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梳理刑法潜藏再次犯罪评价体系以及毒品再犯价值属性可以发现,有关司法解释毒品再犯规定违反了再犯制度设立初衷,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也干扰了既存再次犯罪评价体系逻辑平衡,更反映出司法解释对毒品再犯功能性误读。毒品再犯规定,只是为了填补“刑罚执行完毕5年之后”这一累犯制度留下评价空白,而不能将其适用范围前置到判决宣告之时,为此需要对“被判过刑”进行重新解释,并且应当禁止“累犯加重”或者“再犯加重”做法。

  • 标签: 累犯 毒品再犯 重复评价 再次犯罪评价体系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规则定位上反映是"程序理性"而非"实体理性",在法律效果上对辩方有利而非对控方有利,在事实认知上妨碍事实查证而非促进事实查证,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体现了一国刑事司法法治水平。目前我国严格运用证据排除规则存在十大技术难题,即定义难、辨别难、提出难、举证难、调查难、对质难、认定难、排除难、协调难和配套难。"两院三部"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规定》在价值理性层面标志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实质确立。在技术理性层面是否解决或者部分解决了上述十大技术难题,需要将其15条规定逐条与上述技术难题进行对照分析。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十大技术难题 价值理性 技术理性
  • 简介:有效惩治犯罪与避免伤害无辜,是刑事法治永远讨论不断的话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这种价值追求、现实选择与制度平衡一个缩影,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遇到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制度问题一个体现。关于“保护贪官”存在合理性责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两弊之衡取其轻功利选择,在司法实践作为贪污、受贿等罪兜底性规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关于面临“涉罪无辜”正当性质疑,问题在于制度不足。因此,建立保证本罪正当性“前制度”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必要

  • 标签: 制度不足 “兜底”条款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 简介: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交通肇事案件关键性证据,但由于交通事故认定书中所依据法律、法规原则性较强,又缺乏有效事后监督和救济机制,从而导致事故认定主观随意空间较大,缺乏救济途径。针对存在问题,从刑事诉讼角度提出了完善交通事故认定建议。

  • 标签: 交通事故认定 刑事诉讼中证据审查 救济途径
  • 简介:检察机关必须在人民代表大会和社会各界广泛监督和大力支持之下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才能创建人民群众满意检察院和人民群众满意检察队伍,这已是广大检察干警共识。为拓宽、拓深检察机关接受人大及社会各力量监督渠道,我院作出了不懈努力,进行了有益尝试。去年6月,我院率先在检察系统聘请了27名人大代表和3名机关干部担任我院执法监督员,制定了《执法监督员工作规定》,组织执法监督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许多旨在主动接受执法监督员监督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院各项工作和创“两满意”活动开展。当前,以“五好”为主要内容创“两满意”活动处于冲刺阶段,本文试就在检察工作,尤其是在创“两满意”活动如何进一步发挥执法监督员作用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统一五个认识,使执法监督员工作保持正确方向(一)统一执法监督员工作制度是拓宽、拓深检察机关接受人大及社会监督渠道必要认识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也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和社会监督,这是不容置疑。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检察机关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形式主要是定期向人大报告检察工作、...

  • 标签: 中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执法 执法监督员
  • 简介:在新一轮司法改革过程,优化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权配置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一个重要内容。当前职务犯罪新变化以及司法改革大趋势使得给检察机关配置技术侦查权具有相当必要性和正当性,但同时也应当对其有所规制。

  • 标签: 检察机关 技术侦查权 必要性 正当性 制度限制
  • 简介:刑事和解在于综合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互为依托而共同治理犯罪,加害人有进行赔偿并争取谅解权利,被害人有获得赔偿和进行谅解权利,司法机关掌握刑事和解最终处分权。刑事和解有限性在于,犯罪客体框定了刑事和解边界,刑事责任为保障民事救济让步有限,民事责任填补功能,以及惩罚与预防犯罪功能均有限,刑事和解应保持惩罚与预防总量平衡。刑事和解是“民事合意”与“刑罚减轻”间协调,其中民事合意在范围、内容以及赔偿上均有自身限度;刑罚减轻有自身规则,但受到刑事和解有限性严格拘束。

  • 标签: 民刑交叉 民刑互补 量刑均衡 被害人保护 刑罚功能
  • 简介:通过对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实证分析,发现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主要方式,检察机关依法提出抗诉,可以有效防范和纠正冤错案件。由于检察机关性质定位不同,抗诉在中外审判监督形式和条件不尽相同。在我国,抗诉分为对事实认定错误提出抗诉和对法律适用错误提出抗诉。当前,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权方式主要有抗诉和检察建议。与抗诉相比,检察建议存在法律依据不明确、法律效力弱化等缺陷,只可以作为抗诉补充形式,因此,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路径,在于构建以抗诉为中心刑事审判监督格局。

  • 标签: 指导性案例 以抗诉为中心 审判监督 再审检察建议
  • 简介:关于贪污案件鉴定如何表述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若干问题探讨于朝在我国,司法会计鉴定被司法机关用于侦查、审理贪污案件已有多年。但时至今日,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如何表述结论问题,却始终未能统一认识和作法。本文试就与这一问题有关诸多认识与作法,作一阐...

