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行进运动是人和动物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肢体不断重复的节律摆动产生位移。行进运动的执行需要激活大量躯干和肢体骨骼肌,任何骨骼肌的收缩都依赖于脊髓运动神经的控制。通过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骨骼肌力量、耐力等特性。研究表明脊髓运动神经在不同的运动方式干预下其自身特性也发生了改变。脊髓运动神经在运动干预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学指标、生物化学指标以及电生理指标的改变表明了运动神经的可塑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机制,这对我们理解行进运动的产生、控制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应变机制至关重要。

  • 标签: 行进运动 运动干预 运动神经元
  • 简介:神经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的数量和形态变化严重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免疫组化技术是神经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目前可用的神经的标记物有多种,为更好的发挥该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本文将对常用的成熟神经和未成熟神经的标记物的结构特点,定位表达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元 胞体 树突 轴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据JohnsonBN2015年9月18日(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2015.doi:10.1002/adfm.2015017.)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发现3D打印技术或许有助于神经系统修复。神经系统疾病一直是困扰着医学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其中神经的损伤是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因此,如果要治疗这些疾病,如何修复受损神经就成为了摆在科学家面前的头号难题。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有效方法来促使受损神经再生。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证实了这一想法。利用3D扫描获得了小鼠坐骨神经的轮廓,然后再利用3D打印技术打造出了一个内含能够促进神经再生化学成分的硅酮类支架。

  •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元损伤 神经元再生 明尼苏达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支架植入
  • 简介:目的观察人胎脑有无Nestin阳性细胞存在及其发育.方法收集胎龄为16~32周不等的自愿终止妊娠引产的正常胚胎15例.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不同胎龄的人胎脑脑室管膜下区、海马、纹状体的Nestin阳性细胞.结果分别在胎龄16周、17周、20+3周、22周、23周、24+5周、25周和27周的胎脑上述3个部位中发现有数量不等的Nestin阳性表达细胞,且呈现两种不同形态.结论人胎脑的脑室管膜下区、海马、纹状体存在Nestin阳性表达细胞,且呈两种不同形态.

  • 标签: 人胚胎 脑Nestin阳性 神经元发育 神经干细胞 神经巢蛋白 免疫细胞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运动神经病的诊断与鉴别。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根据中年以后隐匿起病,进行加重,慢性进行性病程,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受累,远端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伴腱反射亢进(或减退)、病理征等,无感觉障碍,典型神经原性肌电图改变,一般诊断不难。

  • 标签: 运动神经元病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运动神经病是一种罕见病,是以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表现的一组慢性进行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张力增高、肌无力,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呼吸困难。

  • 标签: ]运动神经元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结合神经电生理早期诊断运动神经病。方法抽取我院于2015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42例运动神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临床结合神经电生理早期诊断。结果本组42例运动神经病患者中,临床确诊32例(76.19%)。临床可能、临床很可能分别为4例(9.52%)、6例(14.29%)。临床结合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确诊38例(90.48%),16.67%的患者诊断级别提高。延髓肌发病组、上肢发病组、下肢发病组伴分裂手电生理特征的患者分别为41.18%、83.33%、38.46%。结论早期行临床结合神经电生理学诊断,可提高运动神经病患者的诊断级别,实现早期确诊。

  • 标签: 临床诊断 神经电生理 运动神经元病
  • 简介: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多巴胺能神经的分化条件和发生机制,比较不同血清浓度、不同白介素-1(IL-1α)及不同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浓度及不同组合浓度等诱导条件下BMSCs分化情况;为BMSCs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成年SD大鼠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IL-10α、胶质细胞系来源GDNF等作为增殖及分化诱导因子,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免疫细胞法进行细胞性质鉴定。结果加入GDNF、IL-1α增殖培养诱导6d,部分细胞有神经巢蛋白成分表达:二三周测出DA受体D2检测阳性,GDNF+IL-1α组与GDNF组及IL-1α组比较分化率更加显著(P〈0.05)。结论B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联合GDNF和IL-10α诱导分化并配合使用高浓度血清(10%)可获得神经巢蛋白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及表达D2受体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

  • 标签: 帕金森病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分化 多巴胺能神经元
  • 简介:烯醇化酶(enolase)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催化2-磷酸甘油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及其同工酶均为胞质二聚体,由α、β、γ三种亚基组成,包括五种同工酶,即αα、ββ、γγ、αβ、αγ。脑组织内有αα、αγ、γγ三种同工酶存在,其中γγ型特异地存在于神经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质中,故名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本文综述缺血缺氧脑损害患者中NSE的变化。更多还原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生物血指标 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灸配合手法治疗及健康管理对潴留型神经膀胱障碍的疗效。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艾灸加手法治疗及健康管理)。对照组10例(手法治疗及健康管理),进行疗效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3例。结论艾灸配合手法治疗及健康管理对潴留型神经膀胱障碍的疗效更佳。

