次透析使用的时间及透析时血流量.结果前列地尔治疗后瘘成熟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72%),全血黏度[(4.92±0.42)mPa,s比(5.04±0.58)mPa,s、血浆黏度[(1.82±0.12)mPa,s比(2.12±0.14)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74±0.57)比(2.92±0.46)、Fib[(3.14±0.14)g/L比(3.28±0.16)g/L]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前列地尔组在ET[(48.15±16.19)ng/L比(52.34±17.35)ng/L]、NO[(37.31±3.10)μmol/L比(34.26±2.18)μmol/L]水平的改善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术后4周,治疗组瘘成熟率高于对照组(90%o比72%)、头静脉内径[�

  • 标签: 前列注射液 动静脉内 尿毒症患者
  • 简介: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公布的肾脏病治疗指南以及其他众多研究指南都推荐自体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是优先选择的血管通路[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率较高,其中有509/6以上死于心血管疾病[2引。笔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对108例血液透析患者AVF术前、术后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左心功能参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总结AVF对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自体动静脉内瘘 左心功能参数 血流动力学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 治疗指南
  • 简介:尿道狭窄临床并不少见,尤以外伤和前列腺切除术后多见,简单狭窄以普通扩张法即可解决.临床上对复杂狭窄行普通扩张失败者目前无较好的处理方法.本院从1999年2月至2001年4月使用改良后尿道扩张器在尿道镜直视下置管扩张取得满意效果,对7例复杂尿道狭窄处理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尿道镜直视下置管扩张 改良 尿道扩张器 治疗 复杂尿道狭窄
  • 简介: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的手术入路包括经会阴、经耻骨后、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手术。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我们在传统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手术经验与心得,对手术过程进行简化和调整,将其归纳为三孔六步法,本文将简要回顾前列腺癌的外科治疗并对三孔六步法的手术步骤及技术要点进行具体介绍。

  • 标签: 前列腺癌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腹腔镜 三孔法
  • 简介:PAM—Masson染色能在同一切片上既显示。肾小球基底膜,又可观察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因此PAM—Masson染色是肾活检病理组织切片染色中最为重要的染色之一。然而长期以来PAM染色耗时长,Masson复染着色不良,给肾活检病理诊断带来不利影响。我们通过实践摸索,在常规的染色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良,获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病理组织切片 肾活检病理 染色法 MASSON染色 改良 肾小球基底膜
  • 简介: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短期膀胱灌注辅助化疗对中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膀胱电切(TURBT)后复发风险的影响。该试验于2010年9月经由京都府立大学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06例中低危NMIB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取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30mg,

  • 标签: 膀胱灌注 膀胱内灌注 TURBT 吡柔比星 辅助化疗 复发风险
  • 简介:自1993年以来,我院开展TURP手术近300例,其中三例为巨大前列腺三叶增生,中叶突入膀胱。电切时,采用先阻断中叶血运最后切除中叶的方法获得成功,现予报道。临床资料三例年龄在59~68岁之间,排尿困难3~8年。因尿潴留在外院行膀胱造瘘后转入我院。入院检查,心、肺、肝、肾功能都在正常范围之内。B超检查三例

  • 标签: 电切方法 经尿道 前列腺增生 巨大前列腺 膀胱造瘘管 中叶突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P1rC)密度的影响,探讨AngⅡ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给予AngⅡ(400ng·k^-1·min^-1)持续输28d;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3mg·kg^-1·d^-1);C组为对照组,由生理盐水代替AngⅡ。每周末测量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定量,于第28天处死动物。心脏采血后,测血肌酐(SCr),计算生肌酐清除率(Ccr);留取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CD31和HIF-1α分布及表达。结果A组血压和尿蛋白较C组高(P〈0.01),B组血压和尿蛋白较A组低(P〈0.05)。各组C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1、C密度较C组低(P〈0.05),B组较A组高(PG0.05)。A组HIF-1α表达较C组高(P〈0.05),B组较A组低(P〈0.01)。结论缺氧可能是AngⅡ引起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之一。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 低氧诱导因子1Α 毛细血管
  •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当膀胱癌处于进展期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泌体是由不同类型细胞释放的膜性囊泡,直径约30~100nm,能够通过mRNAs、miRNAs和蛋白质等的传递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等多种生理过程。研究表明,泌体对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调控作用,未来可能成为膀胱癌诊断的新方法和治疗的新途径。