  • 标签: 司法会计鉴定人 鉴定结论 贪污案件 基本证据 公共财物的所有权 司法结论
  • 简介:“皮革喷雾剂案”是德国刑法上处理不法集体决策问题重要转折点。传统理论在区分被告入行为基础上分别予以归责方法,在联邦最高法院那里转变为双层次“结合公司考察方式”,因为与个人决策不同,不法集体决策归因和归责与组织体内部分工密切联系在一起。“皮革喷雾剂案”在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重要问题,探讨该案对我国追究食品、药品安全等犯罪不法集体决策刑事责任也有重要实践意义。

  • 标签: 不法集体决策 因果关系 客观归责 皮革喷雾剂案
  • 简介:为支持DNA鉴定技术在刑事司法运用,德国刑事诉讼法于1997年新增加第81条e和f,于1998年新增加第81条g,于2005年新增加第81条h。德国立法机关就DNA证据运用频繁地修改刑事诉讼法,不仅表明德国刑事司法法治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水平,还反映出德国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修改非常及时。

  • 标签: 德国刑事诉讼法 DNA检验 正当程序
  • 简介:刑事和解各项价值功能发挥前提是当事人之间能够达成和解协议,从逻辑上看,当事人之间一项和解最终能否达成,需要经过启动和解和进入和解后谈判协商两个阶段。在以上两个阶段,当事人主体性因素对和解开始、进展乃至最终结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促成和解和制度规范角度出发,司法机关对此应当予以重视。

  • 标签: 刑事和解 达成 当事人 主体性
  • 简介:秘密拍照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国侦查实践技术侦查手段.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秘密性、紧迫性、广泛性等特点,在侦查实践若是运用不当就会不同程度上侵犯犯罪嫌疑人及相关人员肖像权、住宅权和隐私权.我们应当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我国侦查实践,完善我国秘密拍照立法,从而加强秘密拍照的人权保护.

  • 标签: 秘密拍照 技术侦查 人权保护 秘密性 拍照 刑事侦查
  • 简介:滥用职权罪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造成重大损失行为,认定滥用职权罪关键在于认定“滥用职权”,主要包括滥用行为和职权界定两个方面。滥用表现形式应当包括超越职权和不正当行使职权两种,超越职权系指无权而行使职权,不正当行使职权是指有权而违反规定行使。职权范围及行使方式系滥用职权标准,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内部章程等予以确定。

  • 标签: 滥用职权 滥用行为 职权界定
  • 简介: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社会危险性若干情形,对于司法人员正确把握逮捕必要性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围于司法规范内容有限性与案件事实无限性之间张力,办案人员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形成了自身“司法经验”。通过对某基层检察院100个审查逮捕意见书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司法经验”存在五个较为突出问题。为此,建立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将社会危险性各种规范予以量化,按照一定规则,评估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大小,实现评估因素、评估程序标准化和客观化,无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社会危险性 司法经验 理论基础 评估机制
  • 简介:人类对于汽车发明和大量投入使用是交通现代化标志性象征。然而,正像任何科学成果发明都具有“双刃剑”属性一样,以汽车为主要代表现代交通肇事犯罪像癌症一样弥漫于现代社会之中,在我国尤甚。其中肇事者因醉酒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又占相当大比例,

  • 标签: 交通肇事犯罪 逻辑分析 刑法规范 实证分析 心理事实 交通现代化
  • 简介:以类型化法益概念相关探讨为逻辑起点,并同时以论述与梳理犯罪论体系不法类型与罪责类型相区隔为逻辑框架。一方面以类型化法益概念建构刑法解释外延范围,另一方面以不法与罪责构建解释规则内涵边界,以探寻规范化意义下刑法解释边界之所在。

  • 标签: 类型化法益 不法 罪责 刑法解释
  • 简介:荷兰托管令是一项针对犯罪精神病人保安措施,其宗旨一方面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精神病人进一步侵害,另一方面则通过对犯罪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使其摆脱精神疾病,复归社会。由于托管令不是刑罚,它不具有刑罚报复性和惩罚性。出于防卫社会要求,托管令期限是根据他人或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需要来确定

  • 标签: 托管令 医疗令 犯罪精神病人
  • 简介:2010年10月1日《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意见》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一种相对独立量刑程序在中国正式确立。按照这一量刑程序,检察机关可以提出量刑建议,当事人可以提出量刑意见,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有义务收集量刑证据,法律援助适用范围得到扩大,改革者在简易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以及被告人不认罪案件普通程序中分别确立了各不相同量刑审理程序。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确立,对于量刑裁判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和适度对抗化固然有着积极保障作用,但仍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 标签: 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量刑建议 量刑意见 量刑情节 量刑调查 量刑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