  • 标签: 艾灸 潴留 膀胱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分布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S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缺失的影响.方法6-OHDA单侧脑内内侧前脑束(MFB)立体定位注射,术后10d观测行为学变化;并取脑固定,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观察中脑黑质致密部(SNc)与腹侧背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的凋亡情况.并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测量SNc与VTA多巴胺能神经的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的电流密度.结果损伤侧的SNc区TH阳性细胞与对侧比较明显减少,而VTA区TH阳性细胞与对侧相比变化较小;全细胞记录电压膜片钳技术测量,发现SNc多巴胺能神经钙通道电流密度与VTA相比明显较高.结论该结果的发现,提示钙离子通道可能参与到帕金森氏病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的选择凋亡的机制.

  • 标签: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腹侧被盖区 6-羟基多巴胺 钙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重抗神经抗体阳性自身免疫脑炎临床特点及多重抗体阳性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总结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诊治的多重抗神经抗体阳性自身免疫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的64例自身免疫脑炎患者中,有多重抗神经抗体阳性患者7例,占10.9%,包括:3例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抗体相关脑炎,其中1例同时伴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Hu抗体阳性,另外2例分别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抗Hu抗体阳性;2例抗NMDAR脑炎,1例合并抗Yo抗体阳性,1例抗NMDAR脑炎发病初期合并抗Hu抗体阳性,复发时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合并抗Hu抗体、抗CV2抗体阳性;1例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抗体脑炎合并抗Ma2抗体阳性;1例抗CASPR2抗体脑炎合并抗Tr抗体阳性。有2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异常。7例患者经免疫治疗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3例在随访中筛查出肿瘤(经病理或影像检查证实),均在1年内死亡,余4例患者中有1例复发。结论多重抗神经抗体阳性自身免疫脑炎患者少见,多重抗体可导致临床症状变化或叠加,可能影响预后,尤其是合并副肿瘤抗体时需密切随访。

  • 标签: 抗体 副肿瘤 肿瘤 自身免疫性脑炎
  • 简介:编者按(转自《生理学报》):最近,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神经》,系CellPress出版的“Cell”杂志的姊妹期刊)在半年内连续刊载了我国学者的5篇原创研究论文(Article),并为部分成果配发了特邀评论(Preview),这标志着我国神经科学研究水平在某些研究领域内正在迅速提高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编辑部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两位人员对这些近期发表在“Neuron”上的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做一简单的介绍。

  • 标签: 研究成果 神经元 原创性 学者 杂志 生命科学学院
  • 简介:神经凋亡在未成熟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中占有重要比例.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ylaspartate-specificprotease,caspase)在未成熟脑组织中的活性远高于成人脑组织.细胞内与凋亡执行期发挥关键作用的caspase有关的参与凋亡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和内质网.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内质网应激两条通路最终激活caspase-3导致神经凋亡.

  • 标签: 未成熟 神经元凋亡 脑组织缺血 缺氧性脑损伤 线粒体 缺氧性损伤
  • 简介:1、20 μmol · L-1 氟西汀组海马神经与正常对 ,40 μmol · L-1 氟西汀组海马神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本实验中氟西汀浓度为40 μmol · L-1即出现对海马神经的抑制作用

  • 标签: 氟西 汀海马 海马神经元
  • 简介:1、20 μmol · L-1 氟西汀组海马神经与正常对 ,40 μmol · L-1 氟西汀组海马神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本实验中氟西汀浓度为40 μmol · L-1即出现对海马神经的抑制作用

  • 标签: 氟西 汀海马 海马神经元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的大鼠海马神经体外原代培养的方法,并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神经纯度。【方法】分离出生12h内的新生sD大鼠海马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吹洗。收集上清液接种,4-5h后更换饲养液培养神经,每3d换液1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神经形态学变化,采用DAPI和NeuN双染法鉴定神经纯度。【结果】海马神经生长状态良好,纯度达90%左右。【结论】该方法培养的sD大鼠海马神经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为研究与海马神经相关的疾病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海马神经元 原代培养 形态学特征 免疫荧光
  • 简介:在能量编码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哈密尔顿函数得到了大脑皮层内大规模神经集群在阈下和阈上互相耦合时神经电位变化的能量函数.根据神经电生理的实验数据得到了高斯白噪声条件下神经电位活动的膜电位运动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得到的膜电位的均值恰是先前已发表的膜电位运动方程的精确解.在这个基础上,还得到了神经集群编码的哈密尔顿函数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即神经集群随时间的能量演化过程的定量表达式.

  • 标签: 神经元集群 能量编码 哈密尔顿函数 生物学神经网络