  • 标签: 膀胱癌 外泌体 肿瘤转移 肿瘤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输尿管阴道瘘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10例发生于妇产科手术后的输尿管阴道瘘患者中,尿漏发生时间为术后2~26d,平均11d。先后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IVU)、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必要时行核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检查。均早期行输尿管镜检。结果9例镜检成功并置D-J管,1例镜检诊断输尿管横断者中转行输尿管膀胱吻合。结论早期行输尿管镜检加D-J管置入治疗医源性输尿管阴道漏是适宜的。

  • 标签: 输尿管阴道瘘 输尿管镜检术
  • 简介:目的比较回肠膀胱与输尿管皮肤造口治疗老年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膀胱癌根治治疗的老年膀胱癌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回肠膀胱65例、行输尿管皮肤造口17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输尿管皮肤造口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回肠膀胱组(P〈0.05),但术后尿路梗阻发生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相当(P〉0.05)。结论回肠膀胱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是常见的尿流改道方式,均可用于老年膀胱癌患者,可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和意愿,以及两种式的优劣来选择应用。

  • 标签: 老年 膀胱癌 回肠膀胱术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中超声辅助定位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们进行的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45例,中先用超声刀在肿瘤区域预标记切缘为A线,后经Trocar置入腔镜B超探头,行肿瘤区域扫描明确定位为B线,比较中A线、B线的重叠情况,以两线最大差距≥2mm为有差异,〈2mm为重叠。按R.E.N.A.L.评分系统的5类进行独立评估分析。结果中超声辅助定位能在后腹腔镜下明确瘤体生长姿势、边界及血供情况,引导切割方向以保证肿瘤包膜完整性,尤其在完全性生肿瘤方面发挥更大的辅助效果。结论中超声辅助定位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手术辅助效果明显。

  • 标签: 肾部分切除术 术中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应用前景。方法: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采用高温高压+XXIV型蛋白酶消化的抗原修复法,行一抗和二抗两步孵育法,其中二抗与酶标多聚体相连。病人肾组织标本同时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作对照。结果:(1)40例血清学HBsAg阳性患者的肾穿组织标本中,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HBsAg阳性27例,阳性率为67.5%;HBcAg阳性7例(其中HbsAg同时阳性6例,HbsAg阴性1例),阳性率为17.5%;HbsAg、HBcAg同时阴性12例。免疫荧光染色法HBsAg阳性29例(72.5%);HBcAg阳性10例(25.0%,均同时呈HbsAg阳性);HbsAg、HBcAg同时阴性11例。(2)两种染色比较,HbsAg阳性率相近(改良组化67.5%VS荧光72.5%),其中同时阳性的有22例,同时阴性的5例,总一致率为67.5%(27/40),阳性一致率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中为81.5%(22/27),在免疫荧光染色中为75.9%(22/29)。(3)10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中,改良免疫组化HbsAg染色阳性9例,免疫荧光染色阳性7例;血白蛋白〈30g/L而尿Pro定量未达到〉3.5g/24h的患者7例;6例病理呈膜性或/和膜增殖性肾炎(其中改良组化染色阳性5例,荧光染色阳性3例)。有2例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显示肝脏病变。结论:改良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HBV-GN的乙肝抗原检测率,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改良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荧光染色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4例,女性66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开放手术组和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术后扁平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P〉0.05)、结石长径(P〉0.05)、梗阻位置(P〉0.05)、输尿管分离(P〉0.05)、性别(P=0.6105〉0.05)、侧别(P〉0.0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P〉0.05)、中出血量(P〉0.05)、术后最高体温(P〉0.05)、引流管拔除时间(P〉0.05)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镇痛泵使用时间(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P〈0.01)上,腹腔镜组要明显优于开放组。结论对于输尿管上段的嵌顿性结石,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较传统开放手术输尿管切开取石在手术时间、中出血、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腹腔镜 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 简介:目的探讨将整形美容的方法引入CO2激光包皮环切中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疗效.方法在行常规CO2激光包皮环切中,将整形美容的方法贯穿始终.结果1624例中,1593例术后未发生并发症,伤口愈合良好,外形美观;7例术后6h发生出血,24例术后9~20d切口裂开.结论将整形美容的方法引入CO2激光包皮环切中,伤口愈合良好,外形美观,疗效满意.

  • 标签: CO2激光 包皮环切术 整形美容 包皮过长 包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